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請職業經理人
就在這個時候,她果斷作出決定——從1999年開始,周曉光聘請了來自台灣的職業經理人擔任公司總經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新光飾品越來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時常發生,7年間到同行業去發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個新光,有人戲稱新光是所“黃埔軍校”。對此,周曉光這樣說,行業的競爭,免不了人才的爭奪,但我並不認為是件壞事。目前義烏有1800家飾品生產企業,10萬人從事這個行業,一年60個億的產值。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僅靠一家企業做大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飾品這一行業,隻有產業集聚了,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擁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氣候和氛圍,帶動整個產業的提升。現在,最讓周曉光著急的是:“自己的知識水平要達到能夠勝任世界級商人這個角色的要求,在企業內組成一個現代企業的管理團隊,還要花很大的力氣。”的確,這正是民營企業家在第三次創業中所遇到的普遍問題。
2元錢打天下
他19歲隻身闖保定,在商海裏摸爬滾打,屢敗屢戰。不到20年的商戰曆程中,他大半時間幾乎一文不名。落魄時,他轉戰濟南。隨後的4年中,憑借著獨創的“2元店模式”,他一舉開出百餘家連鎖店,遍及山東17城市,市場占有率高達九成以上。如今,成為業界翹楚後,他又將事業的矛頭高調指向全國市場。
屢敗屢戰
進入而立之年的修慶生是福建龍岩人,來到濟南已經5年多,但他的商海生涯卻已經有17年了。
“19歲,我就已經開始做生意了。”上世紀70年代生人的修慶生,家裏有四個姐姐、五個哥哥,而他是年齡最小的一個。由於當時家裏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修慶生讀到初中就徹底告別了求學生涯。1990年,19歲的修慶生一個人去了河北保定,那裏有他的舅舅,他希望可以在保定闖出一片天地。
“在保定的那段日子很辛苦,甚至可以用淒慘一詞來形容。”修慶生說,在當地,他幾乎在各個行業都做過,做服裝零售、開小餐廳、做小百貨……但都沒能改變他的經濟困境。“那時候總是剛掙了點錢,沒多長時間就又賠了。每次都是這樣,對生活也很絕望。”回憶當初,如今已有近百名員工的修慶生仍感慨萬千。
轉戰濟南
“樹挪死,人挪活。”屢戰屢敗,修慶生決定向別的城市轉移。“那時候泉城濟南給我的感覺不錯,覺得可能有發展的機會,就想來看看。”
2001年9月,帶著十幾年不成功的從商經曆,他拿著僅有的2000元錢來到濟南。當時的他,“沒想太多,就是來碰碰運氣”。
到濟南後,修慶生用不多的本錢,在西市場盤了一個小攤位,做起了服裝生意。一般來說,服裝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要保持資金的正常流通,以不斷補充新款。服裝經常積壓,導致資金無法正常運轉則是行業大忌。“服裝業的季節性經常造成壓貨,風險也就比較大。”做了一年多的服裝生意後,修慶生覺得沒有什麼起色,決定再次轉行。
濟南“首戰”告敗,這令修慶生開始認真分析自己的經營理念。“自己在外地積累的經驗,未必就適合具有明顯地域特點的濟南。”一番思考後,他決定拋棄自己對服裝、餐飲等傳統行業的“偏好”,把新興行業作為突破口。
“當初,在南方時,見有人做1元店。那時,做的人不多,生意相當不錯。”但同時,在考察市場的過程中,他又發現了新的問題,“1元店的東西雖然便宜,但受製於一元錢價格的局限,質量難以保證。”“如果把‘1元店’模式改造為‘2元店’,就可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同時由於產品更加豐富,消費者也更能接受。”
風生水起
2003年,修慶生的第一個“2元店”在西市場開張。當時的麵積僅14平方米,而員工加上他和妻子,一共才三個人。
萬事開頭難。經營初始,小店麵臨的最主要問題是貨源少,雖然社會上進價不超2元錢的小商品不下幾千個品種,但貨源卻分布在全國各地,零散而難找。為了尋找貨源,他經常奔波於廣州、義烏、常熟等地的生產廠家之間,從源頭拿貨,以保證價格的優勢。那段時間,哪裏有貨源,他就到哪裏訂貨。剛開始時,由於他的進貨量不大,很多廠家都不願供貨。對此,修慶生沒有泄氣,不斷地與廠方談,同時也找了一些批發商供貨,小店的經營狀況慢慢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