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女職工的心理健康(3)(1 / 2)

(1)正確對待失敗。青少年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失敗時往往找不到恰當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結果出現惡性循環,失敗導致自卑,自卑引起失敗。要知道,在漫長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敗倒是必然會發生的,對此持平常之心,就不會在感情上產生很大的被動了。

(2)增強自信。凡事都要有一個必成的信念,要對自己有充分信心,對事態發展的前途抱樂觀態度。要自信,自信是消除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平時要注意及時抓自信心的種子,清掃自卑的瓦礫,給自信心一片濕潤的土壤——因為自信心是通過一次次微小的成功來增強和得到升華的。在自信基礎上,建立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

(3)“抱負水平”是指個體將某件事做到某種程度的心理需求。“抱負水平”不宜定得太低或過高。定得太低,激不起奮鬥熱情,反而引起惰性;定得過高,超過自身能力,達不成則易引發“失敗感”。所以,“抱負水平”必須符合自己的實際條件。

(4)“避己之短,揚己之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學會對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麵的評價,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顧影自憐。要善於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並盡量發揮。

14.病態懷舊心理的抑製方法

社會中有一些人認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誌趣卻滯留在過去。其言行總是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如堂·吉訶德生活在當代,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俠於天下,結果處處碰壁。這種懷舊稱之為病態懷舊心理現象。

病態懷舊心理的特點

(1)不合時宜,不合潮流。

(2)對社會存在偏見。認識上極端保守,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3)回避現實。病態懷舊者,不滿現狀,又無能為力,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也是社會生活的不適應者。

(4)普遍性與差異性。病態懷舊存在於各個年齡階段,但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兒童的懷舊,多見於人格發展滯後,雖說已到了上學的年齡,但仍依戀母親的懷抱和搖籃,渴望處處得到父母的保護,缺乏主動性與獨立性;青少年的懷舊大多是因為生活環境急劇變化,他們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感到恐懼與不安;中老年懷舊是回避現實,對社會存有偏見、不合時宜。

病態懷舊心理的產生的原因

(1)從社會原因來看,由於社會結構與階層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資源與利益重新分配組合,社會地位與經濟利益受到衝擊的那一部分人,極易產生失落感,但又無能為力,隻能通過懷舊的方式來表達對現實的遺憾。

隨著現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規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環境在無情地解體,人們的心靈彼此疏遠。

(2)從主觀方麵來看,懷舊實質上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是一種特殊的機製,起源於個人的失落感。它把我們所不想回憶的痛苦和壓抑隱藏了、忘卻了,以至於我們自己永遠不會再想起。而另一方麵,它又把我們過去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大大強化了、美化了,以至於人們在幾次類似的回憶後把自己營造的回憶當作真實。

病態懷舊心理的表現

(1)依戀過去的事物。保存大量的舊照片、舊服裝、舊書、舊報紙。

(2)戀過去的友人。現在有人十分熱衷搞同鄉會、同學聯誼會。

(3)依戀過去的經曆。有的人非常看重過去所取得的功績,時常追憶當年輝煌的經曆。相比之下,現在這榮譽的光環正逐漸在消失,心理時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愛或早年生活豐厚的人也有同樣感覺。

在懷舊中尋找童稚與寧靜本無可厚非,但因懷舊而導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態的懷舊行為阻礙個體適應環境,對社會變革產生阻力,在人際交往中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難以做到“結識新朋友”,個人的交際圈也大大縮小。有病態懷舊行為的人很難與時代同步,這有礙於他們自身的進步與發展。

病態懷舊心理的自我調適

(1)要積極參與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