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條 調整情緒做笑者,樂觀向上無負擔(3 / 3)

五年前,趙成宇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由於家裏沒錢,他沒上成大學,隻得進城謀生,成了一名送水工。很多人覺得這活兒是體力勞動,一個高中畢業生幹著很沒麵子,但是趙成宇不這麼想。他有自己的小算盤。

每天,他騎著自行車,後麵掛著三四桶純淨水,走街串巷,跑遍每一條街道去送水。有的客戶家樓層高,又沒電梯,他就扛著水桶爬樓。無論見到哪位客戶,他都很有禮貌;每次送水到客戶家,他都是輕輕地敲門,脫掉鞋光著腳進屋的。每替一位客戶送完水,他都會在心裏默念上幾遍,記下客戶的姓名和用水情況。忙活一天,回到家中,他會感覺骨頭都快累得散架了,晚上腰還疼得睡不著覺。但是第二天,他又會精神抖擻地騎著單車上路。

送水工通常都是按件計酬的,一個送水工月收入隻有500元左右。趙成宇很勤快,但每個月也不過600元收入。和他同一個公司的很多工人都受不住這份又苦又累、收入又低的工作,幹不滿一年就辭職。趙成宇一幹就是五年!

五年後,趙成宇辭職了。但他不是因為“吃不消”而辭職的。他用自己所有的積蓄開了一家送水公司。人們認定他必敗無疑,城裏的人家早就訂了水,他一家新開的公司,誰訂他的水啊?令人意外的是,他很快就擁有了許多訂水客戶,生意出奇火暴。

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說:“在這座城市裏,有幾個人送水能送上五年的呢?隻有一個,那就是我!絕大多數送水工,最多幹上一年半載就轉行了,而我一幹就是五年。在這五年裏,我真誠地結交客戶,給他們留下好印象。我問他們,要是我開了公司,訂不訂我的水?他們都表示願意訂。水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人。五年下來,喝我送去的水的客戶根本不記得我以前所在的送水公司,隻記得我這個人。因此,我的公司一開張,就贏得了這麼多客戶。”

原來如此!趙成宇給客戶送去的不僅僅是水,還有自己的笑臉和愛心。他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送水,還做了一項額外的工作——積累客戶資源。五年的鍛煉,他已經不是一名簡簡單單靠體力吃飯的送水工了,他早就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再也不用給人送水了,隻要坐在辦公室裏接洽業務就行,因為他招聘了十多名送水工。慢慢地,他的業務做得越來越大。

職場就是一個舞台,你身為“演員”,演技再好,沒有舞台也不行。所以,你的眼睛不能隻盯著收入看,還要認真考慮到所有人為你演出所付出的心血。哪一天你不願意當“演員”了,轉行做別的,就需要你平日積累下的人脈。

堅持到底,絕不輕言放棄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這是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的一句名句。我們在這裏套用一下:職場生涯是場持久戰,最後勝利是我們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堅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通病,大多數職場人都不幸中招。麵對理想與現實落差極巨的殘酷現實,許多人都有一種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浮躁情緒。這種浮躁情緒在日常生活中有以下表現:心浮氣躁,朝三暮四,淺嚐輒止;自尋煩惱,喜怒無常;焦慮不安,患得患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既要魚也要熊掌;這山望著那山高,靜不下心來,耐不得寂寞,稍不如意就輕言放棄,從來不肯為一件事傾盡全力等。

為什麼現在許多企業不願意接納畢業生,原因就在於畢業生普遍存在一種浮躁心理,不願意沉下心來好好做一件事,更不願意為一份工作付出時間和心血。他們一邊感歎著“懷才不遇”,一邊又鄙視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總希望能一步登天。

丁俊暉、劉翔、姚明、“要李想、茅侃侃……這些年紀輕輕就成功的案例讓人更覺得迫不及待;出名趁早”的張愛玲魔咒慫恿太多的職場人變成蹦來蹦去的職場跳蚤。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人人都渴望成功。幾乎所有人都夢想著一覺醒來就成為世界首富。

這些人急著享受香車豪宅,卻獨獨忽視了這樣一件事情:那些坐擁香車豪宅的人,大多是通過紮紮實實的奮鬥得來的。多少困境他們都堅持下來了,才能夠“笑到最後,笑到最好”。

歐陽曉宇畢業於某大學的設計專業,本來以為憑自己的文憑和學曆,可以找一個很好的工作,沒想到的是奔波幾個月下來,竟然沒有一家企業願意招聘自己。大多數企業要麼要計算機專業,要麼要市場營銷專業,再不就是財務或者管理,自己跟哪一個都沾不上邊。

無奈之下,歐陽曉宇隻好自降身價,做了一名搬運工,累雖然累了點,但是薪水卻不少。更重要的是就此他結識了很多裝修工人,慢慢地做回了老本行,跟裝修公司做起了裝修設計。在一次給某廣告公司經理裝修房子的工程中,歐陽曉宇跟這個經理熟識了起來,在得知他的學曆和專業後,就問他願不願意去他們公司做平麵設計,機會難得,歐陽曉宇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一開始,他接不到特別重要的設計工作,隻能給其他的設計師做些輔助和完善工作,歐陽曉宇並沒有抱怨,而是認認真真地做好分給他的每一份工作,並偷偷地學習其他優秀設計師的工作方法和思維習慣。一年後,他已經能獨當一麵,工資也比剛進來時翻了好幾倍。

三年後,歐陽曉宇找人借了一些錢,再加上自己的積蓄,注冊成立了一家自己的設計公司。憑著以前積累的經驗,他不斷地拓展著新客戶,短短兩年時間,公司就發展了起來。從一個搬運工到裝修工,再到設計師,最後到老板,歐陽曉宇靠著自己的堅持最終成了一個有作為的年輕創業者。

成功者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強,都必須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對很多人來說。成功不是短期行為,不能搞短平快,要耐得住寂寞。

在職場中,我們可以失敗,甚至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但我們絕對不能丟掉信心,不能丟掉頑強和堅韌的精神。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曾經說:“卓越的人有一大優點:在不利和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詩人但丁也曾經說:

“我推崇勇氣、堅韌和信心,因為它們一直幫助我,應付我在人世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難。”

20世紀70年代是世界重量級拳擊史上英雄輩出的年代。拳王阿裏已有4年未登拳台,此時體重已超過正常體重20多磅,速度和耐力也已大不如前,醫生給他的運動生涯判了“死刑”。然而,阿裏堅信“精神才是拳擊手比賽的支柱”,他憑著頑強的意誌重返拳壇。

1975年9月30日,33歲的阿裏與另一拳壇猛將弗雷澤進行第三次較量(前兩次一勝一負)。在進行到第14回合時,阿裏已經精疲力竭,瀕臨崩潰的邊緣,這個時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讓他轟然倒地,他幾乎再無絲毫力氣迎戰第15回合了。然而他拚著性命堅持著,不肯放棄。他心裏清楚,對方和自己一樣,也是有氣無力了。比到這個地步,與其說在比氣力,不如說在比意誌,就看誰能比對方多堅持一會兒了。他知道此時如果在精神上壓倒對方,就有勝出的可能。於是他竭力保持著堅毅的表情和誓不低頭的氣勢,雙目如電,令弗雷澤不寒而栗,心有顧忌。

這時,阿裏的教練鄧迪敏銳地發現弗雷澤已有放棄的意思,他將此信息傳達給阿裏,並鼓勵阿裏再堅持一下。阿裏精神一振,更加頑強地堅持著。果然,最終弗雷澤表示“俯首稱臣”,甘拜下風。裁判當即高舉起阿裏的臂膀,宣布阿裏獲勝。這時,保住了拳王稱號的阿裏還未走到台中央便眼前漆黑,雙腿無力地跪在了地上。弗雷澤見此情景,如遭雷擊,他追悔莫及,並為此抱憾終生。

鍥而不舍是一種耐心,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折不斷、壓不彎的柔韌。以前我們受的教育是要“堅強”,其實,“韌”比“強”更有力。石頭碰石頭往往會兩敗俱傷,四兩撥千斤則能夠取勝。沉重的現實生活可能會不斷蹂躪你的心,但越是這樣,“禁拉又禁拽,,你就越要培養韌性,禁蹬又禁踹”不管受什麼委屈,受什麼挫折,你如果像不倒翁一樣輾轉騰挪,就能站立到最後,成為贏家。

跬步雖短,可積千裏;螻蟻雖小,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這都是源自於堅持的力量。如果你能夠堅持下去,就能成為一位專業而成熟的職場人。

換位思考,輕鬆卸掉包袱

想不通的事情,掉個個兒就想通了。當你對領導、同事心存不滿的時候,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想,很快就能釋然。

換位思考,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心比心”。很多事情,如果你隻考慮自身感受,就會想得片麵而不近情理。特別是遇到壞事,我們想得最多的是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有多委屈。這種思想不但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還會讓自己滿心都是負麵情緒,影響以後的工作開展。其實,很多心結,解開並不難,隻要你換個角度,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

鍾健一直是技術科的業務骨幹,為人勤奮,又聰明好學,參與過很多重大工程的研發。大家都覺得他很有潛力,以後能夠被提拔為中層管理幹部。然而,三年之後,鍾健一直原地踏步,沒有升上去。這還不算,部門還“空降”了一位領導過來,管理他們幾個“元老”。

從此,鍾健變得尖酸刻薄,處處跟新領導對著幹。新領導年紀與鍾健相仿,為人卻顯得老成得多,並沒有過分苛責鍾健。這卻激起了鍾健進一步的“挑釁”。他仗著自己是業務精英,在專業方麵很有發言權,總是跟新領導唱反調。有人把鍾健的表現反映到了高一級領導那裏,領導並沒有怪他,而是作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鍾健與那位領導一同管理部門。

這個突如其來的“官銜”讓鍾健有點措手不及,但是他很高興地接受下來。此外,領導又派了一個新的業務尖子到鍾健所在的部門。

誰承想,新來的這位“骨幹”比鍾健還要“難纏”,處處滋事,不服管束,把部門攪和得雞犬不寧。這下倒好,鍾健和原先的那位領導成了統一戰線的人,聯起手來治這個“刺頭”。

鍾健不無感觸地說:“以前我不服你的管理,處處給你找麻煩,我自己就是個‘刺頭’。現在,我當了領導,手底下有這麼個‘刺頭’,才知道有多鬧心!以前是我不好,我們從今以後就是好搭檔啦,你要多幫襯我呀!”

誰知那位領導嗬嗬一笑說:“鍾健,你還不知道,這其實都是上麵大領導用的計,哈哈!領導有心提拔你,但是你心氣太高,還缺少做管理者的沉穩。所以,上麵領導派我下來用激將法,讓你提前感受一下當領導的苦心!”

鍾健這才恍然大悟,他對領導的良苦用心總算是明白過來,也終於跟對方冰釋前嫌,不再出演“爭權奪利”的鬧劇了。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過這樣的至理名言:如果成功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並滿足對方的需要。這話實在是再簡單、再淺顯不過了,任何人都應該一眼看出其中的道理,但我們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時間都忽略了它。

工作中,同事之間不免會有摩擦,這個時候不能硬碰硬,把矛盾搞激化。而是應該試著讓自己冷靜一下,把自己擺在他的位置上來處理這個問題。換位思考一下,你會怎麼做?這時的你還是那麼生氣嗎?還覺得他罪該萬死嗎?還會認為隻有你做得對,他一定錯了嗎?相信這時的你應該不會怒發衝冠了,而是能夠理解他或她為何這樣做了吧。

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讓你能看懂身邊的一些事和一些人,會使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不是處處懷疑別人,時時記恨別人,更能使你身心愉悅,開朗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