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打造黃金小店(8)(3 / 3)

我是納美的經銷商。我現在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店裏,每天看總公司的網絡訂貨後,想想還缺哪類商品,經常調整店裏的布局以達到最佳效果,多跟顧客交流看看大家都希望要點什麼,然後自己歸納總結就會有目的地進貨了。我覺得有的店主自己不在店裏,缺少跟顧客交流是很不好的。

記得有個朋友這樣跟我說過,要把自己的店看作自己的孩子來疼愛,隻有悉心照料他才會健康成長。經過這三個月的努力,生意平穩起來,現在有了很多的老顧客,老顧客又帶來了新顧客,吸引老顧客經常來溜達的主要原因是不停地上新貨。新貨到了老貨位置再變變,就感覺新鮮了不少,有的顧客長時間不來就生怕會錯過什麼。

有的朋友因為生意不好就很少進貨,我覺得一定要經常進些新鮮的東西但絕對要控製量,越是不進貨就越是不出貨,時間久了店裏就隻剩下死貨了。勤進新貨還多少能帶動點老貨的銷量。我的店雖小但看起來滿滿的貨特別多,就剩下天花板沒利用上了。還有就是燈光也很重要!我店裏不僅射燈很多,還有台燈和香熏燈,即使生意不好,我也是從早到晚全打開,燈光能營造氣氛,不能因為幾個電費錢壞了自己的形象。

昨天晚上納美發的新貨到了,今天是周一,一天光新貨就賣出去3千多塊錢,多是老顧客買的,喜歡創意家居的顧客都留下了電話號碼,有新貨到了就用短信的方式通知他們,那一毛錢的短信費絕對花的 值!目前唯一遺憾的是我的店太小了,正在尋找合適的大店麵,但是好地段的太難找了,隻有等了!

普洱茶店的賺錢之道

一個名牌大學曆史係的畢業生,為追隨愛情,放棄了西北某博物館的研究工作,來到寧波創業。不諳生意門道的他,借助自己對紫砂壺的造詣及對茶道的獨特理解,開起了一家普洱茶店,用他“茶葉搭台文化唱戲”的獨門絕招,使得生意越做越活,開店半年,至今已日銷售額達到2000元。

文化人改行經商

陳先生畢業於複旦大學曆史係,在西安一家博物館做了10多年的研究工作,是《收藏》雜誌專家鑒定組特聘專家,他側重於紫砂壺研究,有多篇論文發表,並出版了紫砂壺研究的專著。為了追隨愛情,2006年他來到寧波。

“現在想想,當時有點衝動,因為我的專業在這裏很難找到對口單位。”被逼到“絕路”的陳先生情急之下靈機一動,“我1996年就開始喝普洱茶,現在普洱茶熱了起來,何不開一家普洱茶店呢?”

愛人也很讚同他開店:“茶道富有文化意味,剛好符合你的興趣,你雖然沒有從商的經曆,但這也許正好能闖出一條新路來。”說到做到,陳先生當即啟身趕往雲南,考察了多家普洱茶生產廠家。

固定銷售兩品牌

經過詳細詢問和考察,陳先生最後選定了兩家茶廠作為自己的供貨單位。“現在寧波的普洱茶專賣店要麼與茶廠聯營隻賣一家的茶,品種單一;要麼什麼茶廠的都賣,沒有品質保證。”陳先生說,第一家的茶葉是全國唯一經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定點檢測後貼有“無公害”標誌的茶葉,它的原料是猛庫地區的“母種”,品質最好。第二家是中國最早製作普洱熟茶的,其“猛海味”被公認口感好口味佳。“我銷售的兩家茶廠茶葉有20多個品種,這些品種在寧波其他店很少見。”陳先生認為獨特的進貨渠道給他的小本生意打下了良好基礎。有了供貨保證,陳先生投資10萬元在江東錦地水岸邊的文錦街上租了一個不大的門麵,取名陳宜軒,開始經營茶葉生意。

賣茶就是賣文化

“做生意談生意不是我的強項,我的特長是談茶及其衍生文化。”陳先生給自己的個人定位很明確,因此在茶店的裝潢上也很獨特。門口是這樣一幅對聯:“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當門是一張老式的八仙桌和一套茶具,牆上顯眼處掛滿了秦漢時期的瓦當拓片……除了陳列普洱茶餅外,他還在貨架上擺了不少紫砂壺。

“我的擺設都跟茶葉相關,這樣顧客來了就有很多話題,談得興起,就會促進茶葉的銷售。”陳先生認為,茶文化的核心就是交流思想,因此,“顧客來了之後,我總是先請他們坐下來品品茶,慢慢聊慢慢介紹”。他說,坐下來聊天的顧客臨走時或多或少都會買一些茶或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