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條 別讓心中無尺度,謹慎防備他人心(1 / 3)

很多人抱著“井水不犯河水”的理想進入職場,希望明哲保身,不招惹是非,不拉幫結派。但是,進入職場之後你就會發現,不是你清者自清就可以解決問題。你必須認真掂量人情世故的輕重,否則,你不招惹別人,別人也會招惹你。工作友誼跟生活友誼必然有區別。誰是老板的紅人,誰有強大的背景,誰笑裏藏刀,誰口蜜腹劍……這些事情你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

認清對手和盟友

能夠求同存異、君子和而不同的,就是盟友;到處拆台,害怕你過得比我好,這就是對手。

職場中共事,誰都希望和平共處,不願意四麵樹敵。最無奈的是,這事兒你做不了主。你想天下太平,偏偏就有人唯恐天下不亂。你想專注地工作,偏偏就有人給你使壞搗亂。你想相親相愛一家人,偏偏就有人“耗子扛槍窩裏橫”……無奈的事太多啦。所以,你還是少些夢幻想象,擦亮慧眼,正視現實吧。職場中總會有盟友、有對手,認清誰是可以與你聯手作戰的人,誰是潛在的敵人很重要。不是讓你害人,而是讓你防備被害。

冉靜頂著優秀畢業生的頭銜進入職場,在一家出版社任編輯。她把工作這件事想得很簡單,覺得隻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好了,不去招惹別人,自己就不會有麻煩。而且,在冉靜看來,編輯這份工作她完全能夠勝任,甚至可以“超額”完成任務。她美滋滋地憧憬自己美好的未來,希望能夠策劃一本超級暢銷書。

但是工作時間不長,冉靜就與另外一位編輯郭泰產生了矛盾。郭泰認為冉靜負責的一本書有問題,而冉靜堅持認為自己的做法完全正確。兩個人僵持不下,還在編輯部主任的麵前吵了一架。冉靜據理力爭,憑借自己在學校辯論隊的功底,“打敗”了郭泰。

這件事過後,有同事偷著對冉靜說:“你不應該跟郭泰對著幹,他可是主任最信賴的人,得罪了他,以後你就別想在編輯部有好日子過了。”

“不會吧,”冉靜驚訝地說,“我沒故意得罪他呀。我是就事論事,這本書就應該按照我的思路去編輯。再說了,主任不是也讚同我的觀點嘛!”

“哎。”同事歎了口氣,說,“冉靜,你太天真了。主任那是想息事寧人你知道嗎?你們吵來吵去,不會有結果的,主任表麵讚同你,不過是為了給你個台階下。不信你等著,那本書最終還是會按照郭泰的意願出版的,主任和郭泰是真正的‘嫡係’。你怎麼就不明白!”

“可是,主任、郭泰我們不是同一個編輯部的嗎?他們為什麼要排擠我?我們應該是盟友關係,合作關係!”冉靜死活都轉不過彎來。

“你還真是傻呀。現在主任的主要目標是當上副社長,人家怎麼會跟你是盟友。你一個小卒子,高興不高興的跟人家有什麼關係。主任升上去了,郭泰就眼巴巴盯著主任這個位置。人家怎麼會是你的盟友?你太天真了。你真正的盟友,是我們這些沒希望當官的小編輯,懂吧?”沒過一年,同事的話全部應驗,主任、郭泰都升了官,冉靜也再沒有從前那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了。

如果雙方力量相差懸殊、沒有共同的利益需求,是很難結成盟友的。如果自己表現得太過強勢,還容易被人當成靶子和對手,處於不利地位。初入職場的冉靜就是沒有看清這一點,鋒芒太露,成為郭泰眼中不受歡迎的人。郭泰跟冉靜爭論,實際上是為了試驗她,看她是否尊敬他這個“前輩”,能不能成為自己的“嫡係”和“盟友”。冉靜不明白這個道理,跟郭泰針尖對麥芒地大吵一番,給對方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當然,如果能夠順利化解矛盾,同事之間多半還是盟友關係,因為大家需要合作做事,追求雙贏。但是,如果你們處於競爭關係,爭奪同一個職位,那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勉強與虎謀皮是徒勞的,還是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迎接對方的挑戰。

沒有永遠的對手,也沒有永遠的盟友。這是職場中最難平衡的關係。職場人應該督促自己迅速成熟起來,適應這種“兵不厭詐”的競爭環境,才能讓自己成為職場中的贏家。

流言身邊過,片葉不沾身

別人製造關於你的流言,不要辯解,讓它不攻自破。別人告訴你某種流言,不要傳播,讓它止於你口。流言,從來都是利器,傷己傷人。

在英文中,流言就是wordinwater,水中字。多麼形象的說法,話在水中漂來蕩去,誰都搞不清楚它來自哪裏,原本的麵目是什麼。這樣的話怎麼可信?

流言有兩種,一種是關於別人的,傳了無數人的嘴和耳朵,然後傳到你這裏。你可以聽,但是不要信,更不要繼續傳播。若是有關升職加薪的,腦子裏細細琢磨一下倒是可以,但是不能輕易告訴別人,免得到時無法兌現,你成為那個散布假消息的人。

還有一種流言,主角就是你。原本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人捕風捉影越說越懸,終究成為一件大事。有個故事說,某人放了一個屁,被別人聽到,就說他下了一個蛋,聽到的人就說他下了一個鴨蛋,第三個人就說他下了一個鹹鴨蛋……最後這個流言被傳回到放屁人的耳朵裏,他問究竟誰看見了,沒有一個人承認。故事雖然荒誕,卻是流言傳播的形象刻畫。

任靜是公司的出納,每天跟錢打交道。某天,她聽到總經理跟財務總監在辦公室裏低聲講話,隱隱約約好像聽到是關於裁員什麼的。這可是大事,搞不好,很多人要丟掉飯碗呀!任靜忍不住,就在午飯時間跟幾個姐妹說了這事。

其中一個女孩說:“現在經濟形勢不好,裁員很可能是真的!”

另一個女孩由此延伸下去:“要裁員也是先裁那些每天坐辦公室的,什麼後勤啊,行政啊,都該裁。”

第三個女孩說:“不對不對,應該先裁保潔的。那些外地來的臨時工,讓他們走就得走。”

沒想到,轉過天來,公司門前就聚集了一大群保安、保潔和司機。他們吵吵要見總經理,問為什麼要炒他們。原來,任靜他們的談話沒有止於飯桌,吃完飯後,幾個女孩又跟其他同事說了這件事,流言像感冒病菌一樣迅速在公司蔓延開來,傳到最後,就變成了:“公司要辭退三分之二的保潔、保安及司機,留下的也要減薪30%。”這話說得有鼻子有眼兒,難怪會招來人聚眾鬧事。

公司高層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把這次事件平息,而任靜本人也被“出賣”,說她是最初的流言傳播者。任靜百口莫辯,哭著跟總經理解釋,可惜,她的飯碗保不住了。

在職場,傳播最廣的流言主要是:薪金調整、人事變動、辦公室戀情、裙帶關係、暗箱操作、機構重組等。這些都事關重大,最容易成為流言,也最容易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聰明的人聽到這種消息後,最明智的選擇是閉嘴。不參與,不討論,不傳播,更不去追問源頭,讓它爛在你的心裏最好。

流言還會傷害別人,被議論的人通常是受害者。倘若你不相信流言,不傳播流言,也就是保護了這個人,這對建立你們之間的友誼是非常有益的。

工作友誼不同於生活友誼

交流工作方法、分享工作經驗,能夠默契地配合完成某項任務,這樣就算得上職場中的朋友。但是這充其量也就是工作友誼,跟生活友誼不能同日而語。

在工作上合作得很默契,便不知不覺把同事當成朋友,無話不說,分享很多隱私。這是職場中的大忌。工作友誼和生活友誼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所以,跟同事相處,不管你們工作上多麼默契,最好還是保持距離,你們可以一同吃喝玩樂,不可談任何實質問題,更不宜交心。因為說不定哪天你們的位置和關係會發生改變,到時有些往事造成的影響就很難說了。

阿傑和徐剛原本是某策劃公司同一個部門的同事,兩個人做了三年的搭檔,有了高度的默契,做事往往都是一拍即合,阿傑的點子一說出來,十有八九都能贏得徐剛的支持。兩個人工作之餘也常常約著一起去看球賽,徐剛買車的時候,還是阿傑幫著做的參謀。

到了第四年,徐剛成了部門經理,原先的搭檔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兩個人之間的情誼忽然變得有點尷尬。阿傑倒沒有什麼不同,依舊用心做事,下班後看球。徐剛卻對阿傑頗有微詞。他覺得阿傑不夠上進,進取心不強,每天除了上班就知道看球,很有點兒不思進取的意味。以前,徐剛作為“哥們兒”,也批評過阿傑這個毛病。阿傑總是笑著說:“爭名奪利有什麼好的,工作不就是為了生活嘛,如果為了工作連個人生活都沒有了,活著還有什麼樂趣。”作為好朋友,這種話沒有什麼不對。但是,身為領導的徐剛開始用“上司”的眼光審視阿傑,越來越覺得阿傑消極怠工、懶惰倦怠。

徐剛做了領導,野心越來越大,給部門的任務越來越重。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阿傑覺得自己和徐剛做了三年“兄弟”,可以去勸勸他,為大家說說情。不說還好,一說,徐剛終於發作了。他當眾批評阿傑“混日子”,甚至把阿傑當成反麵典型,說他身為老員工,不懂得發揮帶頭作用,沒有給新來的年輕人做個好榜樣。昔日的“朋友”再也回不到從前了,他們成了界限嚴格的“上下級”。

其實,阿傑和徐剛的關係在職場中很常見。平日的同事難免會發生地位的改變,成為上下級關係。如果你們在工作之餘走得太近,對彼此的私生活都有很多了解,就容易在工作中分不清角色,意氣用事。阿傑和徐剛的友誼結束,就是因為徐剛太了解阿傑的想法,知道他是個在工作上沒什麼進取心的人。

婷婷性格活潑熱情,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大型企業做文秘。婷婷工作一絲不苟,嚴肅認真,很快就成了經理的得力助手,和經理也走得比較近,經常一起同進同出,公司也非常器重她。頓時,公司裏風言風語,說婷婷其實是個馬屁精,工作一竅不通,隻善於討好上司。聽得多了,婷婷實在受不了這個委屈,一氣之下就辭職了。

婷婷進了一家新的公司後,吸取了以前的教訓,每天準時上下班,隻做好本職工作,從來不和別人多說一個字。有時候同事邀請她一起吃午飯,她都婉言謝絕。漸漸地,同事們把她看成怪人,沒人和她說話。時間長了,婷婷覺得自己在公司很孤立,也不受人歡迎,感覺十分痛苦。

審美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距離產生美。在職場的人際交往中,人與人之間也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是一種美,更是一種保護。人際交往的距離是一種生存的藝術。看看林肯是怎樣和人保持距離的。他說:“有時候,我故意不跟別人混熟,對朋友報之以英國式的禮貌和冷淡,以保持距離和永恒。這可算是我的‘刁猾’之處,一個很會保護自己的人,豈不應該‘刁猾’一點嗎?”

理想的人際關係就是不遠不近,恰如其分。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與人交往,就應該像一杯淡淡的清茶,清清爽爽,卻又回味無窮。

如何在“暴私癖”和“不合群”兩者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才是你要學習的重點。遊刃有餘地處理公與私的問題,才能一切盡在你的掌握之中。

不要把辦公室當心理診所

如果是工作上的問題,在辦公室談多少都可以。倘若是私人問題,就不能當做辦公室的話題。辦公室不是心理診所,容不得你那麼多感時傷懷、自愛自憐。

辦公室為什麼叫辦“公”室?就因為它是辦公的地方,容不得私人問題進入。如果你的家裏確實發生了不好的事,或者個人遇到了什麼困擾,請占用個人時間跟你的家人、朋友商量,或者在休息時間去解決,千萬別帶著問題到辦公室向同事“谘詢”。否則,這個問題就成為了“公眾話題”,讓你的個人隱私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不說,還容易引起領導的嗔怪、同事的猜疑。

艾米的男友出國留學,要求艾米跟他一起走。當時,艾米在一家外企已經工作兩年,小有成績,正是升職加薪的緊要關頭。她期望已久的經理助理職位正在向她招手,男朋友的邀請讓她左右為難。

要不要出國留學,艾米左思右想,搞得她精神不能集中,工作的時候老走神兒。平時關係不錯的姐妹麥琪看出了艾米有心事,就問她要不要緊。艾米實在悶得慌,就把男朋友要出國的事告訴了她,還向她詢問對策。麥琪聽後,毫不猶豫地支持她出國留學,還說了一大堆愛情最重要、男友走了就回不來了等一大堆話,艾米簡直立刻就要下決定了。

然而,三天之後,麥琪忽然升為了經理助理!原來,麥琪一直想當這個助理,但是因為艾米的表現一直很好,明顯比她有競爭力,所以麥琪不敢輕易競爭。知道艾米有出國的意向後,麥琪趕緊跑到經理那裏“通風報信”。站在經理的角度看,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助理沒幹多久就出國走人,麥琪的能力雖然稍微遜色於艾米,但是很穩定,不會輕易離開自己。所以,經理果斷地提拔了麥琪。更要命的是,經理認定了艾米即將辭職,連重要的任務都不派給她了!

艾米的處境給那些在辦公室谘詢私人問題的人敲響了警鍾。辦公室,歸根結底是個競爭的地方,職位和獎金有限,僧多粥少,人們挖空心思在搶為數不多的資源。有幾個人會真心實意地給你出主意呢?占用了別人的寶貴時間不說,萬一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你的私人問題攻擊你、排擠你,你躲都沒處躲!

韓燕32歲,在某4A廣告公司任大客戶經理,是不折不扣的女強人。和其他女強人一樣,韓燕麵臨著“升”還是“生”的問題。年紀不小了,老公和公婆都催她生孩子。但是工作任務繁重,競爭又激烈,生孩子至少要一年的時間不能拚命工作,她的位置恐怕要被人頂替了!

怕什麼來什麼,一次意外,韓燕偏偏懷孕了。可是,一個大項目剛剛分到韓燕手中,做好這一單生意,她有可能升職為副總監。可是接下這筆生意,就意味著忙前忙後,對肚子裏的孩子有很大風險。韓燕覺得自己的壓力空前大,都要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