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湯包店做成特色餐飲品牌
四年之後,他不僅還清了向舅舅借錢開店的資金,而且還將文藝路店由一層改成兩層,擴大了營業麵積。這四年來,他和員工一起包包子,晚上累了桌子一拚就睡著了,有時忙得自己都沒時間做員工餐,隻能叫最便宜的盒飯吃,時間一久,體重下降到隻有48公斤,人家都笑我真的成“小”六了。不過這幾年的苦也不是白熬的,西安人幾乎人人都知道文藝路的小六湯包好吃不貴,電視台還請他去教大家湯包的吃法。
湯包,也就是灌湯包,由回民將湯包發揚光大,牛肉和羊肉是主打的口味,配上香甜的黃桂粥,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西安是招待外賓和國家領導人的美味小吃。湯包有湯人人都知道,但是由於吃法不當,很容易燙傷嘴。參加完電視台節目錄製後,他想,湯包吃法怎麼能變得易記順口?於是他左思右想,為小六湯包譜了一個湯包《吃法口訣》:“輕輕夾,慢慢晃,戳破窗,勺接湯,先吃包,再喝湯,既文雅,又排場。”口訣在店內和廣播電視媒體上傳播開來。“湯包文化”就在這個口訣中開始了。
他想,他不僅僅是在賣包子,而是把它作為一種事業來做,“小六湯包”這個名字不能隻是一個湯包店的名字,它要成為一個陝西特色的餐飲品牌。
他在考察了上海、武漢、揚州、天津等地的湯包,了解南北方人不同的口味後,推出了自己品牌的係列湯包,滿足了不同年齡顧客的需要。
2002年“小六湯包”先後被認定為“陝西省著名商標”、“陝西省商業名牌企業”。“小六湯包”、“荷香粉蒸肉”、“小六辣子魚”被認定為“陝西名菜”。2004年10月,“小六”被中國商業聯合會評定為“中國商業名牌企業”。
小吃裏的大文章
陝西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許多企業效益不好,職工收入減少,人們的消費受到經濟因素的製約,決定了人們的消費水平呈“棗核形”,中間大,兩頭小,而占絕大比例的消費層是大眾百姓,從實際情況來看,來店消費的大多是25至60歲的個人消費者。開始連鎖店經營後,他定位於經營要麵向工薪族,要麵向大眾百姓。隻有踏踏實實地為百姓服務,薄利多銷,才是長久之道。所以炒菜隻保留了消費者喜愛的部分品種,湯包和涼菜葷素搭配,風味多樣化,價格則以中低檔為主,一般就餐十幾元就可美餐一頓,親朋好友團聚消費也僅僅幾十元。因此,各店每到飯口時,總是生意火爆。
常言道:眾口難調。要使湯包適應各地人的口味,使南來北往的人都能接受,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調製、改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配料標準。有人認為灌湯包子油膩,他就調整了湯的濃度,有人希望湯包不要太鹹,口味宜清淡,他又調整了用料,使小六湯包成為適應各地人口味的、口感鮮美、鹹淡適宜的快餐食品。除保持原有風味的湯包外,又推出大肉、雙色、金瓜、野菜、紫菜等各色湯包,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小六湯包雖然是經濟食品,但卻以酒樓、飯店的標準選址、裝修,店內的設施也盡可能地高檔、適用,如各店都配置了電視、空調、精致包間、潔淨的洗手間等。店堂內幹淨衛生,環境雅致,加上服務員熱情周到的服務,使你十分鍾內即可吃上現包現蒸的可口湯包,難怪顧客讚揚說:“這裏是小吃店的價格,酒樓的就餐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