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多長點腦子,才能“不差錢”(2 / 3)

這裏所表現的是消費的示範效應。它是指一些消費者的消費支出會受到周圍其他某些消費者的影響。小萍去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派對,在一個豪華賓館的草坪上,小萍的幾個朋友碰麵後就互相攀比了起來。琳琳的父親有很大的產業,但是究竟是什麼產業,她自己也說不清楚。她手上拎了一個香奈兒的粉紅色包包,時不時地打開又收起來,就怕人家看不見。麗麗那麼大熱個天居然圍了一個皮草的小圍巾,還一個勁地和大家說,這種皮草多麼貴,保養如何如何講究,配衣服如何如何難。芳芳沒顯示自己穿什麼名牌,但是一直在談結婚旅行要到歐洲。麵對這樣三個朋友,小萍去了一次發現就自己最灰頭土臉,既覺得她們有點俗氣,可心裏又確實羨慕人家的名牌。回到家越想越生氣,於是她用了自己三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個LV包,打算在下次聚會的時候一定要拿著,不然太沒麵子了。可是自己在這未來的幾個月內都得省吃儉用。其實,小萍的經濟水平還達不到購買一些奢侈品牌的程度,這樣的消費根本不適合她,但是愛麵子好攀比的心理還是讓她買了一個名牌包。

示範效應是一些人接觸到周圍的人買高檔消費品時,可能會仿效他們從而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於是,消費的示範效應會造成低收入水平消費者遠遠超出他們正常的水平,從而導致掙的供不上花的情況,影響消費者正常的生活。放眼望去,社會中的示範效應,就更加嚴重了。老婆說自己老公:“你看人家誰誰誰老公多好,掙多少多少錢,怎麼怎麼樣。”父母說孩子:“你看人家誰誰誰家孩子,學習多麼好,掙多少多少錢,每年給父母多少多少錢。”孩子說父母:“你看誰誰誰他爸,怎麼怎麼樣,有多少多少錢。”這種“你看看誰誰誰,怎麼樣”,儼然成為了社會中一個很重要的現象,這現象背後隱藏的就是攀比心理,是虛榮心理在作祟。當人們參加社會活動時,如果過分注意別人的看法,往往會強化從眾心理,導致虛榮心理的產生。所謂虛榮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作為消費者,自己的消費水平要建立在對自我經濟情況正確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否則隻會因為過分追求虛榮心的滿足,導致盲目攀比。千萬不要因為麵子而讓自己“大出血”。

衝動是魔鬼

有句話說:衝動是魔鬼。大多數人都在一時衝動下做出過一些後悔的事來,衝動購物的人就更多了,受到些刺激,頭腦一熱,便掏出腰包,買了一堆可能用不到的東西回來。如果你一有空就去逛街,並且不辭辛勞地將各專賣店、步行街、大賣場、商場通通逛上一遍;無論是服裝或是其他,隻要看到喜歡的就不問價格統統“拿下”;如果你花錢時心情愉悅,而回家會發現買了並不是很需要的東西而萬分後悔;如果你覺得購物是排解鬱悶、愉悅心情的最好方法;如果你時常因為買不到想要的某種商品就徹夜難安;如果你總是經不住各種打折返券的誘惑……那麼,“恭喜你”,你一定是典型的衝動型消費者,即購物狂。

多年來,消費品的零售商和製造商理所當然地認為,女人錢是最好賺的,隻要具備了有吸引力的介紹、標新立異的理念,就會深刻影響女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所以,精明的商家們正是抓住了許多女性消費者愛購物、易衝動的特點,將打折、返券等的海報貼在了商場裏最顯眼的地方,而這些女性往往經不起這些“甜蜜”的誘惑,成為了這些商家的“俘虜”,凡是有便宜可挑、凡是有特價可淘,這些女性消費者們便會樂此不疲地奔波於各個賣場。

衝動型購物都是受到群體行為的感染,人一多,就感覺不買可惜了,這就屬於衝動型消費。影子在一家外企上班,周圍的同事都是以時尚著稱的達人,經常拉著她去逛街。時間長了,她對物質的欲望也越來越強,隻要看見喜歡的東西,就想即刻擁有,一定迫不及待買下來,久而久之,便養成了衝動購物的習慣。明明家裏還有一大堆化妝品,看見促銷還是覺得不買不劃算;鞋子多到放不進鞋櫃,還是買個不停。有許多衣服在衣櫃裏還沒有摘標簽,但是她還是忍不住再添一件。每個月上萬元的薪水,可每個月都是月光族。這樣的生活她過了三四年,如果年紀越來越大,卻沒有銀行存款,實在很可悲。周圍的朋友都攢了許多了錢,有的買了車,有的開始理財,有的買了房子,可她除了一大堆沒用的衣服,什麼都沒有。

多數衝動型購物者都是為了獲得一種滿足感,也有一些人是為了釋放壓力、消磨時間或排遣寂寞。不管哪種形式,過度消費之後,都會有所後悔。想要短時間控製一個人的購物欲望很難,不過,可以通過一些小竅門來減緩這種購買欲。在購物前先列好清單做好預算,當你想購買一件商品的時候,你可以適當出去走走,通過一定時間的思考,讓消費回歸理性。如此,再詢問周圍的人,自己是否真需要這件物品,聽聽別人的建議。

影子為了戒掉這個衝動購物的惡習,她每天睡前都要回想一整天花了多少錢,一條一條記下賬目,一星期整理一次賬目,了解自己的花費,經過兩個月的記賬,逐漸知道哪些是固定開銷,哪些能省則省,哪些是根本不必要的花費。而且她都把工資分成三等份,一份是必要的支出,一份是平日的生活開銷,最後一份是要存在銀行的不動款。每天仔細地記賬,隨時掌控金錢的動向,不隨意花錢,雖然沒有開源,倒是漸漸節流,培養出存錢與記賬的好習慣,對於金錢也越來越有概念,不再隨心所欲花錢了。慢慢地,開始一個月都有了剩餘,而且給自己定下一個存款目標,會開始努力節流,試著不讓自己隨心所欲地花錢。

在衝動消費的人群中,女性占多數,是典型的衝動型購物者。因為,衝動型購物是感性消費,女性較男性也是比較感性,易受情緒影響,更容易導致衝動購物。一個女人可以在衝動之下專程坐飛機去掃蕩名牌,也可以一時興起買下上萬元的穿不上的衣服。據統計,有50%以上的女性在發了工資後會增加逛街的次數,40%以上的女性在極端情緒下,增加逛街次數。可見,購物消費是女性緩解壓力、平衡情緒的方法,不論花了多少錢,隻要能調整好心情,80%左右的女人都認為值得。說女人會因為特別時期,衝動消費,其實是借口,更多的女人都擁有購物癖,是不折不扣的血拚狂熱者,推崇的是“生命不息,購物不止”。

盛小姐自己經營一家服裝小店,由於自己本身是做服裝生意的,經常逛街和網購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網上購物次數更頻繁,看到喜歡的東西不管是不是能用上就直接先買了。開始的時候,她還把自己控製在能承受的範圍內去消費。可慢慢有了網購癮,總是忍不住去狂買,甚至都不考慮自己是否能承受。最近更嚴重了,如果一天不進行網購的話她就寢食難安。忍到半夜,她也會爬起來在網上買些東西。她也察覺出自己不是喜歡購物那麼簡單了,於是去看了心理醫生,被告知得了購物依賴症。

為了戒除這種網購癮,專家給她提供了一個方法,可以推薦給大家:在網購的時候綁一根橡皮筋在手腕上,每次點擊“購買”時就用橡皮筋彈一下自己,產生一定的疼痛感。然後這樣重複一段時間,形成慣性反應之後,即使手上不綁橡皮筋,在點擊“購買”的時候,潛意識裏手腕也會有疼痛感。由於人都不喜歡體驗疼痛感,所以慢慢地你就會減少點擊“購買”的次數了。不論盛小姐最後是否徹底戒除了購物癮,但她暫時控製住了購物的衝動,可見衝動購物不但給我們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物質上的浪費,還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正常生活。

當然衝動型消費還容易受到人為氣氛的影響。當消費者光顧的門店在進行商品促銷的時候,往往能夠激發消費者的購物衝動。對於某些商品來說,可能消費者處於可買可不買的邊緣,但促銷折扣往往能夠引起消費者的衝動購物。隻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有人認為這句經典名言,是商家為了促進消費製造出來的。熱情血拚的女人大多也是熱愛生活的性情中人。隨著各種節日的來臨,各大商家紛紛通過櫥窗廣告、短信、報紙、電視等媒介,推出各種各樣的打折、促銷等優惠活動,為的是能吸引更多的顧客消費。女人們大多衝向商場,衝向專賣店,衝向欲望滿足的聖地。用光現金,用光購物券,刷爆身上所有信用卡。

有一天,兩個女人坐在商場中的休息區裏,手中拎著大包小包的購物袋。她們正在談論近年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其中一個說:“哎,最近要搬家,都要愁死我了。我現在的房子裏都是一堆沒用的東西,扔了有點舍不得,留著還沒地方放,搬家又不好帶走。”另一個問:“為什麼當初我們會買這些東西呢?這些東西隻能扔掉或賣掉,沒人想要這些東西。”她們正在後悔當初的衝動購物行為,為今天的生活帶來麻煩。可今天她們手中的購物袋中也可能就是日後的廢品。事實的確如此,許多人並不真正清楚他們為什麼購物,他們為什麼一定要擁有這些東西。真是看見了第一反應就是想擁有,有了以後,沒過多久就棄在一旁,然後接著買新的。

衝動購物不是女人的專利,隻是女性比例高一些。周先生已工作5年,3年的網購讓他花去了16萬元,他買了很多電子產品,每出一款新的手機呀相機呀,他都忍不住想買,何況網上支付這麼便捷。另外,一些模型玩具也是他購買的對象。最近他查了自己的支付寶賬單後驚訝地發現,過去的一年他買了59個玩具共花了近9萬元。“我都不知道是怎麼花掉的,”周先生說,“我終於知道為什麼畢業5年了還沒攢下錢,終於知道我家櫃子裏抽屜裏那麼多沒用的東西哪來的了。”作為商家,當然喜歡衝動型消費的人,並希望他們越衝動越好,所以,商家經常會耍一些小手段,他們可以通過購物環境的布置,給顧客造成一種心理錯覺,從而形成衝動消費的氛圍,比如:暖色的燈光、動感的音樂、迷人的芳香……都是商家為刺激消費而精心布置的。商業專家潘好龍認為:“培養消費者的消費衝動,是現在眾多商家努力的方向。”

另外,通過商品組合也能勾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很多情況下,一個單件裝飾品賣不出去,但商家把若幹個裝飾品連同家具擺放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氣氛,消費者就會忽視掉商品本身的價值,而為了追求商品所包含的生活方式,不惜重金。

麵對眾多商品的誘惑和商家的手段,我們在逛街時必須保持清醒、機警並以平常的感覺進行購物。一次逛街的行程可能成為一次被掏空錢包的經曆,尤其是那些不懂節製的人更可能會大出血。不要讓購物使你元氣大傷,如果稍作計劃,你完全可以避免衝動購物。

別跟著羊群走

大多數人喜歡的就是好的,別人都做的我也得做,比如:別人都考研,我也得考;別人都穿這個牌子,我也要穿;別人都買股票,我也得買;別人都投資房產,我也不能落下;這就是從眾心理,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的解釋就是“人雲亦雲”“隨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這也就是羊群效應。

在一群羊前麵橫放一根木棍擋住羊群的去路,領頭羊先跳了過去,接著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然後,將木棍子撤走,剩下來的羊,走到原來放木棍的地方,仍然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一躍,就像跳過木棍一樣,盡管那木棍已經不在了。羊這種動物都是成群生活,隻要三隻羊以上,就會出現一隻頭羊,不論這隻頭羊走到哪,其他羊都會跟到哪。有一群羊,找不到水草,餓了好幾天,突然有隻羊向一個方向跑去,另外的大部分羊不管那隻羊為什麼會向那個方向跑,都會跟著一起行動。結果有兩個:要麼它們得到了水、草,要麼它們什麼也沒有得到。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群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羊也會不假思索地馬上跟著。

經濟學裏經常用“羊群效應”來形容一個人的從眾跟風心理。這種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一些推銷人員經常可以利用人們的這種從眾心理來促成交易。比如,推銷人員可以對客戶說“誰誰誰都買了這個東西”,或“你們單位的誰誰誰給他媽媽就買了一個”“剛剛樓下的就買了一箱”。事實上,“大家”是否真的都買了,是不可驗證的,也是不重要的,對消費者來說,隻要說到“大家”這兩個字,就可以激起他們的購買欲望。

有位養生用品的推銷員,在公園中向一群老年人推銷養生保健鞋,將其功效說得神乎其神,說隻穿其鞋,不用吃藥就可以治所有的病。起初大家還都在看,突然有位小夥子湊上前來說:“這不是我爸前幾天買的那種鞋嗎?我要再買一雙送給我嶽父,我爸說效果非常好。”另一個人說:“真的嗎?那我也買雙給我媽。”這人一邊說著一邊掏錢給了推銷員。許多老人紛紛購買。有些人明明用之無效,甚至出現不良反應,隻因看了別人都買,自己不買很丟麵子,便花了五百元買了一雙價值隻有幾十元、而且起不了保健效果的“保健鞋”,別人向其谘詢,隻得含糊其詞,結果讓周圍的一些人也同樣受騙。等到人人一齊說受騙,已經晚了。推銷員為了把產品忽悠出去,說話的那個小夥子,還有第一位掏錢購買鞋的人都是托兒,利用的就是消費者的從眾心理。

這種跟風盲目購買保健品的現象在中老年消費群體中非常常見,不少老年朋友聽說深海魚油可以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硬化,結果吃出了胃腸消化不良;有些老年朋友聽說蛋白粉可以增加營養因而“天天吃”,結果卻吃出便秘與積火。保健品雖然不是藥品,但是效用也是因人而異的,別人都買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羊群效應時常發生在我們生活周圍,形成了周圍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就應該效仿的觀念。在有些情況下,我們不得不“從眾”。在別人的忽悠下,“你看大家都怎樣怎樣”的氣氛下,若不“入鄉隨俗”,往往寸步難行。生活中有很多人是這樣的,為了麵子,為了不使自己遭遇麻煩,往往喜歡跟在大家的後麵走,有時明明知道大家的選擇是錯誤的,也不願意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子,以至於硬著頭皮去走自己本不願意走的路。

英國倫敦有霧都之稱,大霧導致人們上班的不便,經常因塞車而遲到。一家公司在了解了這一事實後,製定了一個冊子讓遲到者寫下自己遲到的原因。大家的原因通常是一樣的——“大霧,塞車。”所以後來者為了簡要,便寫下“同上”二字。這似乎成了一個習慣。一日,一位剛進公司的員工遲到了,她行色匆匆地寫下一行字:“我丈夫生了病,我陪他去看醫生了。”第二位遲到者以為第一位的理由仍是“大霧,塞車”呢,便不以為然地寫了“同上”二字。就這樣,事態正常進行,所有的遲到者都寫下了“同上”二字。

“從眾”是社會心理和行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牆上一棵草,風吹一邊倒”。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很多時候,還沒有理清頭緒,還沒有搞清楚事情的真假對錯,就盲目跟風,隨波逐流,這樣的後果往往就是賺不到便宜,甚至會釀成悲劇,更會成為別人的笑柄。從眾心理,給人帶來的損失是不可小視的。

許多人買基金股票賺了些錢,但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好不好,就跟著別人買。何女士對基金一竅不通,她甚至連什麼是基金、買了基金後怎樣賣出都不懂。看到身邊朋友買基金賺了錢,開始坐不住了。她拿出一些積蓄買了5萬元基金,結果現在連本金都虧了8000多元。

許多買投資產品的人,對其專業知識很缺乏,缺乏自身對市場方向的駕馭能力,缺乏成熟有效的投資理念。看到身邊的人在買什麼,就“跟風”把錢全部投進去。其實我們都知道,看到其他人賺錢,想撈一把就完全照搬別人的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不正確的。理財目標的實現需要一步一步地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投資一個理財產品之前,首先要檢測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一定要先了解該產品的基本情況,學習相關知識,切忌盲目跟風,防止羊群效應害得你血本無歸。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

何女士因為吃過基金的虧,麵對瘋漲的房價多了一些理智。近來她身邊許多朋友正在海南炒房子,也叫她一起去。“你知道嗎?我朋友告訴我,三亞的房子很多都要兩三萬元一平方米,都快超過上海了,有的老板一個人就買了十幾套,買好沒一天,一個平方米就漲了千把元,轉手就能賺很多,簡直是賣瘋了。”何女士谘詢了專業人士,她顯得很冷靜。“我覺得太熱了,我不曉得自己現在該不該進,但至少我覺得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不能把所有錢都投那裏。”

所有的人都想投資成功,就像所有的商人都想成為百萬富翁,於是,遇到好的項目、看到別人通過某種方式掙錢了,馬上就一擁而上,爭相模仿,但是最後的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得不償失。“羊群效應”就在時候出現了。一個人做了某種生意賺了錢,其他想創業的人也許憂慮遲疑,一旦好幾個人都賺錢了,大家便開始瘋狂跟風。直到市場飽和了,產品賣不出去了,人們才清醒地看到: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是領頭羊,多數狂熱的追隨者都是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