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板說可以幫他聯係正牌產品,假冒的沒有,即使關門也不賣假。客戶軟磨硬纏了一個上午,這筆生意實在無望了,客商遞過來一張名片,原來此人就是福建那家台資拉鏈企業的董事長。
他是專程來江蘇找代理商的,當即拍板將江蘇的代理權給小陳老板。注重信譽的陳老板,因為不賣假貨,而獲得了一個好品牌的代理權,他非常珍惜。現在陳老板是該產品全國的第二大代理商。他向波 司登等許多國內外知名服裝廠家提供服裝輔料。陳老板說,除了感謝金橋提供好的環境外,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堅持做下去,不急功近利,不怕挫折,恪守信用,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
不做教授去練攤,產品賣到APEC會上
李老板是金橋高檔精品皮具城中多個知名皮具品牌的總代理,上世紀90年代初,身為大學講師的他,已快要晉升副教授了,但不安分的他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抉擇:下海。他是南京本地人,當時家裏出個個體戶都不敢聲張,父母怎麼也想不通,為此鬧了很長時間的別扭。放棄學校安寧的日子,意味著更多的艱辛等著他。創業之初,他白天照看小店鋪,晚上去浙江進貨。為省住宿費,他和市場裏的一批浙江商人一般都是晚上坐車去義烏,第二天夜裏再往回趕。那時沒有這麼好的路,車況也不好,半夜車子壞在路上是常有的事。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浙江山區的路被大雪封掉了,他們的車子拋錨在路上,三天兩夜,他就鑽在一條棉被裏,靠幹糧和一個熱水瓶挺了過來。當時交通條件差,有人去浙江進貨時翻過車,每次外出進貨都擔驚受怕,他沒有退縮。路是自己選擇的,從選擇的那一刻起就沒有退路可尋。下海之初,毫無經驗,看著浙江人賣文具、皮革、服飾、小百貨什麼的,他也跟著做,但經常是浙江人賣完了,他的東西倉庫裏還堆著不少,有段時間虧損不少。他也跟浙江人去“走西口”,火車要幾天幾夜才能到,買不起臥鋪,他們就在硬座下麵打個地鋪席地而睡。
跟著浙江人天南海北地跑,畢竟是從大學出來的,他的意識比較超前,當浙江小老板熱衷倒便宜貨的時候,他較早地開始了“突圍”。天南海北地遊曆,他看到好的品牌,就想尋求做總代理。當時在大市場經營者中,品牌意識還比較淡漠,小老板對此也不注重。他卻到深圳珠海等地找好的企業好的品牌談代理事宜。南京各大院校、禮品公司、商場都在他這裏拿貨,他代理的品牌知名度高,生意越做越大,為他帶來了很好的聲譽,有些產品甚至賣到了上海APEC會議上,“微軟”中國公司和國家體育總局他都能簽下大單子。
苦盡甘來。李老板說,市場是人生最好的大學,在這裏可以學到圍牆環繞的大學裏學不到的人生經曆。浙江商人是我的老師,但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做學生的水平上,學生也要善於趕超老師。
如果不出來創業,恐怕現在就要呆在家裏拿低保了
說這話的是金橋市場赫赫有名的襯衫大王劉傳剛,每一年經他手批出去的襯衫就有幾十萬件。他現在是好幾家國內外品牌襯衫和西服的江蘇總代理,生意做得很大。
劉傳剛說,他在體製外做的第一筆生意是上世紀80年代賣手帕。他當時在南京一家國有企業工作,電影院重新放映朝鮮影片《賣花姑娘》,這是一部賺眼淚的老片子。看到影院內外淚水漣漣的觀眾,劉傳剛傾其所有,買了幾百條手帕到電影院叫賣。雖然每條才賺幾分錢,但天天晚上去賣,一個星期賣手帕的收入已能抵他一個月的工資了。
他從此第一次領會了薄利多銷的規模效益的內情,從而激發出他的商業意識。隨著他所在的企業工資發不出來了,人們的上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不正常。他想與其這樣耗著,不如自己做點什麼。他先去了聞名全國的漢正街,那裏主要是浙江人多,本小利微做生意,跟他們學到的最好的生意經是“跑得快”,不然就要被套住難以翻身。數年後回到南京,他有了一定的資本和經驗的積累,又在夫子廟、山西路做服裝。20世紀90年代初,金橋開業時,他是第一批進駐者。如今,他在金橋有數百平方米的營業場所,代理著一批知名服飾品牌。撫今思昔,他感慨道:“如果不早點出來經商,恐怕現在就要呆在家裏拿低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