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的物流生意能做大與手下員工的努力也非常有關係,他很感謝他們能擰成一股繩來為客戶服務。上海城市大、交通複雜,為了能夠解決員工的上下班路遠的難題,他每天要多花兩小時接送員工上下班。他相信與客戶之間是信任與合作,與自己的員工之間也是合作與朋友,隻有這樣,大家才能真正把公司當成家,當成每個人的事業來做。
從不足百元到億萬富翁
從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產值一個億;從當初挑著貨郎擔走南闖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國際市場一躍成為中國飾品行業的“大姐大”——周曉光身上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創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個企業家動人的成長曆程。
跑遍大半個中國
1978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女青年周曉光憑著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的想法,帶著母親的一句話“會做的不如會算的”,上東北等地賣繡花樣去了。那年她17歲,家裏有5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全家十口人,任憑母親怎樣算,在那個年代,也隻能保證全家人不至於餓肚子。在諸暨的一個小山村中長大的周曉光,高中畢業沒能考上大學,家中條件又不允許她複習再考。即便是有求學的機會,生活似乎也不允許她透徹地學點東西:讀高中的時候,每到下午最後一堂課時,她就開始盤算著要去哪裏割豬草,哪裏去放牛和羊。周曉光回憶說,當她走了6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到義烏火車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車,那份興奮竟多於第一次闖世界的茫然。事隔多年後,周曉光坐飛機從地球的這端到那端,猶如家常便飯,但回憶起當年坐火車時的心情,依然激動不已。憑自己的勇氣和自信,她讓母親借了幾十元當本錢,做起了“跑碼頭”生意。一個女孩子出門自然比男孩子困難得多,擠火車,趕汽車,為了不耽誤時間,經常是白天擺地攤做生意,晚上坐車趕路,就這樣,夕發朝至,走南闖北,6年之間,周曉光竟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周曉光回憶說,當時,她隻拿著一本中國地圖,沿著公路、鐵路往前走,心裏隻有一個念頭:為了能使家裏人過上好生活。6年闖世界的結果,周曉光賺了2萬元。
十年練攤,掘回了第一桶金
1985年,跑過三江六碼頭的周曉光嫁給了同樣賣繡花樣的東陽人虞雲新。婚後,周曉光對丈夫說想安定下來。於是,兩人拿出了幾年來所有的積蓄,在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裏買下了一個攤位。在東北賣繡花樣的時候,他們看到東北女子喜歡戴花花綠綠的頭飾,周曉光憑著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樣的愛美天性,就選定了經營飾品。於是,丈夫到廣東進貨,她在義烏練攤。那種生意人的潛質漸漸發揮了出來。幾年下來,他們在義烏最好的住宅小區買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陽門買下了店鋪。事實證明,周曉光的眼光很準,沒過多久,朝陽門成為義烏市中心的商業黃金地段。出來闖世界時想要的幾乎都實現了,孩子也出生了,似乎該滿足該停下來歇歇了,但此時的周曉光好強的性格卻絲毫沒有改變。
投資辦飾品廠
1995年7月,夫妻倆毅然拿出700萬元投資辦飾品廠,義烏大地上從此有了一個聞名全國的飾品生產基地。周曉光有了自己的實業,有了施展抱負的天地。當回憶起這個難忘的夏日時,周曉光說,當年作出這樣的決策是下了很大決心的,也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如果辦廠不成,夫妻倆幾年的身家將付諸東流。事後,周曉光說,兩人當初來到義烏時,本就是一無所有,大不了再重新開始。在商界這麼多年,周曉光說每次作出重大決策時,都得到了丈夫虞雲新的支持。作為副董事長,虞雲新一直隱身在妻子身後,不管企業發展到哪一階段,在妻子這位“元帥”的統領下,他都把公司裏外打理得井井有條。“我丈夫現在負責國內南方市場,他負責的那一塊不論是信譽還是利潤,都做得很好。”妻子這樣誇獎。正是這種毅然的選擇,使周曉光的人生意義有了快速的提升:從一個個人致富的小商販,開始成長為一個企業家。我樂意有競爭對手,這並不是件壞事。從1995年辦廠開始到1998年,幾年時間,新光飾品廠以連續翻番的速度發展,並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網絡,一舉成為國內飾品行業的龍頭企業。麵對一個商鋪,周曉光自覺可以從容應付;麵對一個迅速壯大的企業,周曉光自覺壓力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