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每月都會“有那麼幾天”,這不是玩笑,是事實。工作不如意了,人際關係出現矛盾了,客戶出爾反爾,老板喜怒無常……這些事情讓你寢食難安、坐立不寧,然後焦慮煩躁。請相信,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是所有職場人的通病。能不能戰勝負麵情緒,是考驗職場人的一個關鍵問題。不要計較太多,一切都是浮雲,再苦再累再委屈也要笑一笑。用忙碌驅逐焦慮,用樂觀麵對挫折,當你對職場發出會心一笑時,所有的烏雲都會迅速散去。
自我減壓,會休息的人會工作
適度的壓力可以成為動力,壓力過大則成為阻礙你前行的障礙。職場人要學會給自己減壓,把心理狀態調整到最好,沉著應對職場中的各種壓力。
職場中無處不在的壓力像巨大的碾磨機,不斷挑戰你心理承受的極限。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導和宣泄,人就不能用正常的心力和精力去工作。專家指出,當人們處於長時間的精神壓力之下,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反應,進而演變成全身性的肌肉不適,可能導致頭部、肩部、背部及胸部的疼痛。
如果你過分焦慮,還會導致心理上的變化。由於思維過度集中於憂慮的事情,以致人們總是認為事情糟糕極了,擔心事情不可挽回,從而常常采取消極的態度,這種消極的態度又會給身體的變化帶來惡性循環。緊接著,由於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這些變化,又會引起行為的不正常。如此惡性循環下去,身體和精神健康都被嚴重影響。
筱微27歲,從事電子產品的研發工作,每天忙得昏天黑地,早出晚歸,甚至忘記了太陽長什麼模樣!繁忙的工作讓她心力交瘁,甚至覺得自己即將一命嗚呼。在這種恐懼的籠罩中,她毅然決定給自己放假。放假的第一天,筱微一直睡到自然醒。傍晚當她站在陽台上,看到落日如一個圓圓的橙子懸在樓群的空隙之間,眼前擁擠的城市空間突然變得美麗了,渾濁的空氣也
有了一種霧氣一樣的詩情。筱微驀然發現,原來城市也有這麼美麗的落日。
在長達一個月的假期裏,筱微每天都有充足的時間去休息,她穿棉布衣服,給自己煲湯,做瑜伽,讓自己過得悠然而愜意。當有一天在小區遛彎兒聽到一個小女孩兒對她說“阿姨,你真漂亮”時,筱微知道自己的青春和美麗又回到了臉上。這是任何昂貴的化妝品都無法帶來的效果。
放假還讓筱微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思考自己的未來和方向。經過全麵休整和規劃後的筱微又開始工作了。但是這一次,筱微決定不再重複昨天的故事,於是從原來的研發工作轉換到更加適合自己的技術服務。如今的筱微認為工作真的很重要,不是因為借此可以和誰較勁,而是因為工作可以發揮並完善自我。每個人都有付出的欲望,在一份合適的工作裏付出,就不會太斤斤計較。筱微真的覺得自己給自己放對了大假,現在的自己比以前更有幹勁兒了!
無論哪種層次的人,都會感到疲憊,任何人都要學會休息。不管工作再忙,不論生活再苦,隻要你願意,就總有機會讓心靈安閑。工作不可能一天都做完;錢不可能一天都賺盡,悠著點,身體是一切的本錢,有了好的身體,你才能做更多的事,才能賺更多的錢,才能享受成果。生活苦不要緊,最怕的是連心也苦了,讓心不堪重負。放下包袱,不為工作而憂慮,不為生活而焦急,該做的時候做,該考慮的時候考慮,而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天不會塌下來,弦不要老是繃得緊緊的,經常給自己放個假,給心靈放個假,記住: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
壓力太大是職場人的共識,當你感覺到吃不消的時候,一定要找個適當的方法鬆弛一下。生活需要調劑,勞逸結合永遠都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堅強麵對,與困難死磕到底
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經曆過痛苦的磨難,他們在痛苦中鍛煉成長、煆造出堅強的性格。希臘神話裏的勇士成功地走進迷宮要靠一條紅線才能完成,你的紅線就是堅強。
美國前總統柯立芝在其晚年的人生回憶錄中寫道:“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取代頑強和堅韌。才能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無成的天才也到處可見;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著學而無用、學非所用的人;隻有頑強和堅韌,才能無往而不勝。”這句話也是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洛克最欣賞的格言。
口泰行原本隻是鬆下電器子公司焊接部的一個最為普通的技術人員,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發展,他毅然決定去挑戰哈佛MBA!學成歸來,他先後進入波士頓谘詢集團、蘋果電腦公司、康柏電腦公司,最終當上了惠普日本的總裁!很多人說,口泰行的職業生涯有驚無險、平步青雲,但是隻有他自己明白步步高升的過程中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為了過語言關,口泰行每天苦學英語,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都用來準備托福考試。到了哈佛之後,他為了跟上課程進度,每天苦學12小時,實在孤寂難熬,就喝酒來麻醉自己,醒來之後繼續學習、學習。他說,從“兵”到“將”並不是神話,隻有一個公式可循,那就是:成功=熱情+經驗+執著。
現在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進入職場,你就把自己放在了競爭的核心區,這就意味著將比其他的人承受更大的壓力、遭受更多挫折。這就是現實的生活,你別無選擇,隻能適應,在鍥而不舍的堅持過程中一步一個腳印地接近成功。
丹普賽出生的時候四肢不全,隻有右腳和一隻右臂的殘端。稍長大一點兒的時候,這孩子竟不可救藥地迷戀上了足球!父母憂慮地看著這個可憐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勸阻他。為了圓孩子一個合理的夢,他們為他做了一隻木質的假足,以便能穿上特製的足球鞋。丹普賽付出了數倍於常人的努力,一天天用他的木肢練習踢足球。他不斷對自己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讓自己在離球門越來越遠的地方練習射門。
他變得極負盛名了,以致新奧爾良的聖哲隊雇他為球員。那是聖哲隊對底特律雄獅隊的一場比賽,當丹普賽在最後兩秒內用他的跛腳在離球門63碼的地方破網時,球迷們的歡呼聲響遍了美國!這是這支職業足球隊當時踢進的離球門最遠的一個球,這個漂亮的進球使聖哲隊成了驕傲的勝利者。底特律雄獅隊的教練施密特說:“我們是被一個奇跡打敗的。”底特律雄獅隊的後衛沃爾凱說得更精辟,他說:“丹普賽並不曾踢中那個球,那個球是上帝踢中的。”
這個動人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條人生規則:吃一點兒苦,受一點兒磨難,會讓人多一點兒閱曆,長一點兒見識,並因此而強大起來。人吃不了苦,克服不了困難,就不能接受生活中暴風驟雨的洗禮,更無法在激烈的職場角逐中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
沒有哪一個成功人士是守著一片安逸地,財富源源不斷流進來的,每個人都是把自己的心血與汗水用聰明的方法變成財富的。遇到困難時不退縮,遭受挫折時不氣餒,以自己壓倒性的優勢跟困難死磕到底,困難就不再與你為敵!
不計較,讓小脾氣化為烏有
一個人沒有一點寬闊的胸襟,肯定是成不了大器的。隻要事情不涉及原則問題,不觸犯你的道德底線,就不要太較真。
如果做一個詳細的統計,你會發現職場中百分之八十的生氣、委屈、糾結都是沒有必要的。它們既不影響你的遠大前程,也不影響你的生活質量,也許會讓你有一點點小損失,但是很快就過去了。所以,成熟的職場人要懂得往開了想,別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小矛盾、小恩怨都可以很快化解,小脾氣也就隨之化為烏有了。
一天,陸軍部長斯坦頓氣呼呼地來找林肯總統,非常生氣地對他說,有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某些人。林肯聽後,立即建議斯坦頓給對方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作為回敬。斯坦頓很快就寫好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然後拿給林肯看。“太好了!寫得非常好!”林肯大聲稱讚著,“就得好好教訓那家夥一頓”。
但是,當斯坦頓準備將信寄出去的時候,林肯卻攔著了他:“這就夠了!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凡是憤怒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因為寫信的過程就是解氣的過程。如果你還不解氣,那就再寫一封吧。”
在人與人相處之中,難免有磕磕碰碰的時候,牙齒與舌頭還有打架的時候呢!如果因為一點兒小事就斤斤計較,在氣憤中轉不過彎來,那麼,很可能會使多年來建立的關係出現裂痕。而且,長期的怒火中燒,灼傷的隻會是自己。
人生氣時,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上升。風度翩翩的周瑜,在戰場上智勇皆備,但最終中了諸葛亮的“三氣”之計而英年早逝。稍懂曆史的人都知道,害死周瑜的其實不是諸葛亮,而是他自己狹窄的心胸。為此,魯肅遺憾地說:“周瑜度量狹窄,是自尋死路!”
哲學家說:“在怨恨中,沒有人是贏家。”所以,與其抓著對方的錯誤不放,還不如忘掉!放下心中這塊沉甸甸的石頭,自己不就快樂得要飛了嗎?
古時候,一個叫愛地巴的人,他一生氣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多,而一生氣,他仍然繞著房子和土地跑3圈。每次都累得氣喘籲籲、汗流浹背。
有人對他這種跑步的習慣不明白,愛地巴解釋說: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與精力去跟人生氣呢?不如多做點事情改變家境。現在老了,生氣時我還是要繞著房子與土地跑3圈,邊跑邊想:我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上天對我不錯了,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裏我的氣就消了。
誠然,要一個人不生氣、不憤怒是很難做到的,但我們至少應該去努力做到不怨恨。如果我們心中裝滿的全是對張三、對李四的怨恨,那不等於是把自己關入情緒的囚籠裏了嗎?所以,要減輕別人給你帶來的傷痛,首先就是要忘記這傷痛!
多多感念他人的恩情,而對他人給自己的傷害,則要想方設法地盡快淡忘。唯有此法,才能給自己練就一個“金剛不壞”之身。
樂觀看待,一切都會好起來
如果你樂觀地想,事情就會朝著樂觀方向發展。如果你悲觀地想,事情就會朝著悲觀方向演變。這不是唯心主義,人的意念真的有神奇的效果。
你是不是覺得整天疲於奔波卻沒升職也沒加薪,成功的目標似乎遙不可及?或者月薪逾萬卻似乎從來沒有感到真正的快樂?有時甚至會感到事業、同事關係、上司關係都是一團糟……美國心理學家協會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5%左右的美國就業人士內心都是消極心態占上風,這種心態輕則表現為不滿現狀,深感疲憊;重則不堪重負,患上嚴重的身心疾病。不光是美國人這樣,這些年,中國人也被“鬱悶”的旋風卷進了旋渦,越來越多的人高興不起來。說簡單些,還是心態的問題。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發現就是,人能夠改變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生。”韋爾奇也說:“對職場來說,心態大於技巧,習慣大於知識”。兩位前輩的話告訴年輕人一個真理:想成功,從培養好心態開始。
1929年,災難降臨到24歲的福特生身上,一場車禍奪走了他的雙腿。年紀輕輕就被宣判一輩子坐輪椅,這種事情對誰都是一個殘酷的打擊。福特生的心裏充滿了怨恨和悲傷,他抱怨命運的不公,整天委靡消沉。可是,時間並不會因人的抱怨而停留。
終於有一天,福特生想通了,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如果自己繼續這樣消沉下去,情況隻可能變得更糟,他會真的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可憐蟲!他隻是不能走路,卻能說、能看、能思考。大家都很善良地對待他,他也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回報大家的愛。
在克服了懊喪、絕望的情緒之後,福特生很快開始了新生活,走進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廣泛地閱讀各類書籍,汲取其中的養分,他看問題、想問題的角度也發生了變化,並且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關注並研究公共問題,到處演說,發表見解,並由此結識了很多人,很多人也認識了他。他仍然坐在輪椅上,無法走路,但是,他非常自由,快樂。後來,他成為了美國佐治亞州政府的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