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限製了那些老工程師的思維,麵對新問題他們則一籌莫展。
現代科技的特點是專業分工越來越細,而具有廣博的知識,能利用綜合性學術觀點來解決問題的卻越來越少。雖然專業麵越小越有利於使研究深化,但隨之產生的另一個問題是由於視野狹窄而使創造力大受影響。深度和廣度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在實際中卻是相互促進的。專業知識過於集中,就不容易看到科學發展的廣闊背景,也容易忽視一些有啟發意義的重要情報,因而難以實現創造性的飛躍。
積極思考解決問題
人有一種惰性,就是對各種變化有一種本能的抵製。人們老是說:“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現實的”,總愛把現實存在當作最合理的狀態,把創造力未能充分發揮也看作是正常現象。一旦有人要對現狀提出挑戰,便會受到各種非難,甚至被看作“空想家”、“怪癖”等等。
有句古諺說:5%的人主動思考,5%的人自認為在思考,5%的人被迫進行思考,而其餘的人一生都討厭思考。這話未必正確,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們有回避思考的傾向。
主動培養創造意識
創造力決非像神話中所描繪的那樣會在某天早上突然降臨到你的身上。創造力是靠充沛的創造欲望和強烈的創造動機來驅動的,大量的觀察和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創造動機不足的人,無論你怎樣激動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果。創造力是個人內在的素質,必須靠自己去培養。而動機意識薄弱正是創造力埋沒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超越消極情緒
情緒和思考都是人的一種天性,但這種天性常常會阻礙創造力。情緒性障礙會使你的頭腦簡單化,擾亂你的創造性思考,容易鑽進牛角尖。此外,怕失敗,怕被嘲笑、怕被批評被孤立的恐懼心情,都會使你的創造力受到壓抑。
保持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總是認為一切都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這種人即使接受新的情報信息也往往會忽略過去。而另一種的反應就大不一樣,他們對於事物總抱有一種新鮮感,哪怕是細枝末節的小問題,也不放過,總想多知道一些東西。這就是好奇心強的表現,就像砂粒刺激了河蚌從而產生了珍珠一樣,好奇心激發發明家的創造欲望。
古往今來的無數事實表明,隻有那些具有孩童般好奇心的人,如饑似渴地追求新知的人,才可能做出發明創造。
克服從眾心理
由於人是社會的一員,所以就難免受他人影響,讓某種形式來改變自己的個性。雖說組織起來的人們不一定要求每個成員都是同一種類型,但在同一企業中的人往往有一種“必須這樣行動”的約束,而實際上,人是各有其特點的,對於同一件事,各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來處理,這比強求一律的方式要好得多。
當遇上一些自己也無法理解的做法時,人們往往會用“大家都這麼幹,我也隻要照辦就行了”這樣一種輕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這就難免走進因循守舊的死胡同。
活用書本知識
書本知識不能代表一切。當然,如果是用來考試,那是很有用的,但考試隻能測定你學習的程度,同創造力是大不相同的。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問題光憑“知識”是無法解決的。當然,也許你曾受過從事某項工作的業務訓練,或有一本關於從事某項工作的“手冊”之類的東西。但你仍無法從中得到有關創造性工作的訓練。
所以,切不可拘泥於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自己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