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女職工的心理健康(2)(3 / 3)

(2)知足常樂法。一個人不能生活在過高期望中。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就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12.怎樣杜絕自私的心理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心理現象。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自私心理的特點

(1)深層次性。自私是一種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不考慮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隻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心態就是自私心理。

(2)下意識性。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不認為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卻感到理所當然,心安理得。

(3)隱秘性。自私是一種羞於見人的病態行為,自私的人常常會以各種手段掩飾自己,以維護自己的合作形象。

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

(1)從客觀方麵看,資源的數量,分配方式的不平衡,導致一方麵以權謀私,另一方麵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另外,病態文化的積沉和法製不健全,也是客觀原因。

(2)從主觀方麵看,當個人的需求變成脫離了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時,就會導致自私心理。

另外,個人的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著一定的內在聯係。自我敏感性,是指一個人關心他自己的問題,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的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價值取向,是指在社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態度;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包括助人行為在內的一切有益於社會的個體行為;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也可能成為一種隻顧自己的傾向。

自私自利的人一般都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表現形式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有很強的滲透性。大多數社會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私心雜念。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

(1)不講公德;

(2)嫉妒他人;

(3)感情自私;

(4)技術壟斷或剽竊;

(5)以錢謀私;

(6)以權謀私。

自私的心理調試

(1)內省法。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依據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的客觀標準,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為。平時,多為他人想一想,凡事從正反兩個方麵考慮問題,關心他人,除去病態想法。

(3)回避性訓練。從心理學而言,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對患者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凡堅決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一旦有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提醒自己先克製並糾正不良心態和行為。

13.拋棄自卑心理的措施

自卑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自卑感人人都有,隻有當自卑達到一定程度,影響到學習和工作的正常進行時,才歸之為心理疾病。

在人際交往中,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疑忌心理。

形成原因

自卑心理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心理上的消極的自我暗示。主要表現在:

(1)現實交往受挫,產生消極反應。女職工在交往過程中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礙,導致交往挫折。如,對待愛情挫折,有自卑傾向的人會難以忍受,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或倒黴的命運,因而灰心喪氣、意誌消沉。這種不良後果會產生消極的自我暗示,使得自卑心理更深入內心,並不斷膨大,以致喪失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2)消極的自我暗示。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原因,有些女職工常因個子矮、過胖、五官不正、身體有殘疾缺陷等抑製自己天性的發揮,感到精神壓力重重,常懷疑或擔心自己的缺陷被人恥笑,因此離群索處,不敢主動交往或接受友誼。

(3)對自我智力估計過低帶來的消極暗示。有些女職工由於學業上、工作上成績平平,無出色表現而過低估計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對整個自我認識消極,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於是在交往中過於拘謹,放不開手腳,擔心自己成為笑料或被人算計。

(4)對性格與氣質自我評價帶來的消極的自我暗示。自卑者大多對自己的性格、氣質特征有些了解,但他們對於自身存在的不利於交往的性格特征,總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態度,歎曰“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如那些自認為性格怯懦、抑鬱低沉、反應遲緩者,多不敢主動結交朋友,常常“天馬行空,獨來獨往”。

治療

自卑是心理暫時失去平衡的一種心理狀態,對此可以通過積極的補償方法來加以調節,這種積極的補償方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