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是中國信史時代的第二個世紀。
周王朝在本世紀受到野蠻民族的攻擊,幾乎滅亡。第十二任王姬宮涅被殺,首都從鎬京(陝西西安西)東遷洛邑(河南洛陽)。國王的尊嚴和中央政府的權威,迅速衰退,封國逐漸脫離中央掌握,各行其是。
七十年代,中國曆史進入曆時二百餘年的“春秋時代”,也就是中國式城邦時代,直到紀元前五世紀末葉。
一周政府的東遷
姬宮涅是好不容易才爬上寶座的第十一任國王姬靜的兒子,他把他的王朝巨船駛進多災多難、滿是礁石的淺灘。
紀元前七八○年,發生兩件大事,一是岐山(陝西岐山)崩裂,一是三川幹涸,三川:涇水、渭水、洛水。民間堅信,這是大旱災將要發生的前奏,趙國(山西洪洞北)國君姬帶提醒姬宮涅說:“山崩川竭,顯示人的血液枯幹,肌膚消失。岐山又是周王朝創業之地,一旦塌陷,更非同小可。大王如果求賢輔政,還可能消除天怒。如果仍然隻一味找美女、覓豔婦,恐怕要生變亂。”這些話不是任何一個暴君聽得進耳朵的,於是姬官涅大怒,把姬帶還回他的封國。褒國(陝西漢中西北)國君褒(王向)進諫說:“大王既不畏懼上天的警告,又舍棄忠良,國家如何能夠治理。”姬宮涅更大怒,把褒(王向)囚入監獄。
褒(王向)的兒子褒洪德用盡方法,都不能把父親營救出來,最後他想起在四百年前周王朝開山老祖姬昌被子受辛囚禁在囗裏的故事,於是訓練一批以褒姒為首的美女,獻給姬宮涅。這個謀略果然成功,皇宮裏成了褒國女子的天下,姬宮涅不久就對褒姒言聽計從。不但釋放了褒(王向),還采取步驟要立褒姒當王後。二十年代紀元七七三前年,姬宮涅把原配妻子中後廢掉,又把申後所生的太子姬宜臼貶為平民,發配到三百七十公裏外的申國(河南南陽),命他的外祖父申國國君管教,遂即宣布褒姒為正式王後。不過褒姒性情嚴肅(也可能是她對硬把她因在宮廷的國王丈夫懷恨至深),很少露出笑容,於是就發生以下高度戲劇化的故事。
姬宮涅千方百計引逗褒姒發笑,她總是不笑,使他既生氣又焦急。於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獻計說:“如果燃起烽火,包管王後會笑。”連小孩子都知道絕不可以亂燃烽火,但姬宮涅認為偶爾玩一次沒有關係。他就帶著褒姒,前往鎬京東方四十五公裏的驪山,舉行盛大宴會。歡宴到深夜時,姬宮涅下令燃起烽火。刹那間火焰直衝霄漢,像一條逃命的巨鯨一樣,不斷地一股一股噴出火柱,向黑暗的遠處奔騰而去。王畿附近的封國國君們從夢中驚醒,以為鎬京已被蠻族包圍,國王老命危在旦夕,立即集合軍隊,率領馳援。姬宮涅和褒姒居高臨下,準備欣賞這場自以為使人出醜的偉大節目。黎明時分,那些身披重甲,汗出如雨,銜枚疾進的勤王之師,果然進入視界。不久就抵達驪山腳下,封國的部隊雖經過一夜急行軍,仍精神抖擻,麵上呈現著即將獻身國王、為國戰死的忠義顏色。姬宮涅大為滿意,派人宣布聖旨說:“謝謝各位;沒有什麼外寇,我隻不過用烽火悄悄解悶一下罷了。請你們原路回去,另候犒賞。”那些封國國君好不容易才相信自己的耳朵後,紛紛偃旗息鼓,狼狽而去。褒姒一一看到眼裏,不禁嫣然一笑,這一笑使她更加美如天仙。姬宮涅大喜說:“王後一笑,百媚俱生。”
就在褒姒百媚俱生的時候,姬宮涅又下令;申國殺掉姬宜臼,申國國君不奉命,並寫了一個奏章,提出嚴厲的抗議。姬宮涅的反應十分迅速而強烈,他頒下聖旨,撤銷申國國君的封國,並集結軍隊,準備出兵討伐。申國國君知道單獨不能抵抗,就跟位於鎬京(陝西西安西)附近的蠻族犬戎部落聯盟,要求犬戎采取行動。犬戎部落早就對鎬京的財富和美女垂涎三尺,乘著周王朝內哄,申國派人在鎬京埋伏內應的機會,立即進攻。姬宮涅急燃烽火向諸封國求救,但這正符合伊索寓言《狼來了》的故事,牧童第一次喊“狼來了”,大家飛奔來救,他笑大家傻瓜,等到狼真的來了,牧童再喊時,他自己就成傻瓜了。姬宮涅雖然年老,但年齡不一定帶來智慧,他做出的竟是隻有寓言裏牧童才做出的事。烽火狼煙,日夜燃燒,封國國君們都拒絕再被戲弄。鎬京於是陷落,宰相姬友戰死,姬宮涅被殺,褒姒被蠻族擄去,不知道下落。
申國國君得到姬宮涅死亡的消息,就聯合若幹重要封國,擁立他的外孫姬宜臼登位。但鎬京經犬戎部落一場焚燒和劫掠,人民流離,一片斷瓦殘垣,無法居住。姬宜臼隻好將首都遷到東方三百二十公裏外的洛邑(河南洛陽)。因洛邑在鎬京之東,史學家遂稱之為“東周”,追稱鎬京時代為“西周”。
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巨變已經開始,舊秩序結束,出現的是一個混亂、不安、分裂,內戰頻仍的另一個局麵。
周王朝的版圖現在隻剩下中原地區,王畿也跟著縮小,隻剩下洛邑周圍不過二萬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而在此彈丸之地中,又要安置在西方不能立足,而隨著東遷的一些殘破封國。各封國當然一如往昔的直屬於國王,但王畿縮小之後,國王的財源兵源都大大地減少,而且一天一天的趨於枯竭,再沒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風和尊嚴,各封國遂產生自行擴張領土的野心。
第一個發難的是位於黃帝姬軒轅故都(河南新鄭)的鄭國國君姬掘突,他不滿意自己狹小的疆域,在陰謀詭計之下,他把女兒嫁給鄰近隻一百公裏的胡國(河南漯河)國君。紀元前七六三年,姬掘突召集會議,討論應該先向誰用兵,黴運當頭的大臣關其思說:“胡國最近,是最好的目標。”姬掘突義憤填膺,大吼說:“鄭、胡兩國有長期的友誼,胡國國君又是我的女婿,你竟有這種不仁不義的想法,天理不容。”立即把關其思斬首。胡國國君大為感動,不再在邊界設防。於是,姬掘突發動奇襲,把胡國滅掉。
周王朝中央政府對這種封國兼並封國的震天大事,毫無反應,鄭國吞並胡國遂成為周王朝土崩瓦解的信號,從此封國與封國間,詐欺火並,層出不窮,形成一種險惡的國際社會。各封國都了解,國王的光榮和權力已經成為過去、永不複返,再不能保護自己,封國唯有憑借本身的力量,才能生存。
二春秋時代
七十年代,中國進入春秋時代。
周王朝所屬的每一個封國,都有自己完整的本國史,但隻有魯國史留傳下來。魯國史稱為《春秋》。留傳下來的部份,起於本世紀(前八)紀元前七二二年。史學家就從這時候起,直到紀元前五世紀前四八一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稱為“春秋時代”。這是一個人工的劃分——猶如“世紀”也是一個人工的劃分一樣,事實上整個社會劇烈的變動,應起自周政府東遷。但中國曆史學者在二十世紀前,全部屬於儒家學派,他們一直使用這個稱謂,在沒有發現這種劃分有重大害處之前,我們仍順應這個習慣。
春秋時代的前二十年,正是本世紀(前八)的最後二十年。由鄭、胡兩國事件為主要精神的國際社會,顯示出這個時代的特色。
紀元前七一九年,衛國(河南淇縣)政變,這是有文字記載的,第“次封國內部發生的政變。衛國國君衛完,要到洛邑覲見國王,他的弟弟衛州籲跟智囊石厚,在餞行宴會上,把衛完殺掉,衛州籲即位。石厚的父親石(石昔),也是大臣之一,決心消滅叛逆。他利用兒子的關係,向衛州籲提出轉彎抹角的建議。他說:“你雖然當了國君,但沒有國王的認可,恐怕人心不服。”如果想得到國王的認可,石(石昔)說:“莫過於你親自去洛邑朝拜,國王接見了你,就等於認可你的繼承是合法的,傳播天下皆知,你的地位就穩固了。問題是萬一國王拒絕接見,反而弄巧反拙。”石(石昔)接著提出使國王非接見不可的方法。他說:“陳國(河南淮陽)國君媯鮑對國王十分恭順,國王也十分尊重他。衛陳二國,一向敦睦。你最好去陳國訪問,請媯鮑先向國王疏通,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因為石(石昔)是石厚父親的緣故,所以他的意見,衛州籲完全相信。沒有想到石(石昔)跟媯鮑已秘密安排陷餅,等衛州籲一到陳國,連同石厚一齊被陳國逮捕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