第七章 紀元前第七世紀(1 / 3)

本世紀,封國間的戰爭升高,戰敗者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向戰勝國乞和,當戰勝國的尾巴國,即所謂接受“城下之盟”;一是想當尾巴國而不可得,被戰勝國並吞。周王朝初期,各封國的麵積相差不大,經過不斷地並吞之後,就呈現懸殊的現象。強大的封國不斷吃下弱小的封國而日益膨脹,小封國的數目因不斷被吃而日益減少,未淪亡的小封國也因不斷被蠶食而更加縮小。

封國內部,受到國際社會的衝擊和土地兼並的影響,國君不斷地被敵國或被本國政變所放逐或殺戮。

然而,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社會,不久即被納入霸權秩序。一個超強的封國,用他強大的兵力和威望代替沒落的周王朝的中央政府,行使職權。一方麵保護弱小的封國不受其他強大封國的侵略,一方麵保護國君的傳統利益不受國內新興力量的冒犯,這種霸權形態,成為本世紀最大特征。

一封國的並吞與逐君殺君(上)

周王朝所屬封國到底有多少,沒有人知道。僅在末期,隻就有記載的而言,就有一百七十餘國。這些封國除了國王下令撤銷,或子孫斷絕自然消滅外,永不會滅亡。然而上世紀(前八周才,胡國卻亡於鄭國。進入本世紀(前七),強大的封國更大批並吞無力自衛的一些相鄰的小封國,諸如:

一、齊國並吞譚國(山東章丘)、成阝國(山東寧陽)、鄣國(山東東平東障城鄉)、陽國(山東沂南)、紀國(山東壽光南紀台村)、遂國(山東肥城西南)、宿國(山東東平東)。

二、晉國並吞霍國(山西霍州)、魏國(山西芮城)、耿國(山西河津)、虢國(河南三門峽)、樊國(河南濟源)、虞國(山西平陸)。

三、狄部落並吞衛國(河南淇縣,不久遷於漕邑,即河南滑縣複國,後再遷楚丘,即河南滑縣東,不久又遷於帝丘,即河南淮陽)、溫國(河南溫縣)、邢國(河北邢台,不久遷於夷儀,即山東聊城複國)。

四、秦國並吞西虢國(陝西寶雞)、梁國(陝西韓城)、芮國(陝西大荔)、滑國(河南堰師東南)、若阝國(河南淅川。不久於上都,即湖北鍾祥西北複國)、蜀國(四川成都)。

五、楚王國並吞息國(河南息縣)、弦國(河南息縣南)、黃國(河南潢川)、夔國(湖北秭歸)、江國(河南正陽南)、六國(安徽六安)、庸國(湖北竹山)、巴國(四川重慶)、申國(河南南陽)、呂國(河南南陽北)、宗國(安徽廬江)、蓼國(河南固始東北)、舒國(安徽廬江西南)、舒蓼國(安徽舒城南)、鄧國(湖北襄樊北)。

六、邾國並吞須句國(山東東平西須句城,不久複國)。

七、衛國並吞邢國(山東聊城)。

八、魯國並吞項國(河南沈丘)、須句國(山東東平西須句城)、戎國(山東曹縣西北)。

一百七十餘封國,大部分太小和太不重要。它們有些僅隻在史料上出現一次或數次,便如石沉大海。所以事實上,隻有下列十一個封國和一個王國,在春秋時代扮演重要角色:

一晉國首府鄂邑(山西鄉寧),稍後遷至絳城(山西翼城)

二齊國首府臨淄(山東淄博東臨淄鎮)

三秦國首府平陽(陝西寶雞東),稍後遷至雍邑(陝西鳳翔)

四鄭國首府新鄭(河南新鄭)

五宋國首府商丘(河南商丘)

六魯國首府曲阜(山東曲阜)

七衛國首府帝丘(河南濮陽)

八陳國首府宛丘(河南淮陽)

九蔡國首府上蔡(河南上蔡)

十曹國首府陶丘(山東定陶)

十一許國首府許丘(河南許昌)

十二楚王國首都枝江(湖北秭歸),稍後遷至郢都(湖北江陵)

從前的封國,隻不過僅有一個城市或一個村落。本世紀(前七)開始後,疆域膨脹,所擁有的城市和村落漸多,各封國才有首府的建立,逐步向獨立王國邁進。

封國間的互相並吞,和封國國內因之引起的緊張情勢,使本世紀(前七)就發生了四十餘件逐君殺君的事件。我們不能一一敘述,隻把它列為下表,代替說明。

表中所稱“公子”,是指封國國君的兒子,所稱“王子”,是指王國國王的兒子。不過並不一定是指現任國君國王的兒子,他可能是前任國君國王的兒子或幾代之前某一位國君國王的後裔;所謂“公子”“王子”,隻是表示他的貴族身份。

現在,我們可以看出封國統治者的恐慌之情,他們不但麵臨隨時被鄰國並吞的威脅,也麵臨隨時被國內反抗力量趕走和殺掉的威脅。國王和中央政府既無力維持舊有的秩序,它的那些禮教因之也不能發生約束的作用。現實的現象是,無論國際社會或國內社會,力量決定一切。

封國統治者都渴望有一位主持正義的英雄人物出現。他們所謂的正義,當然是指保護現存的封國不再被並吞和保護他們自己不再被逐被殺。於是一些野心勃勃的國君開始往這個目標奮鬥,而且脫穎而出。他們並不希望建立自己的王朝,也不希望統一中國,隻是希望建立霸權,成為一個霸主,諸封國以他的馬首是瞻,就大大的心滿意足了。在這種霸權政治形態之下,霸主代替周王朝國王和中央政府的地位。封國本應朝見國王的,現在改為朝見霸主。本應向國王進貢的,現在改為向霸主進貢。糾紛爭執本應請國王審理的,現在改請霸主審理。受侵略時本應向國王控訴求救的,現在改向霸主控訴求救。霸主唯一的依靠是武力而不是法理,所以職位不能世襲、武力衰弱時,霸權轉移,霸主資格即行消失。

二五霸

春秋時代,先後興起五個霸權,史學家稱為“春秋五霸”,即齊國、晉國、秦國、楚王國、吳王國。前四國在本世紀(前七)出現,後一國在下世紀(前六)出現。我們歸納為下列一表。

每一個霸權都曾煊赫一時,但沒有一個霸權能伸展到全中國——猶如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沒有一個霸權能伸展到全世界一樣。他們隻能在它自己的周圍建立勢力,齊國霸權限於東方,晉國霸權限於北方,秦國霸權限於西方,楚王國和吳王國霸權限於南方。當齊國稱霸時,秦國不受影響。楚王國稱霸時,齊國也不受影響。齊秦兩國是短期霸權,霸主身死,霸權即歸消失,吳王國也不過父子兩世,倏興倏滅。隻有晉楚二國是長期霸權,斷續綿延一百餘年,鬥爭十分激烈。霸權決定於武力,武力顯示於戰爭。一場大戰下來,晉國勝則晉國霸。又一場大戰下來,楚王國勝則楚王國霸,所以春秋時代也是國際爭霸時代。

五霸的第一霸齊國,他的國君薑小白是一位充滿傳奇故事的人物。

薑小白上一任的國君是他的哥哥薑諸兒,薑諸兒冥頑不靈而又一意孤行,他最荒唐的一件事是跟妹妹文薑通奸。文薑嫁給魯國國君姬允,紀元前六九四年,姬允夫婦到齊國訪問,一對狗男女重溫舊夢。姬允發現了醜聞,大怒之下,立即辭行回國。兄妹當然想到回國後會發生什麼事,於是命大力士彭生在扶姬允上車時把他扼死。魯國明知道內情,因軍事力量太弱,無可奈何。隻好單單指控彭生,要求懲凶。薑諸兒就把彭生殺掉,一則推卸責任,一則滅口。但人們已經嗅到一種不祥的氣味,諸公子紛紛逃亡。其中一位是薑諸兒的弟弟薑糾跟他的智囊管仲,投奔魯國,另一位也是薑諸兒的弟弟薑小白跟他的智囊鮑叔牙,投奔莒國(山東莒縣)。

彭生死後第八年(前六八六年),薑諸兒到郊外打獵,發現一頭野豬,薑諸兒連射三箭,都沒有射中。那野豬卻忽然舉起前蹄,像人一樣的站起來,發出慘叫。薑諸兒驚恐中看那野豬竟然是已死的彭生,魂不附體,一頭就從馬上撞下來。等到救起時,一隻鞋子卻不見了。當天晚上,就發生大將連稱指揮的兵變,當叛軍怎麼找都找不到薑諸兒,正要放棄努力時,在一個暗道旁邊看到那隻鞋子,於是把薑諸兒抓出來,亂刀殺死。民間堅信這隻鞋子是彭生的鬼魂放在那裏的。

連稱立薑諸兒的堂弟薑無知當國君,不久又發生政變,連稱跟薑無知一齊被殺。遠在外國的薑糾和薑小白得到消息,分別由他們所居留的封國,派遣軍隊,護送他們回國。這是一個長距離賽跑,誰先到首府臨淄(山東淄博東),誰就能成為一國之主。管仲深恐薑小白先到,他單人獨馬先行追趕,途中聽說莒國軍隊護送著薑小白已經過去了,他快馬加鞭,終於趕上,他假裝著恭順,上前拜見薑小白,然後猛的向薑小白射出一箭。薑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從車上栽下來。管仲大喜過望,上馬逃走。

然而薑小白並沒有死,那一箭正射中他腰皮帶上的銅鉤。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薑小白恐怕他再來一箭,所以立刻故意栽倒,這是他超人的機智。等他到了臨淄,坐上寶座,薑糾才趕到,已來不及了。魯國軍隊發動攻擊,又被擊敗,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向薑小白要求和解。薑小白的條件是:殺掉薑糾縛送管仲——因為他那一箭,要對他作最嚴厲的懲處。魯國答應了,薑糾身死,管仲被囚入戒備森嚴的囚車,送回臨淄。任何人都不會想到,薑小白對管仲所作的最嚴厲的懲處,是任命他擔任齊國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