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附錄(1)(3 / 3)

景廉(約1823-1885)——滿洲正黃旗人,顏劄氏,字秋坪。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進士,由翰林院七品編修五選至二品內閣學士,擢禮部侍郎。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授伊犁參讚大臣,十一年(公元1861年)授葉爾羌參讚大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遭劾罷職,遣往寧夏軍營效力三年,期滿授頭等侍衛充哈密幫辦大臣。累官烏魯木齊都統、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正白旗漢軍都統、都察院左都禦史、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工部尚書、戶部尚書等。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遭劾去職,十一年(公元1885年)授內閣學士,旋卒。

金順(?-1885)——滿州鑲藍旗人,伊爾根覺羅氏,字和甫。初授驍騎校尉,隨多隆阿在湖北、安徽同太平軍作戰,因功晉協領。陝甘回民起義,被穆圖善奏調至陝甘作戰,因功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出任寧夏副都統,八年(公元1869年)暫代寧夏將軍,十年(公元1871年)擢烏裏雅蘇台將軍。不久因過褫職。出關後,累官正白旗漢軍都統、烏魯木齊都統、伊犁將軍等。

張曜(1832-1891)——直隸大興人,字亮臣,號朗齋,行武出身,不通文墨。初在河南固始參與辦團練,後自募一軍,因功得授河南布政使。同治(公元1862年)初,禦史劉毓楠參劾其目不識丁,將其由文官改為武職,以總兵加提督銜,被降格使用。張曜從此發憤讀書,始通文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為與撚軍交戰,河南巡撫李鶴年募軍兩支,一為豫軍,一為嵩武軍。其中豫軍由宋慶統率,嵩武軍則交由他統率。七年(公元1868年),率嵩武軍赴直隸、山東“剿撚”。撚平,授廣東陸路提督,派往陝西,參與收複新疆戰事。累官廣西、山東巡撫。

黃萬鵬(1832-1898)——湖南寧鄉人,字搏九,劉錦棠麾下大將。黃萬鵬初從曾國藩之弟曾國荃,因作戰勇猛,頗得曾國荃賞識,擢營官。江寧平,黃萬鵬由都司晉總兵,賜號力勇巴圖魯。隨劉鬆山入陝後,因功賞加提督銜。新疆全境收複後,授二等輕車都尉世職,旋乞歸。越二年,晉頭品頂戴。新疆設立行省後,出任提督。

餘虎恩(?-1905)——湖南平江人,劉錦棠麾下大將。餘虎恩初隨曾國藩為勇,積功至副將銜統領。同治(公元1862年)初隨劉鬆山入陝,因功擢提督銜總兵,後隨劉錦棠出關。全疆平,賞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統兵駐防烏什、葉爾羌、和闐,十六年(公元1890年)授喀什噶爾提督,未到任,留統武衛中軍十營。

董福祥(1839-1908)——回族,字星五,甘肅固原人,劉錦棠麾下大將。同治(公元1862年)初,陝甘回民教主馬化湰率眾起義,董福祥與張俊、李雙良響應之,擁眾達十餘萬,占花馬池一帶地方稱王。劉鬆山隨左宗棠到陝甘後,董福祥累敗於手,遂降之。劉鬆山挑回軍降兵三營仍交董福祥統帶,號董字營,亦是老湘軍唯一的回民營,餘皆遣散。董福祥作戰勇猛,積功至都司。隨劉錦棠後,奮勇如前,積功至副將,擢總兵,漸得劉錦棠信任,所部兵勇也由最初的三營增至六營,終成老湘軍獨擋一麵之大將。全疆平,論功賞穿黃馬褂,賜號阿爾杭巴圖魯,率軍駐葉爾羌、和闐。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擢喀什噶爾提督。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入覲,調防京師,命領武衛後軍。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榮祿、剛毅的指使下圍攻各國使館。八國聯軍進占北京後,被指為元凶革職,後卒於寓所。

崇厚(1826-1893)——滿州鑲黃旗人,完顏氏,字地山,一榜出身。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底,任三口通商大臣署直隸總督。後創設北洋機器局,曾在天津組織洋槍隊,由英國人薄郎任領隊,在煙台和減地河北岸,與撚軍作戰。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中法關係緊張,任出使法國大臣,赴法“謝罪”。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任駐俄首任公使。伊犁交涉事起,受命與沙俄談判。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擅自簽訂喪權辱國的《裏瓦幾亞條約》,喪失伊犁之外的大片領土,受到輿論譴責,被逮捕入獄,定斬監候,旋免。後病死。

胡雪岩(1823-1885)——安徽績溪人,名光墉,字雪岩,捐班出身。初在杭州設銀號,得巡撫王有齡支持,經理官庫銀務。後入左宗棠幕,以“熟諳洋務”著稱。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主持福州船政局“延洋匠、雇華工、開藝局”等事務。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辦理采運,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左右,為西征代借內外債達一千二百餘萬兩。在江、浙、湘、鄂等地開設當鋪二十餘處,又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在杭州開設慶餘堂中藥店,並經營出口絲茶業,是有名的紅頂商人。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受洋商排擠,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