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挪威,有個小鎮,人人都愛吃沙丁魚,這裏的漁民都以捕撈沙丁魚為生。小鎮也因出產沙丁魚而小有名氣,許多其他地方的人也聞名趕來購買。由於沙丁魚隻有活魚才鮮嫩可口,所以漁民出海捕撈到的沙丁魚,如果抵港時仍活著,一定會被搶購一空,賣個好價錢。但由於沙丁魚不愛動,捕上來不一會兒就會死去,漁民們想盡方法,嚐試著讓沙丁魚存活,但都是徒勞。
有一次,一位老漁民照例出海打魚。忙碌了幾日,收獲頗豐。他喜出望外,駕船火速返航。誰知才到半途,沙丁魚便不再鮮活了,懶洋洋地潛在水中,一動不動。無奈下,他隻得挑出那些死去的沙丁魚。這時,他看見一條不動的鯰魚,於是揀出來正要扔掉,魚突然一躍,卻掉進了裝著沙丁魚的魚槽。他驚奇地發現沙丁魚竟然都活蹦亂跳地動起來。直到到達岸口時,它們還都是蹦蹦跳跳的。漁夫馬上發現,這是那條掉進去的鯰魚的功勞。
原來,鯰魚進入船艙後由於環境陌生,自然會四處遊動,到處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魚發現多了一個活躍的家夥,四處逃竄,加速遊動,整槽魚上下浮動,使水麵不斷波動,帶來充足的氧氣,使沙丁魚活蹦亂跳地運進漁港了。後來,漁夫受到啟發,每次都會在沙丁魚的船艙中放幾條鯰魚,這樣每次都能把魚鮮活地運回海岸,每每都能賣上好價錢。
這就是“鯰魚效應”,一條活蹦亂跳的魚在一個死氣沉沉的魚槽的作用就如同一個人才在一家企業的作用。活蹦亂跳的魚給魚槽帶來了氧氣,一個活躍的人也同樣能夠給一家企業帶來新鮮的血液,從而帶動整個公司的氣氛。“鯰魚效應”在管理當中的運用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能夠有效地激活員工工作的熱情和激情。這樣可以讓員工在刺激作用的驅動下,展現活力,更好地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捕魚如此,企業用人亦然。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缺乏活力與新鮮感,容易產生惰性。所以,激發和刺激員工能夠使員工保持活力,適當的刺激猶如催化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潛力。雖然人們可以通過自我激勵來開發潛能,但更可靠、更適用的方法是通過外因的激發帶來能量的釋放。
尤其是一些老員工,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厭倦、疲惰、混日子的心理,這樣的人不但自己不求上進,而且還會傳染給周圍的人。因此,公司有必要換點新鮮血液,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公司,製造一些緊張氣氛。在工作中,我們大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當他們麵臨競爭的威脅時,就會有種緊迫感,知道該加快步伐了,否則就會被淘汰掉。這樣一來,企業自然而然就生機勃勃了。
隻有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時候,人們才能被激發出戰鬥的力量來。雄鷹是所有鳥類中最有殺傷力的種族,根據動物學家所做的研究,這可能與老鷹的喂食習慣有關。老鷹一次生下好幾隻小鷹,由於它們的巢穴很高,所以獵捕回來的食物一次隻能夠喂食一隻小鷹。所以,每次捕食回來,所有的小鷹都上來搶,不管哪隻小鷹,誰搶得凶就給誰吃,在此情況下,瘦弱的小鷹吃不到食物,最後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來,代代相傳,鷹一族愈來愈強壯。在激烈的競爭下存活下來的都是強者,鷹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一個企業要培養強者就必須引進競爭機製。
周傑是公司銷售部的一名老員工,來公司有四年了。這四年裏,他的業績在銷售部裏都名列前茅,是業務主管,無人能超過,他每個月都能超額完成公司的銷售任務。業績再好他也知道不可能成為公司的管理者,也隻是一個業務員而已,所以每月他完成任務後剩下的時間他就可以混日子了。不但有資曆的老員工如此,就連兩年前的來公司的業務員現在都懶惰了,以前他們是新人的時候,還出去跑跑業務,現在他們有了固定的幾個客戶,每天就在公司耗著,最多是打打電話,很少有人出去走訪客戶。經理一看這些人的整天混日子的狀態,決定招一批新人進公司,這些老員工如果還繼續這樣,就等新人培養一段時間後,讓他們走人。
一個星期後,5個新的業務員進了公司,新人自然在各個方麵都比較積極,三個月後,經理竟然提了其中一位業績較好的做了主管,和周傑平級。周傑見此情況開始還很不服,但是這個新官還真有點架勢,每天工作特別認真,不但管理工作做得好,還經常出去見客戶。經理也頻頻在周傑麵前誇他。此時,周傑按捺不住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最近幾天都連續在外見各種客戶,回到公司後還經常加班。新人不但給公司帶來新的氣氛,也給一些自以為是的人帶來緊迫感,逼著他們不斷努力,不然就會被取而代之。
一個員工在一個環境上工作久了,業務會越來越熟練,工作能力也會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但隨之而來的是人會變得沒有激情,惰性不斷增長,懶得繼續努力。本田公司的銷售業績出現下滑,公司裏東遊西蕩、人浮於事的員工太多,可是全把他們開除也不妥當,有天公司的老總從助理那聽說了沙丁魚的故事。他就從銷售部入手,查找原因。本田的銷售部總經理在其公司工作近十年,管理方式還是老一套,很刻板。這樣的管理方式導致整個銷售部門都死氣沉沉的,絲毫沒有戰鬥力。本田打算找個有想法的年輕人員加入銷售部門,讓整個銷售部活躍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覓,本田先生終於把鬆和公司銷售部副經理、年僅35歲的武太郎挖了過來。這位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銷售部經理,他不僅市場營銷經驗豐富,工作能力強,而且他的工作熱情和極強的感染力使其他員工都受到了鼓舞。員工們的工作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活力大為增強。公司的銷售出現了轉機,月銷售額直線上升,公司知名度也不斷提高。
武太郎這樣的人才,被大家稱為企業中的“鯰魚”,他工作有熱情,又善於解決問題,比別人進步更快,能帶動別人完成任務,且勇於承擔責任。工作中,充滿活力是取得優異工作成果的保證,充滿活力地工作表明你熱愛工作,如果能將自己的努力全部貢獻給工作,那麼結果將是創意不斷湧現。而且,這樣的活力也會感染周圍的同事。
企業對員工的激勵除了引進競爭意識還可以從員工本身出發,通過各種方式來激勵激發員工的潛能,不斷地為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和效益。誰都希望聽到別人的讚揚和鼓勵,當員工提出一項建議或完成一項工作時,肯定都想得到認可,因此從這個心理出發,當員工完成了任務後,公司領導就肯定他的作為和貢獻。尊重和認可員工就要從一定方麵表現出來,讓員工感受到他的付出是有價值的。比如物質上的獎勵或者職位的提升都能有效地激勵員工。想辦法增加獎勵的透明度,消除發薪水的秘密程度,把員工每月的工資、獎金等張榜公布;或者對受嘉獎的員工進行公示。這種行為將在員工中產生激勵作用。這樣,員工自身就一直會對工作充滿熱情,有時“鯰魚”不用花費時間和金錢引進,激勵自己的員工變成一條活蹦亂跳的“鯰魚”就好。
薪酬高低往往由小事決定
有一首民謠說: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馬蹄鐵上一個釘子的丟失,也許當時沒人會在意,這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這個小細節的變化的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一個小的細節上的變化引起的連鎖反應被稱為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來的,他在1963年的一篇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係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係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後發生不可預知的結果。就像丟失一個釘子導致了一個帝國的滅亡一樣。蝴蝶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卻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
所以說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或許會改變人的一生,這絕不是誇大其辭。重視你工作中一些細小的環節,因為他們很有可能對你今後的職場生涯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為,一不小心,它們就會引發“蝴蝶效應”。誰都渴望成為眾人眼裏不同尋常的人物,成為職場中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初涉職場的年輕人可能會有一些迷茫:怎麼每天重複幹的盡是些平凡的小事,這實在令人難以打起勁頭來。
如果你真的想要在職場中升值加薪,就千萬別看不起身邊的小事,一定要擺正心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許多人所做的工作都隻是一些瑣碎的事、具體的事、單調的事,它們也許過於平淡,但這就是工作,這就是生活,這就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因此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小事,體現智慧;小事,決定成敗;小事,改變命運。如果你認為隻有宏圖大業才算是真正的大事,而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根本不值得關注,那麼,很可能將有一大堆小事給你帶來一連串麻煩。任何麻痹和對細節的忽視都會帶來難以想象的損失。
小新最近常常說:“我都不想上班了,從進公司的第一天起就被這個使喚,被那個吆喝,換桶裝水、收發快遞、打字錄入、複印文件,簡直就是一個勤雜工。”最近開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幫經理往Excel裏敲數據,眼睛看什麼東西都是小方格。現在深感苦海無涯、前途渺茫,每天做這些亂七八糟的活兒未來能有什麼前途。這樣的情緒讓他對工作越來越不認真,經理最近發現了小新工作有情緒,於是找他談話,小新向經理訴說了自己的想法。經理聽完之後說:“我剛到公司時做的就是你現在的工作,那時公司人少,我做的事比你現在還多。但等我當經理才知道,我平時通過這些小事積累的經驗一直到今天還在起著作用。”
人人都說:細節決定成敗。小事固然繁瑣,但新人應換一種心態去對待它。首先,同事讓新人幫忙幹活,正是對新人信任的表現;其次,小事都做不好,領導怎能安排更重要的工作;第三,小事中也可能蘊藏“金礦”,需要孜孜不倦地發掘。有些人工作出現了重大失誤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工作失敗背後隱藏的大都是細節上沒有做到位。即使你有很好的工作能力並付出實際行動,但是由於忽略了細節或是細節上沒有處理好,很可能導致功虧一簣。
一個初入某世界500強企業人力資源部的新人,開始隻做整理檔案的雜活,他卻把單位每個員工的情況熟記於心,6年後他成了這家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他教育自己的員工說:“我是新人的時候也是打了將近半年的雜。但是當我擁有了自己的團隊的時候,卻發現這段經曆是極其有必要的。”
新人剛進公司都會碰到這類問題,很多人因此就覺得很鬱悶、很失落。但作為新人這是個必經的過程,是公司對新人的考驗和曆練,因為對領導者而言,最初的麵試隻是個第一印象而已,還需要通過平時點點滴滴的小事去了解自己團隊的成員。而一開始就交給新人某個項目或者重要任務,了解新人需要擔負的風險就會升高很多。
汪強是個勤懇實幹的人,來公司不久,他的業績和敬業精神就贏得了公司同事和領導的認可。可是他這個人心比較大,很多職場小事他都不經意,他常常說:“這些事都不用放在心上,反正跟工作也沒什麼大的關係。”可是,意外就是由這些不經意的小事引起的。有天公司為了忙一個項目,很多人加班,到了晚上8點多,大家都出去吃宵夜了,隻有他一人在辦公室整理資料。一位女同事的手機落在桌子上,響了好一會兒了。汪強走過去替這位女同事接了電話,誰知道正巧是她老公從外地打了個電話過來,那位女同事的老公一聽是個男人接手機,頓時火冒三丈,誤以為自己的老婆有外遇,一句話沒說就掛了電話。小汪還沒在意,可到了第二天,這位女同事找到汪強狠狠地將他臭罵了一頓,並決然地將他定性為:人品有問題。汪強還覺得自己很冤枉呢。自那次小事件後,這位女同事很長時間餘怒難消,和同事聊天時總是有意無意地舊事重提,控訴小汪人品低劣。經她這麼一“宣傳”,公司裏上上下下的人也逐漸對小汪失去了好感。小汪最近也覺得大家好像有意孤立他,他還不明白為什麼。沒多久,這話就傳到了他領導的耳朵裏。於是,領導對他說話也陰陽怪氣起來,他覺得自己冤枉,於是把氣都撒在工作上,業績也開始下滑,沒過多久就被公司辭退了。
這些看似是微小的問題,很多人不去考慮。然而,小問題卻能造成致命傷,這就是職場“蝴蝶效應”的一種起源。職場“江湖”動蕩,職場陷阱也遍地都是,不但對和工作有關的小事要認真,那些看似和工作沒直接關係的更有可能產生“蝴蝶效應”,對未來的職場發展產生嚴重影響。要想在殘酷的職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警惕那些容易招致失敗的細枝末節。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需要聚沙成塔,離不開細節的積累。注重細節,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才能不斷趨於完美,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益。
小周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員,負責挖掘公司的潛在客戶。剛進公司時,老板也曾表示過,潛在的客戶能否保住,並不與小周的工資直接掛鉤,她的工作主要是給前來谘詢的人們介紹公司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產品,並建議他們與公司銷售部門聯係。部門經理也曾對小周的工作給予了不少指示,比如如何使用禮貌用語,小周很慶幸,自己有了一份穩定而又輕鬆的工作。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小周發現,自己的工作一點都不用費腦子。她每天就這樣按部就班地工作,心想隻要完成了領導布置的任務,沒準哪天還能升職加薪呢。可是,萬萬沒想到,工作兩個月以後,部門經理批評小周工作不到位,小周還想自己哪裏不到位了,領導交代的她都做了。部門經理質問她:“客戶們都反映,說接待的那個小姐態度冷淡,對業務知識不熟悉,工作態度不認真。你知道嗎?因為你的原因,公司丟了多少客戶?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公司隻能解雇你了。”小周覺得十分委屈,反駁道:“我嚴格按照公司的禮貌用語與客戶談話,我把產品介紹背得很熟,我態度怎麼不認真了?”小周確實使用了禮貌用語,但是她說話都是一個語調,聽不出感情。說話沒有語調,導致了禮貌用語失去了作用,而禮貌用語沒了作用導致客戶覺得小周態度不好,從而對這家公司的影響就不好,許多潛在的客戶都流失了。
職場無小事,很可能你沒有注意的一個小小的習慣就影響了你的職場形象,乃至同事和上司對你的印象,從而影響到你的職業生涯。習慣雖小,日子長了,卻也是一種令人不悅的冒犯。道家創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意思是,做大事必須從細節開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作起。這些小事和細節,往往是事物發展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關係成敗的雙刃劍。
有些事情,當時看似無關緊要,後來卻牽動了大局;有些事因其細小,人們常常不自覺地忽視了它們;有時人們因時間、精力有限,而顧不上細節;有人因急功近利、好高騖遠,而對細節不屑一顧。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隻有堅持注重細節才能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執著地把手頭的小事做到完美的境界,在困難重重的大環境中逆勢而上,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成為公司中的佼佼者是指日可待的。
你想得到什麼,就要放棄另一樣
中國有句古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你在選擇的時候,也就是放棄了一些東西,從而讓你得到價值的最大化。在經濟學中,把這樣的選擇稱為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替代性成本。具體來說就是指任何決策,必須作出一定的選擇,被舍棄掉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即是這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有這樣一個選擇題:兩箱蘋果,一箱是又大又鮮,另一箱由於放得久了,有一些已經變質了,問先吃哪箱,即先吃好的還是壞的?常見的吃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先從爛的吃起,把爛的部分削掉。這種吃法的結局往往就是要吃很長一段時間的爛蘋果,因為等你把麵前的爛蘋果吃完的時候,原本好端端的蘋果又放爛了。第二種是先從最好的吃起,吃完再吃次好的。這種吃法往往不可能把全部的蘋果都吃掉,因為吃到最後,爛蘋果實在是爛得沒法吃了,就隻好扔了,造成了一定的浪費。但好處是畢竟吃到了好蘋果,享受到了好蘋果的好滋味。
那麼哪種吃法更合理呢?在實際生活中,究竟先吃哪箱蘋果,對個人其實沒有太大的影響。這反映的就是一個選擇問題,選擇什麼,放棄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預期和評價,這取決於他們的主觀判斷。如果用經濟學的機會成本來看的話,第一種吃法的主觀判斷是浪費的機會成本大於好蘋果味道變差的機會成本,第二種吃法的主觀判斷是味道變差的機會成本大於浪費的機會成本。
一旦一個人做了一種選擇,他就得放棄選擇其他的機會。大學畢業了你有兩種選擇,一是直接參加工作,並每年能賺4萬元,3年就可賺12萬元;二是選擇繼續深造,時間是3年,那麼你就必須放棄工作並賺取12萬元的機會,所以繼續深造的機會成本就是12萬元。當你選擇了深造,你就不能去幹自己的事業。當在工作中選擇安於現狀,你就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未來成功的機會。為一種選擇而放棄的另一種機會,就是你選擇的機會成本。不僅在生活中,在職場上我們也每天都在做選擇。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競爭中成長,每向前走一步,都伴隨著不同的選擇。都說選擇定成敗,在某種程度上,做什麼樣的選擇決定著一個人的事業是否成功。可見,如何規劃我們的職業生涯,走出一條完美的職業發展之路必須三思而後行,慎重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