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專家們並不提倡這種方法,因為此種方法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才可進行,否則易產生副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戰勝情緒病的最佳作法是用意誌力克服身體不適,重過健康生活。
10.正確認識吝嗇的心理
吝嗇,俗稱小氣,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行動的行為。
吝嗇心理的特點
(1)自私性。吝嗇的人都很計較個人的得失,總怕自己吃虧,貪小便宜,守財小氣,又很貪心。
(2)冷漠性。這種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產,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更是顯得冷漠無情,沒有一點憐憫之情。
(3)封閉性。這種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他們多數有自閉傾向。
吝嗇心理的成因
(1)從外界因素來看:
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是不均衡的;
社會存在欺詐行為;
社會價值觀念的導向,社會價值觀念就是社會風氣;
社會隔絕的影響。現代民居的鄰裏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有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滋生了人的吝嗇、冷漠之心。
(2)從主觀方麵看:
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體製。精神分析學家們認為: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價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這種自我防禦機製。冷漠、吝嗇、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係的產物。這種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
個人缺乏社會責任感。這種人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乃至親屬不負責任,或者隻站在狹隘立場來看待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吝嗇行為的表現
(1)不願借錢借物給人;
(2)不贍養老人;
(3)遺棄女嬰;
(4)重衣食不重教化;
(5)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
吝嗇行為的危害
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冷漠的病態行為有很大的危害性。
它破壞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愛之心、同情之心。
吝嗇的人極度自私,不給別人任何幫助,將人的本性降格為動物般的本性。吝嗇破壞了人類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和道德關係。
物質與精神上的吝嗇心理將會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
吝嗇心理的自我調整
(1)領悟法。從思想上、領悟吝嗇的錯誤。應記住,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
(2)皈依宗教法。幾乎所有宗教提倡揚善除惡。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
11.貪婪心理的消除方法
“貪婪”指貪得無厭,意思指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目標過分的欲求。
貪婪心理有以下特點:無滿足性、公開性、僥幸性、意誌薄弱性。
貪婪心理的成因
(1)客觀原因。一是社會病態文化的消極影響。“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思想,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二是社會輿論的誤導。改革開放初期,輿論媒介詳盡地報道“萬元戶”的收入與成果,卻沒有報道萬元戶是如何通過艱辛的勞動致富,以致激發了社會各階層人員致富攀比心理;三是社會控製不嚴。目前在一些地區最先致富的人,不乏有靠不法手段的,客觀地刺激了附近地區人們的貪婪之心。
(2)主觀原因。一是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二是行為的強化作用。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一種強化,不斷刺激著那顆貪婪的心;三是攀比心理,由於心理不平衡而產生的不良心態;四是補償心理。有些人原來較窮,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經曆,就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瘋狂而無原則地索取錢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
貪婪行為的表現
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其表現有以下幾種:
(1)不擇手段的財欲: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錢財;
(2)難以滿足的貪欲;
(3)難以填補的權力欲;
(4)欺世盜名的名欲;
(5)膽大包天的色欲。
貪婪的心理治療
(1)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紙上隨機寫出數個“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一個問題1秒鍾內,全部寫下後,再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進行較深層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