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我們前往參觀的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華僑,名叫林錦仁,祖籍福建永春,在馬來亞生長,後到新加坡做辣椒幹生意,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為7個公司的董事長,是無數優秀華人企業家中的一個。老人身體極佳,又非常健談,一路上當起了我們的義務導遊。他說在南洋,華人對孫中山先生是頂禮膜拜的,因為孫中山在海外奔走的過程,也就是他躬行“天下為公”、致力國民革命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像一座熔爐,錘煉了海外華人的魂靈,鑄就了鍥而不舍、成就事業的華人精神。在晚晴園的院子裏,唯一的一塊石刻上,就是李光耀題寫的一句話:“孫中山,一個改變中國命運的人”,室內的展廳裏麵,也有一塊狂草匾額,上書“晚色多回韻,晴雲越秀明”八個大字,頗為耐人尋味。晚晴園原是新加坡客商張永福的產業,是他特意買下給母親安享晚年之用的一棟別墅,並取是名。1906年,他冒著激怒殖民地及清政府的危險,把別墅借給孫中山作為在東南亞革命活動的指揮中樞,不久便成為同盟會在東南亞的總部,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此後孫中山雖然再沒有回到新加坡,但廣大華僑一直對他敬仰有加,他也曾深情地說道:“華僑是革命之母。”1994年,晚晴園被列為國家古跡並定名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2001年11月12日孫先生誕辰135周年紀念日對外開放。
從晚晴園出來,我的心情非常複雜,從眼前的花團錦簇,聯想到了廣大華僑、華人的奮鬥曆程。新加坡基本上是個華人國家,華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6.3%。可以說,這個美麗富饒島國的崛起,是與廣大華人的艱苦努力分不開的。就在離晚晴園不遠的地方,有一條街區,名叫“牛車水”,那裏滿街都承載著華人辛酸的過去,記錄著華人風雨滄桑的奮鬥曆程。20世紀上半葉,數不清的福建、廣東難民,為躲戰亂,或因饑荒,紛紛闖南洋,找活路。他們來到新加坡,大都是趕著牛車到馬來亞提水來賣,以此賺幾個血汗錢,晚上集中在這一帶搭棚住宿。由於貧窮,他們每天隻能揀拾那些洋人們不吃的肉骨頭熬湯,加上些酸菜蘿卜之類,用來充饑,還把這個湯稱之為“肉骨茶”。久而久之,“牛車水”就成了這裏的地名。“肉骨茶”也逐漸變成了一道風味菜肴,頗受華人喜愛。我在學校的食堂裏就常買了吃,確實別有風味。那時華人婦女尤為悲慘,她們一般都終身不嫁,辛勞所得都積攢下來,寄回老家父母。其中有一位,終年辛勞,省吃儉用,直到老年病死時,竟從她的枕頭裏麵翻出一大摞現鈔,總計有8萬多元。可憐老太太拉了一輩子的水,至死都沒有用上一個錢。這就是無數華人舊時的血淚故事之一。後來新加坡實行城市改造,並打算將牛車水的矮舊房屋拆除,蓋上新房,但遭到了廣大華人的反對,政府便順乎民意,幹脆保持這裏的獨特風格。至今要吃到地道的中國風味,人們都知道要到牛車水。每到春節期間,這裏便洋溢著濃烈的中國傳統氣氛,到處是紅燈籠、紅對聯,舞龍舞獅,熱鬧非凡,成為新加坡一道靚麗的風景。
華人是海外最常用的稱呼,其實就是龍的傳人,是中華民族的枝枝葉葉。見到他們,我總是從心底裏湧起親切,湧起敬佩。人們不是常說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睿智的民族嗎?這些在海外華人身上是得到了如此強烈的印證和鮮明的體現。想當年李光耀先生帶著這群華夏子孫,團結馬來人、印度人以及其他種族的人們,勵精圖治,奮起創業,不僅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還開創了舉世矚目的富國之路;不僅繼承發揚了中華文化之精髓,還把東西方文化結合得如此巧妙,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性、創造性,還體現了與兄弟民族的包容性、先進性。在這裏,各種族之間、各階層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相處得是如此和諧,如此相得益彰,真的令人歎為觀止。
夜幕降臨之時,林老先生熱情地邀請我們到東海岸吃海鮮,恰好他老伴說有一樁生意要出差去吉隆坡,便與我們共進晚餐,飯後乘火車出發。我問她,怎麼這麼大年紀了還要忙生意?她笑著說,反正閑著沒事,多幹點沒啥。我突然想,他們這種對事業孜孜以求、生生不息的精神,不正是廣大華人力量之源、崛起之魂嗎?我曾聽一位出租車司機說,在新加坡,開出租車的大都是第二職業,他們因為處於低收入階層,為了活得更好些,從不怨天尤人,而是默默無聞地苦幹。無數海外華人的業績,不僅凝聚成了華人的旗幟,也給我們這些居住在中華母體的子孫們以強烈的震撼和啟示。
讚歎科學發展
新加坡確實是個富國,這是毋庸置疑的。一個不到400萬人口的小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590億新元(約900億美元),人均GDP22000美元,貨幣供應量達332億,外彙儲備800億美元。教育普及,就業充分,居者有其屋,生活無甚憂。真是世外桃源,人間盛境。探尋新加坡由窮變富的曆程,我得到的隻能是一句話,這就是:堅持了科學的發展觀。
發展是要遵循其規律的,違背規律的盲目瞎闖,必然要付出沉痛的代價。新加坡的迷人之處,首先就在於審時度勢,準確定位。1965年獨立後,從客觀條件看,新加坡人口少、勞動力資源和國內消費資源都有限;土地麵積小,幾乎沒有自然資源;同時又極端缺乏科技和資本,基礎設施落後。但她卻處在馬六甲海峽的尖端位置,是主要海運航線的交通口,是東南亞各國的心腹要地。究竟如何發展?走什麼樣的發展之路?政府的決策是八個字:揚長避短,以小搏大。他們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即一方麵集中資金辦大事,大規模建設裕廊工業園,另一方麵努力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煉油、交通運輸等第二產業,僅用4—5年時間,就實現了經濟起飛,打下了經濟國際化的基礎。而到了80年代中期,當中國等周邊國家改革開放活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時,新加坡又及時轉型,僅用五六年時間,就迅速從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轉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正如有人形容的那樣,一夜之間,服裝、家具等製造業不見了,而電子、精密儀器以及金融業、物流業遍地興起,國際性的產業結構已經形成。進入新世紀後,新加坡又注意分析亞洲新興經濟和新知識經濟的挑戰,提出了新的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即在發展國內經濟的同時,致力於發展國外經濟,“張開第二經濟翅膀”,走海外發展之路,打造未來的國際型經濟模式。這種既冷靜思考又富有遠見的戰略,緊緊地把住了新加坡的脈搏,積極穩妥地引導著這艘航船,始終朝著勝利的彼岸前進。由此,我又想到了成都武侯祠前的那副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