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附錄(1)(2 / 3)

曾紀澤(1839-1890)——湖南湘鄉人,字劼剛,曾國藩長子,由二品蔭生補戶部員外郎。晚清外交名臣。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父、母憂服除,襲侯爵,次年出任駐英、法兩國公使。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兼駐俄公使,奉旨與俄改約成功,與俄簽訂《中俄伊犁改訂條約》。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任滿回國,幫辦海軍事務,旋為兵部左侍郎,命在總理衙門行走。後病歿,諡惠敏。

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字杏蓀,又字幼勖,號愚齋、止叟,捐班出身。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經官紳楊宗濂推薦,入李鴻章幕,以行營內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深得李鴻章信任。累官輪船招商局督辦、中國電報局總辦、天津海關道等。積極協助李鴻章辦洋務,是比較有名的官商。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底,授郵傳部尚書。武昌起義爆發後被革職,亡命日本。

曾國荃(1824-1890)——曾國藩弟。字沅甫,號叔純,貢生出身。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隨曾國藩作戰,自帶一軍稱吉字營。積功累官知府、道員、按察使。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授浙江按察使,遷江蘇布政使。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擢浙江巡撫。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旋以病開缺回籍。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升陝甘總督,次年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署禮部尚書,調署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陰人,字季高,一榜出身。曾入湖南巡撫張亮基和駱秉章幕,後以四品京堂隨曾國藩襄辦軍務。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奉曾國藩命編練楚軍,赴江西、浙江前線與太平軍作戰,次年任浙江巡撫。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遷閩浙總督。在任內與沈葆楨在福州設馬尾造船廠,旋任陝甘總督。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率軍討伐阿古柏,收複新疆。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任軍機大臣。中法戰爭期間,馬尾船廠被毀,他奉命赴福建會辦軍務,後病死任所。諡文襄。

楊昌濬(約1814-1897)——湖南湘鄉人。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以附生隨羅澤南練鄉勇,旋隨湘軍對抗太平軍,轉戰兩湖、江西。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攻陷江西德興、婺源,擢知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隨左宗棠入浙鎮壓太平軍。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占杭州,累遷至浙江布政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署浙江巡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赴寧波籌辦海防,旋因“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遭禦史彈劾,被革職。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任甘肅布政使。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授漕運總督。中法戰爭起,受命幫辦福建軍務,授閩浙總督。次年兼署福建巡撫,於台灣防務多所建議。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調補陝甘總督。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被革職留任,旋開缺回籍。

劉典(約1815-1878)——湖南寧鄉人,字克庵。以諸生隨左宗棠入浙,累官直隸州知州、知府、擢浙江按察使,後隨左宗棠入陝,初授甘肅按察使,旋賜三品京卿幫辦軍務,署陝西巡撫,後病死蘭州。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少荃。晚清重臣。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隨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抵抗太平軍,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入曾國藩幕,襄辦軍務。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奉曾國藩命編練淮軍,悉法湘軍。次年率淮軍調上海,升任江蘇巡撫,不久接替薛煥兼署通商大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金陵收複後,封為一等肅毅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署兩江總督,次年,繼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節製各軍專辦“剿撚”事務。先後在彌河和徒駭河鎮壓了東、西撚軍。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又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成為洋務派首領。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授武英殿大學士,次年調文華殿大學士,仍留總督任。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底病歿,諡文忠。

劉鬆山(1833-1870)——湖南湘鄉人,字壽卿,行武出身。湘軍著名將領。初在老湘軍王錱部下為卒,因作戰勇猛拔為哨長。後隨曾國藩出省作戰,得曾賞識。累官遊擊、副將、總兵、提督,成湘軍名將。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隨左宗棠入陝甘作戰,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戰歿。

劉錦棠(1844-1894)——湖南湘鄉人,字毅齋,監生出身,湘軍名將劉鬆山侄。晚清邊務名臣。青年即隨鬆山轉戰各地,因功晉道員。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劉鬆山戰歿,上賞京卿銜接統老湘軍。出關後,總統關外各軍,對阿古柏作戰。收複新疆後,因功賞戴雙眼花翎,晉男爵。新疆改設行省,出任首任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