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處處讓人看不順眼的人,是沒有什麼長處可言的。即使有,他最多也隻不過是被歸到了“有才無德”的類別中,被管理者加以控製使用。總之一句話,那些無法改變自己缺點的人,注定了做不成一個好員工,與企業的利益分配圈無緣。
過猶不及的讚美
把事情做好並非沒有用,但隻有把人做好了才真正有價值。
事情是人的衍生物,自古都是因人成事,從來沒有因事成人。
人格需要肯定,員工需要讚美。
現在我們明白了,這就是規律了。
但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孔子曾說過“過猶不及”——過分和不及是一樣的,沒什麼本質區別。讚美管理有效果是不假,但任何流派的管理學專家都不會反對懲罰與獎勵相結合的管理原則。先不要說老板天天忙得四腳朝天,根本騰不出時間來挨個地讚美員工,就算是老板有這個時間,也未必有這個心情。
再替老板想一想,你以一個員工的身份跑到我的公司裏來了,不好好做事不說,拿著我的錢還要讓我拚命地讚美你,連歇會兒喘口氣都不讓——你這算哪門子員工?就是劫匪也沒你這麼不講道理的!
先不要說老板,再沒有比父母更關心孩子的成長的了,可是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父母照樣是要狠狠地修理孩子一番的。父母又何嚐不知道讚美的功效更有價值?但有件事父母卻遠比心理學家更清楚:必要的情況下,嚴厲的懲罰更有利於矯正孩子不健全的人格。
每一個人的人格都是依據外界的因素刺激而建立起來的,這正如觀念的形成。幼小的孩子不知道火焰的厲害,把手伸過去撫摸一下熊熊的烈焰,於是他就在哭聲中迅速地掌握了一個真理:
有些東西是不能碰的。
痛苦就意味著成長。
人格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的,最早的人格形成於十四歲左右,糟糕的是,這個時候的人遠未完整地理解這個世界,所以這個人格雖然重要得很,但其偏差性卻大有疑問。
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叛逆,這個詞就是指一個人在早期的人格形成之初的第一次社會性矯正過程。但這個過程卻又是十分慘烈的,大多數矯正成功的孩子心理上都會受到些傷害;至於矯正失敗的,那就更是麵臨著終生都無法修複的創痛。
一個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就會迫不及待地要把一切推倒重來,重建規則,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願望重新構建這個世界——具體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這時候的孩子就會左看父親不順眼,右看母親不爽快,男孩子會不屑於父親的人生成就,女孩子則會動輒指責母親的衣著打扮。沒有應變準備的成年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無所適從,被屁事不懂的小孩子擺弄得團團亂轉。
可等父母回過味來,那可就不客氣了。在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失其地利——他還不懂得怎麼賺錢!一旦父母拿這個問題當做矯正孩子人格的工具的話,那麼孩子的人格就又會迅速地萎縮,這就更讓父母束手無策了。
等孩子把父母修理得沒脾氣了,就快畢業進入社會了。除了一個特例——幾年前有媒體報道,有位還讀小學的小朋友,就由他的父母安排,替他在政府機關裏弄了個指標,然後開始拿工資,等到這孩子上了初中,他已經是某家實權單位的副處長了。照這速度發展下去,估計等到孩子上了高中,就要領導全國人民奔小康了。可是有個破記者多管閑事,硬是通過報紙把這個孩子的副處長給撤了,估計這一次的人格否定得讓這個有前程的孩子鬱悶上幾天——但大多數人是沒有這個運氣的,你隻能從這個社會的最基層做起,公司裏的員工、機關裏的職員,或者是其他行業的基層員工,都是這麼一個起步。
從此每一個人開始了他們第二次正式的人格矯正,具體的表現也就是他們要想辦法讓自己適應這個社會。但對一些缺乏準備的人來說,這卻是人生磨難的開始,他們中的許多人,終其一生也沒有完成這個過程,最終隻能淪為社會上的失敗者。
所有的失敗者都犯了同一個毛病,他們始終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明白這個人生怎麼就這麼麻煩。
這些人在公司裏始終是滿腹怨氣,尤其是看著老板不順眼。關於這個不順眼他們有著自己的解讀,普遍的模式是認為老板不是東西,就算老板是東西,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對抗情緒是如此的激烈,讓他們把工作與自己的利益對立了起來。一句話,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在替老板工作,不是在替自己掙錢糊口,更沒有想到這份工作對於他人生的重大意義。
他們在對抗權威!
這就是他們的人格力量!
這種狀態下的員工心裏就會特別迷亂,如果讓他們自己來總結,他們會說他們最大的缺點是把握不住自己,動輒失態張狂,目空一切,稍有點風吹草動又內心酸苦,備感失落。
這個時候的他們也最容易遭受到信任懷疑,就是說他們真心實意地想與別人合作,但別人卻總是不拿他們當成回事,無論他們怎麼努力表現,卻總是進入不了利益分配圈。
還有更氣人的呢,他們總是被人欺騙,老板開始答應的條件總是不兌現,而且這事已經不止一次兩次的了,家裏還等米下鍋呢,可是無論自己怎麼拚命地幹,卻總是拿不到老板答應的錢。
不僅僅是錢的事,就連事先談好的項目,搞著搞著就沒了眉目,不知從什麼地方跑來個鳥人陪著老板嘀嘀咕咕,公司裏根本就沒有自己的事了——感覺自己好像被老板玩弄過後拋棄的怨婦。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但聞新人笑,哪聞舊人哭。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
失敗者也總結自己的得失,但他們的總結總是拘泥於具體的事件之上,並把人放在具體的事件中分析,結果越是分析越是糊塗,最後隻能長歎一聲,隨他去吧!
他們始終沒弄明白這個問題,事情並不重要,人才重要。
把事情做好並非沒有用,但隻有把人做好了才真正有價值。
事情是人的衍生物,自古都是因人成事,從來沒有因事成人。
你看有人碰到了好運氣,一下子替老板撈了個盆滿缽滿,因而徹底地改變了老板對他的印象和他自己的命運。但你隻看到了你想看到的,還有那些始終在你視線之外的東西,你沒有注意到。
所有的運氣,仍然是因人成事,因為他是一個別人願意把好機會送給他的人,所以他才會得到好機會,碰到好運氣。
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那麼,這種好機會和好運氣你就永遠也碰不到。
現在你馬上就要成為一名注定會碰到好運氣的人了,隻剩下一個問題需要你弄清楚,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你已經弄清楚了前麵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你都能夠弄清楚,從此你就會成為一個不犯錯或是少犯錯的人,一個讓所有的老板看起來都非常舒服的人,一個從此備受運氣青睞的人。
好員工獲得好機會
先做人,就是要做一個讓所有的人——包括老板在內——看起來順眼的人。
隻有讓別人順眼,才能讓自己成功。
為什麼你總是碰不到好機會?
因為老板不願意把這樣的好事情讓給你。
為什麼老板不願意把這些好事讓給你呢?
因為老板不放心你。
為什麼老板不放心你呢?
因為老板認為你這人品行有問題。
為什麼老板會認為你品行有問題呢?
因為老板看你不順眼。
為什麼老板看你不順眼呢?
因為你做的工作達不到老板的要求。
不對,有些人工作做得比你還要差,差上不知多少倍,可老板為什麼偏偏就賞識他,把好項目交給他負責呢?
因為老板放心他。
為什麼老板單單會放心他?
因為老板認為他品行好。
為什麼老板認為他品行好?
因為老板看他順眼。
……
我們找到問題的症結了,總有些道貌岸然的人生導師告訴我們,先做人,後做事,可我們到底應該做個什麼樣的人呢?這他卻打死也不說了。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
先做人,就是要做一個讓所有的人——包括老板在內——看起來順眼的人。
隻有讓別人順眼,才能讓自己成功。
有件事或許我們不清楚,現在的企業架構,是一百年前的美國人小阿爾法·弗雷德搞出來的,這個分權之妙旨在於內部係統相互製約的公司。框架一經推出,就迅速被地克隆到了全世界。管理學大師德魯克還專門跑去替小阿爾法·弗雷德寫了一部書,這本書倒沒多少人看——現在都忙著賺錢了,誰還顧得上看書啊——但小阿爾法·弗雷德搞出來的這個怪異發明卻被地球上百分之百的公司照抄照搬過來了。
所有的公司都在照抄照搬,如果哪家公司不抄,連全球各地的政府管理部門都會認為那家公司不對頭。
好像公司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不是這個樣子的,難道還能叫公司嗎?
大家都隻顧有樣學樣,狂搬猛抄了,也就騰不出手看看書,這就導致了許多人搞不懂公司是用來幹什麼的。
好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公司是用來賺錢的,難道不是嗎?
除非你坐在老總的位子上,否則你不會知道這件事:
公司實際上是用來花錢的!
沒有搞錯吧?
真的沒有騙你,你隻要看一看世界上每天有多少家公司破產倒閉,你心裏就有數了。
據統計,世界上每年成立的新公司,有超過百分之九十在當年倒閉。存活時間超過一百年的組織,幾乎全都是慈善機構和大學,隻有這些東西才是真正賺錢的。有錢人都把自己的錢給他們送去。誰見過有錢人排成長隊向企業、公司捐款的?
再者說了,如果企業或者公司真的能夠賺錢的話,老板舍得把它關掉嗎?
表麵上看起來,商業市場似乎是一個以企業與公司為主角的競技場,但這隻是表象,競爭實質上是資源與資本的競爭,企業隻是資本的表現形式,是資產所有者的投資,是為了資本的運營不得不搭建的一個大型資源平台。
這就好比你為了娶上一個漂亮媳婦,花錢添置了一件氣派的衣服,於是你的檔次一下子就上去了,自信心也增加了,到了美女麵前也有麵子了,也敢信口胡吹了,最終你成功地抱得美人歸,將你心儀的姑娘娶回家,可娶老婆的是你,不是你花錢購置的那件衣服!如果你認為這種說法沒有道理的話,那就請你把身上的衣服脫下,放在你的洞房新床上,然後你到門外蹲著去。
企業不過是資本的衣服,是資本穿在身上哄騙市場這個傻丫頭上鉤的工具。
正是這樣一個原因,所以企業的員工管理部門被稱之為“人力資源部”,以示與資本相區分。
既然企業隻是資本的衣服,那麼衣服日常的幹洗費用,不高於這件衣服價錢的十分之二,就是一個比較理性的選擇了。花兩千塊錢買件衣服,再花五千塊錢來保養,那是傻瓜才會幹的事情。
這個意思就是說:企業的成本控製高於一切。
既然要控製企業的成本,首先就要從管理架構上將部門蓄意增加營運成本的可能消滅,於是各部門需要相互鉗製。
什麼叫鉗製?就是要大家相互之間如同一大堆螃蟹一樣相互糾纏在一起,你揪住我,我扯住你,誰也別想出頭。
別想出頭是什麼意思?就是指任何員工也別想隨心所欲地借助企業資源來拓展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想這樣做的話,馬上就會遭受到來自於其他部門的激烈對抗。比如說,前沿陣地搞營銷的兄弟們想轟炸一番奪取市場規模,財務部門就會拿應收賬款和你唱反調;而行政部門則會搞出一大堆精確到了分秒的表格讓你填寫,以便通過這些表格確定你具體在什麼位置、正在幹什麼,等你把這些表格填完了,也到了下班時間了,回去洗洗睡吧,還市場呢,別琢磨這事了。
員工被遭到鉗製的,不僅是能力的發揮,還有晉升的機會。
所有的員工均勻地分布於幾個不同管理層級的平台之上,而公司整體的架構呈金字塔形,越往上麵的路就越窄,如果上麵已經擠滿了人,你再有天大的本事也難為自己創造機會。
這個小阿爾法·弗雷德,偏偏搞出這麼一個玩意兒。
企業讓這個家夥這麼一搞,即使是再行為不端的員工,進了這台機器也被碾成標準化的部件了,想幹壞事也找不到機會,所以大家的“品德”嘛,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分出個三六九等來的。
總之大家都是差不多。
但還是有機會。
始終都有機會。
相當部分能夠入圍的員工,若論資曆、能力、業績,相互之間都差不了多少,剩下的,就是你的做人分數了。
誰做人最成功,誰的加分就高,機會就大,贏局也更高。
任何時候,好機會隻會被做人最成功的好員工獲得,這在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會有例外。
而且永遠也不會有例外。
你有一張藏寶圖
世上最賺錢的生意是做人,不是做事。
做人是發財,做事是吃飯。
現在隻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一旦再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從此掙脫開終生奔波勞碌的宿命,變成一個人見人愛的人,就連老板見了你都恨不能把公司裏的錢都塞你手裏,你要是不拿,老板他自己都不好意思。
這事已經是屢見不鮮了。美國的大富豪洛克菲勒,也曾混到連飯都沒得吃、不得不去遊泳池做兼職救生員的地步。美國人都胖,估計當他每次跳入水中將重達數百磅的溺水胖子們撈出來的時候,都會受到強烈的心靈刺激。這種刺激的後果是讓洛克菲勒一咬牙:這麼多的胖子,我得撈到什麼時候?幹脆,我不撈人了,我改行專門做人得了。
改行專門做人的結果,是許多老板哭著喊著要把錢送給洛克菲勒——信任他,所以希望他來托管。做人做到這份上,再不大發橫財,那未免也太對不起趴在遊泳池裏刺激洛克菲勒的胖子們了。
瞧瞧,原來這世上最賺錢的生意是做人,不是做事。
做人是發財,做事是吃飯。
做事隻不過是吃飯而已,而且事情做了你還未必能夠吃到飯,等你做完了事那邊早就收拾碗筷了,你趕過去洗碗刷鍋正是時候。
這種感覺,許多人並不陌生。
不陌生就說明了這些人已經習慣了,習慣了就去刷鍋洗碗吧。
那些總是搶不到飯吃,隻能洗碗刷鍋的員工們,你們現在須要重新看一看自己。
看一看別人對你的評價吧。
老板對你的看法如何?
同事對你的觀感如何?
你在社交場合是不是大受歡迎引人注目?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你肯定是宇宙第一偉人,屬於那種隻知奉獻不知索取的人,你是那麼深受公眾愛戴,以至於大家都不敢讓你吃飯了,就怕你患上肥胖症啊。
任何時候請你記住這樣一個現實:
你對你自己的感覺肯定錯不了,可別人對你的感覺肯定好不了。
哪怕是再偉大的人物,也少不了有人罵;至於小人物挨罵,那就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世界是主觀的。
但是,中學的哲學課本告訴我們說,世界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你沒來之前這顆地球就稀裏嘩啦地在太陽係裏轉著,你來了之後它照樣轉動著,你走後它還是依舊轉下去,你試著叫它停下來歇會兒喝杯茶,然後再慢慢地轉,除非地球聽了你的話,否則,你就無法否認世界是客觀的這個最基本的事實。
課本上說的真是一點也沒錯,誰也沒辦法讓地球停止轉動。四十年前有位不知其名的法國人試過,據他在向公眾提交的一份試驗報告上提到,當地球突然靜止下來的時候,地球表麵上的一切東西,貓狗豬羊,獅子老虎,警察罪犯,美女帥哥,全都轟的一聲飛向了高空,並以第一宇宙速度向著太空疾射而去。這位試驗家解釋說,這是由於離心力不再起作用的緣故。
這位試驗家解釋得倒是蠻有說服力——隻不過,我們仍然在這裏,不在他說的那個地方。
我們何以能夠知道這一點呢?
因為我們有感覺。
感覺這東西摸不著看不到,但它真的存在著——不信你把手伸進火爐裏試一試。
感覺是你大腦中數億個電子開關共同運行的結果,這是目前科學家能夠找到的最高級的計算機,雖然這個計算機有著太多的怪毛病,可太多的事——包括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認知,都是由這個東西產生的。
你既然有感覺了,那麼你大腦這一台最原始最老土偏偏又是最先進的電子裝置就立即運行了起來。這個破程序一旦啟動就沒辦法終止,除非你關機。
感覺這個東西不停運行的結果,就產生了一個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東西。
這個東西叫“世界觀”。
什麼叫世界觀呢?中學課本上明確地告訴我們,所謂世界觀,就是人類看待世界的觀點和方法;說得更明白點,世界觀就是人們在麵對問題時的所思所想——思想。中學課本還教導我們說,世界觀這玩意兒有對有錯,正確的世界觀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這個社會,而錯誤的世界觀所起到的作用則恰恰相反。
不管是正確的認識,還是錯誤的認識,都隻是對事物的一種判斷。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對於我們唯一的價值作用,就是判斷。
如果我們判斷出前麵有一堵牆,就會馬上繞過去。如果我們判斷出前麵有一條溝,就馬上跳過去。如果我們判斷出前麵的人正是我們朝思暮想的夢中情人,那我們就追上去。如果我們判斷出前麵那個家夥是老板,那我們馬上就湊過去。
那這個判斷又是依據什麼呢?是我們的人生經驗——就是世界觀。
世界觀這東西就是我們人生的地圖,我們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東張西望,拿出世界觀這張地圖來看一看。嗯,地圖上表明,向哪個方向走可以發財,這就立即出發;向哪個方向走會掉進陷阱,那可要留神躲開著點。我們就靠著這張地圖的指引,在世界上到處亂跑,尋找機會。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觀,都有他自己的人生地圖。
而且每個人都隻有一張圖,如果不小心弄丟了,就會像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和古龍先生筆下的飛劍客,從此就迷失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按常理來說,成功的人生應該有一張正確的地圖,失敗的人生則擁有著一張錯誤的地圖。成功者依據這張正確的地圖找到人生的金礦,失敗者依據他那張錯誤的地圖找到廢墟。如果不是這樣,那就不好解釋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了。
連領袖都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說,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這難道還不能作為這張地圖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的證據嗎?
當然不能,實際上領袖所指的正確思想,是你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在地圖上所表明的已探明區域,而這張圖上大部分卻是未探明區域,是模糊的。
我們的世界觀地圖實際上不過是一張海盜藏寶圖,上麵的方位與財寶的確切地址,都是模糊而不確定的。
這是因為這張圖是你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在十四歲左右的時候畫出來的,可此後的人生你還沒來得及經曆,地圖上當然無法標明!
等你把這張地圖標明了,結果已經出來了。
我們是用自己的一生在尋寶,依據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在這張圖上找來找去。有的人運氣好,一鍬就挖出來一個金元寶。更多的人則是倒黴透頂,窮極一輩子的心智東挖西掏,除了留下一個滿目瘡痍的人生,別的好處都沒撈到。
所謂錯誤的世界觀,是在用你少年時代的經驗所標出的這張尋寶圖上麵,坐標與方位存在問題,它讓你一開始就走錯了路,誤入荒漠沙丘是注定的結局。
即使你的這張尋寶圖正確,那也隻是方向與坐標正確,至於真正的財富到底在什麼地方,那是神仙也搞不清的事。
這張圖是如此的不可靠,而我們卻偏偏不能丟掉它。除了這個不可靠的玩意兒,我們真的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可以依靠了。
這可真是一個令人不愉快的現實,不是嗎?
當然不是,除非我們不知道這張圖的存在,但我們既然已經得到了它,那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就是現在!
說破人生大秘密
在你眼裏,別人都是錯誤的;在別人眼裏,你才是錯誤的。
二戰期間,希特勒大發神經,想成為全球的武林盟主,德軍的先頭部隊以其慣有的閃電模式突然攻入當時的蘇聯,裝甲部隊一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接二連三地攻城拔寨,徑取莫斯科。
裝甲部隊按照繳獲的蘇聯地圖,沿著寬闊的公路迅速向前挺進。行進之際,前方有兵士跑來報告:“報告將軍,前麵的坦克陷入了沼澤地裏,已經無法通行了。”
“胡說八道。”德國將軍拍著手中的地圖大怒,“地圖上標的明明是一條直通莫斯科的公路,哪來的什麼沼澤地?”
兵士們回答:“我們也弄不清楚,但前麵的坦克確實是陷入了泥淖之中,將軍如果不信的話,不妨親自過去看一看。”
於是將軍就過去看個明白,到了近前一看,隻見遠遠近近,霧氣迷茫,全都是一望無際的沼澤地帶,哪來的什麼公路?
這是怎麼一回事?將軍糊塗了,命兵士四處打探。不久打探結果回來,原來德軍弄到手的地圖,全都是假的,凡是地圖上標有通往莫斯科的公路,不是根本就不存在,就是通向相反的方向。
於是德軍軍官就命令去弄幾張正確的地圖來。這一次士兵們去了好久,終於帶回來消息:壓根就不存在著什麼正確的地圖,這些年來蘇聯所發行的地圖就沒有一份是真的,實際上,蘇聯就從未發行過正確的地圖。不光地圖是假的,連蘇聯所發布的天氣預報都是假的。預報說這一帶風和日麗,春暖花開,等德軍穿著背心褲衩跑來避暑,卻發現這裏的氣候其實是寒風凜冽,冰天雪地,凍得德軍士兵們哭爹喊媽。
結果,攻入蘇聯的德軍由於弄不到正確的地圖,隻能像無頭蒼蠅一樣在蘇聯的泥淖地裏跑來跑去,一直跑到西伯利亞寒流四起,這才跑到莫斯科城外。可憐這些日爾曼人,等到了地方全都凍成冰棍了,還打什麼仗啊,打擺子還差不多。
讓假地圖這麼擺布一番,德國人可給坑苦了。
由此可見,地圖這東西實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你人生的地圖有問題,那德國裝甲部隊所遭遇到的一切就是你的人生。
所以我們得需要一張正確的人生地圖。
每個人都需要——而且每個人都已經有了。
我們從懂事起,就已經不再會犯什麼嚴重的錯誤了,天冷了知道添衣服,肚子餓了知道吃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打架,不鬥毆;熱愛公物,不隨地吐痰;助人為樂,扶老攜幼;和氣待人,禮貌謙讓;愛護動物——特別是煮熟的……這些都在我們的地圖上標著呢。
我們這張人生地圖上還標明:貪泉之水勿飲,不義之財休得;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富貴不驕人前,貧寒莫起盜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黑發不知勤學早,轉眼就是白頭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我們這張人生地圖上還標有: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寧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那麼我們這張人生地圖有問題嗎?
怎麼看這張人生地圖都不會有問題的,你就順著這張地圖標明的方向走下去,理應抵達成功的彼岸。可是為什麼等我們到達彼岸的時候,卻總是發現失敗早已提前一步等在那裏了。
那些失敗者與成功者相比,他們的人生地圖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更讓我們惱火的是,有許多成功者,他們的地圖明顯有問題,可是他們卻成功了,而失敗者拿著正確的地圖卻走錯了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人生地圖的正確與否並不是問題關鍵,關鍵在於你是否會使用這張地圖。
你手中拿著的地圖再精確,如果你不會看,或者是你看這張圖的方式完全是錯誤的,那你同樣也找不到正確的道路。相反,即使一個人地圖有問題,如果他知道這張明顯錯誤的地圖應該怎麼使用的話,那他同樣也能夠成功。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更多的成功者,恰恰正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地圖存在問題,所以他們找到了正確的使用方法。而有些人,自以為地圖正確了就是一切,卻因為錯誤的使用方法,反而走錯了方向。
這才是人生的一個大秘密,是從小到大從未有人告訴過你們真正的成功道理。
凡是知道這個大秘密的人,無一不是人生事業的大成功者。
這個大秘密是由一個讓人討厭的真理所揭示給我們的。
為什麼要說這是一個讓人討厭的真理呢?
首先因為它是一個真理,真理真理,真正的道理,你盡可以這麼理解它。其次是因為我們日常的表現與行為,恰好與這個真理所要求的相反。簡單來說,就是這個真理明確地告訴我們,你以前的所作所為都錯了,從一開始就錯了。
你說這討厭不討厭?
這個真理表述起來極為古怪,這是很正常的,畢竟真理這玩意兒不是你每天出門都能遇到的,對我們來說真理相當陌生,所以看起來古怪也是可以理解的。
真理是客觀的。
這個意思是說,凡是真理,肯定是鬧心的,是掃興的,不是來讓你開心的。
但再古怪的真理,也是真理;再看起來像模像樣的謬誤,終究是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