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感悟社會(11)(2 / 2)

崇尚精英治國,努力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是新加坡建設和發展的“殺手鐧”。為了培養人才,他們可說是不惜血本,願花重金。一個典型的做法,是政府從初中階段起,就開始物色優秀的學生,每年選出200名,集中主要教學資源進行教育,稱為“天才班”。政府還為優秀大學生出國留學設立了許多獎學金,如“李光耀獎學金”“武裝部隊獎學金”“財政部獎學金”等等,選送了大批“天才”出國深造,然後再回國效力。在此基礎上,政府通過嚴格的考試和招聘製度網羅最傑出的人才,並通過給予優厚報酬來確保他們維持廉潔與高效。據說在現政府中,部長一級的幹部絕大多數都是享受過政府獎學金的,其中包括現任總理吳作棟和副總理李顯龍。在吸引人才方麵,新加坡更是高招迭出。每年都要派出大批工作人員到世界各地進行宣傳,以“工資高、稅收低”的優惠政策,招賢納士,廣攬人才。其引才的工作做得異常周到細致,隻要看準了一個,就會不遺餘力,力促成功。光上世紀90年代初期實行的“人才招聘計劃”,一次就引進了700多名留學歐、美、澳洲等地的中國留學畢業生,全是博士以上學位。我每每想到這些,心裏總覺得不是滋味。為了及時引導人民跟上世界潮流,做到人人成才,人人不落後於世界發展趨勢,新加坡政府還十分注重語言上的跟進。六七十年代,李光耀先生號召國民大學英語,使國民的素質跟上了與歐美的經濟接軌;現在又認為21世紀是中國崛起的時代,必須學好中文,以便於與中國做生意。他還很少有地在電視上用不太流暢的華語接受記者的采訪,宣布了每年要輸送200名優秀學生到清華、北大留學的政策。

新加坡的經濟是高效的經濟。政府有很強的經濟實力,以財政部為投資主體的淡馬錫控股公司幾乎涵蓋了所有命脈企業;經濟政策前瞻性強,對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具有有效幹預;經濟政策可以對應國際經濟形式的靈活程度;加上低福利、低稅收,很少受社會福利體製的拖累。同時也使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從收入上看,10%的家庭月收入2萬元左右,而約20%的家庭月收入僅在1000—2000元左右。那麼如何處理好這個社會矛盾,在效率優先的前提下兼顧公平?政府采取了很多辦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公積金和組屋兩個方麵。政府規定,凡有工作的公民,必須強製上繳月工資20%的公積金,同時政府給予補助相同的金額,一起存入銀行。公積金的80%可供本人買房、買股票、交大學學費等,8%用於養老,12%用於醫療儲蓄賬戶。這個製度既鼓勵人們積極工作,又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中、低收入者;既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又降低了所得稅率,形成了社會良性循環。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新加坡政府從60年代後期起,就致力於為公民提供住房(新加坡稱之為“組屋”),目前已累積建造了80餘萬套。購買組屋必須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後來提高至8000元),每個家庭一生可購兩次。這樣就照顧了中、低收入者,通過房貼實行轉移支付,縮小財富差距。因此,現在在新加坡看不到窮人,再窮也有一套住房,這就是公積金與組屋結合給中低收入者帶來的好處。通俗地說,是政府用老百姓的錢,統一為老百姓辦事。正因為有這些親民、利民的政策,新加坡盡管也還存在不少社會問題,盡管還有3.5%的失業率,但人民是安居樂業的,社會是穩定的。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美麗富饒的新加坡,必將沿著既定的軌道,順利實現新的轉型,健康闊步地向前邁進!

2004年6月15日作於南洋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