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混職場,可沒那麼簡單(1 / 3)

停留得越久,工資就越少

也許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你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時間很長,幾年下來,和領導混得很熟,可是當你在公司混日子的時候,你發現,跟你一同到公司來的同事職位上升了,而你還在原地踏步;也可能情況還要糟糕一點:他比你來得晚,但卻比你“爬”得快、升得高。如果情況更糟糕一點,那就是他很不湊巧地是你的領導。這種情況對你也許會產生一點刺激,也許你想換個工作,但是你已經習慣了這周而複始、朝九晚五的日子,連折騰的力氣都沒有了,就如同車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重複著簡單的腳步,浪費著寶貴的人生。

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見這樣的場景:老婆指著老公的鼻子說:“你看看你朋友小王,比你晚工作一年,學曆也沒你高,為什麼人家就能跳到一家公司做經理,而你在這個公司工作三年了,怎麼還是老樣子,職位沒升,工資沒漲,可你每天還是這樣混日子……”

這種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保持一個狀態的現象被稱為內卷化效應。這種內卷化效應原是來自於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從前有一位叫利福德·蓋爾茨的美國人類學家,他曾在爪哇島上做田野調查。這位學者經過對當地農耕生活的長期觀察和研究,他發現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都是犁耙收割,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原生態農業在維持著田園特色的同時,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輪回狀態。他稱其為內卷化狀態。

這種狀態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常見,一些人總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心態生活和工作著,他們每天周而複始地重複同樣的事,就這樣每天消耗自己而活著。在職場上有兩類人注定一生一事無成:一類是沒有勇氣放棄那耕種已久但荒蕪貧瘠的土地,再去尋找那肥沃多產的土地;另一類是一生都在奔波尋找肥沃多產的田野,從來都不低頭認真耕耘腳下那片沃土。

這些人都是陷入“內卷化”的怪圈中,工作的確常常是這樣,取得成功其實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改變自己,不要總停留在原地。很多人都失敗了,但有人的確成功了。正如有位哲學家所說:“每當我站在一個成功的頂峰時,我就反複提醒自己不能總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所以我隻能勇敢再向前邁步。”

小劉大學剛畢業時,進了一家國企工作,月薪不到3000元,有一半時間都用到了打遊戲上,每到月底就窮得叮當響。所以他經常奇怪地說:“咦,我的錢怎麼花得這麼快?不行,我要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等到下個月發工資後,那強烈的賺錢欲望又消失了,吃飯有免費食堂,睡覺有單位宿舍,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怎麼打發這大把的時間呢?可能其他人正在通過各種方式給自己充電,而小劉卻用玩遊戲來打發時間。

有人總結出今天職場中的3種狀態:如果表現很傑出,是公司的佼佼者,可能已擔任部門經理或者高級主管,成為“領先族”;如果你掌握大量資源,工作能力又可,那是公司的骨幹員工,隻是暫時還沒遇到提升機會,可以算作“中間族”;最後,也有不少職場人,幹了好幾年仍停留在基層員工的狀態,被稱作“追趕族”。追趕了半天如果沒見什麼成效,他們就會受到打擊,往往都放棄了奮鬥的精神,也不再追趕。

在職場,對任何一個員工來說,要把工作做好,而且要不斷地提高工作水平,更要常備一顆上進心,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才能實現更完美的目標。外麵的世界在不斷變化,而職場內的人員也要像動物一樣進化。企業需要新鮮的血液,以便在新的工作環境中有突出的表現,這就更要求每名員工都必須檢視自己對變遷需求的反應,無動於衷隻會讓你變成越來越沉淪,陷入內卷化的怪圈。

老高剛參加工作時擔任銷售一職,開始時他工作還真認真,業績也不錯,拿的業績獎勵在同級別的銷售員中是領先的。過了一年,公司來了一批新人,工作起來非常積極,成績也不在他之下。老張並沒有擔心太多,因為他在這個公司時間最長,自然行業水平會比這些人都高,所以他光是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都會比這些新人強的。但過了不到半年,他發現有些新人業績不一定比自己高,但是卻晉升到領導自己的管理崗位上。而自己業績好,資曆深,為什麼職位還原地不動呢?於是他開始抱怨公司對自己不公平,並產生種種揣測:他們和某某領導有關係,他們會拍領導的馬屁。他們憑什麼管理自己?他不服氣,甚至開始發難,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與自己的直接上司作對上,老高開始鬱悶了,反正幹與不幹都是這樣,那麼積極幹什麼,就在這混吧,接下來他的銷售業績開始下降。幹了好幾年他在這公司還是普通的銷售人員。老高之所以停止不前,不是因為他頭腦不靈光,也不是因為他工作不努力,而是因為他的心態出現了問題,對現狀不滿,為前途沉鬱,甚至產生了自暴自棄的心理,導致內卷化效應的出現。

小海是個急性子的人,他在一家小有名氣的公司做助理,助理的工作想必大家也知道,整天和領導打交道,有時經常會和領導發生些衝突,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抱怨過,也不會因為對領導的不滿而影響工作,從來不在人前議論上司的不是,而是默默地配合上司的工作。後來,他的領導因群眾意見大、隊伍不穩定,被企業辭退,小海也就順理成章地接了班。在這家小公司工作三年後,他抓住了一個機會跳到了一家大的企業工作,掙錢也多了,發展前景也比較好。就這樣,小海在大學畢業工作8年後的而立之年便升任某一頗具規模的公司的總監,年薪也以數十萬元計。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就能看出,想要在職場中穩步向前,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夠的,在我們踏踏實實的工作的同時要時刻調整我們的心態,工作中少點抱怨!我們可以看看那些真正做出成績來的人,沒有哪個人是靠著成天抱怨而最後家產過億的。抱怨隻能讓自己越來越消極,抱怨隻是給自己的工作失敗找一個借口,事實上這個借口並沒有讓自己覺得好受,抱怨的人始終在原地踏步。工作不僅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也是為了讓我們的精神更充實。

劉梅學的會計專業,畢業後順理成章地做了會計。開始在一家很小的公司,財務工作分工不那麼明確,幾乎所有財務工作都她一個人做。一年後,她覺得自己也算是有經驗了,跳槽進了一家外貿公司。大公司的財務部作為關鍵的部門,公司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劉梅雖然在這凶險的環境下存活了下來,但是每天也是水深火熱。劉梅在這家公司的好處在於薪水給得還不錯,起碼在剛進公司那年,她的收入在同學裏肯定算是前列。雖然人際關係複雜,但是適應以後,工作也算輕鬆。這樣她在這家公司待了下來,每年也漲薪,但職位沒有突破的情況下,幅度自然不會大。兩年後,慢慢地她覺得自己成了溫水裏的青蛙,眼見著同學們紛紛開始坐上財務經理的位置,她還在原地踏步。更嚴重的是,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喜歡財務工作,都說做財務這一行,想晉升就必須考注冊會計師,可是劉梅完全沒有這方麵的欲望,也一點都不想看書學習。她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的發展就要到此結束了,現在她隻求能夠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生存就好,根本不想去和別人競爭了。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除了不斷進步沒有其他的自保方式,放棄競爭就等於是在等待著被淘汰,如果你的職業生涯停步不前,那就意味著倒退。內卷化隻會讓我們白白浪費生命,也不可能換來安穩的生活。想要擺脫這個狀態,首先從我們的態度上開始改變,積極進取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卻是不變的真理。在一個公平的社會裏,有人之所以擔當重要角色,是因為他們已經具備必要的能力,假如你的職業生涯計劃包括職位升遷,就要有勝任新工作的能力和能夠迅速取得新能力的方法。與其依賴公司或是全憑運氣,不如想辦法提高自己以適應瞬息萬變的職場,所以,有誌者應該會抓住每個學習機會,絕不會放過任何挑戰自己的機會,因此要“不斷自我更新”才能避免工作上的危機。

高薪招一個厲害的,抵過十個普通的

過去我們常說“三個臭皮匠抵過一個諸葛亮”,但在市場經濟讓企業倍感壓力的今天,企業需要的不僅是人,還要是人才,換句話說比起幾個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件事,企業更喜歡一個精英似的人物獨立完成。在現在這個時代,人才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企業要做強,人才是關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每個企業都需要一個諸葛亮,而不是三個臭皮匠。在商海裏,一個企業的成敗,還是要看實力,這個實力就要有人才為你效勞,尤其是在公司麵臨困難的時候,能夠提出意見幫企業渡過難關的人。如果修長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廈,人才就是棟梁;如果發展企業,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證。如果想把企業做強大,不想當一個小作坊主,寧可高薪聘請一個人才,也不要一些泛泛之輩。

有個北大計算機係畢業的碩士,工作三年後自己開了一家IT公司,初期還算是順順當當的,可是,當公司剛有些起色時,問題就來了,公司業務員不少,真正能在企業中發揮作用的人卻很少。這些業務員每天都出去跑業務、拉客戶,可是公司的銷售業績一直上不去,幾乎沒有長期客戶。公司不斷麵臨各種棘手的問題,他為此也是憂心忡忡,可是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他一個學技術出身的人根本不懂市場。一個費盡心力建立的公司麵對這樣的問題,他束手無策,可是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正在為難之際,他朋友向他推薦了一個人,此人是經濟學碩士,對待公司的日常問題很有一套,而且也幹市場營銷。這樣的人對他來說再合適不過了,雖然雇傭他一位要付出普通員工4倍的工資,但為了挽救公司,也算值得了。這人上班的第一天,就叫公司的業務員不拉到一個客戶就別回來,當天業績就得到了提升。接著,他製訂了一些詳細的公司發展計劃和員工要求。其實公司的問題就是在於業務員大都是新人,對於市場沒有什麼經驗,而且無人約束,懶散,所以,經常拉不到客戶。公司為此又專門對其開展了培訓。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公司來了個大轉折,業績不斷提高,公司一天比一天好,員工的積極性一天比一天高。人才的加入使公司成為了行業中的吸金強手,這位經濟學碩士不斷地提出改進意見,當年收入比其他公司高出20%。

可見,一個“高手”足可以改變一個企業的命運,人才是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的力量之源,對於企業贏得競爭優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了人才,企業才會有實現跨越發展的保證。許多企業家在談論成功的秘訣時,無不把管理好企業人才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充分利用企業人才,籠絡優秀人才和開發潛力人才。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不僅在於他本身的工作能力,重要的是他擅長發現人才、利用人才。

劉邦打敗了項羽後,統一了天下。為了慶祝,他大宴群臣,在宴會上,問群臣:“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能夠打敗西楚霸王奪取天下嗎?”眾大臣七嘴八舌,有的說:“您治軍嚴厲,項羽太講仁義了。”有的說:“您有氣度,公正嚴明;而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能者疑之。”有的說:“您為人謙虛,項羽太自負了。”劉邦笑了,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奪取天下,主要是因為我善於用人。要說運籌帷幄,深謀遠慮,我不如張良;管理國家,安撫百姓,做好軍隊的後勤保障工作,我不如蕭何;統領千軍萬馬,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人中之傑,我是愛才之人,我能大膽地使用他們,有這三個人能抵項羽萬人。項羽自己是將才,但不善於使用身邊有才之人,這就是我能奪取天下,而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有句話叫“工以才成,也由才廣”,古往今來,無論是一個國家的治理還是一個企業的管理都是一樣的。劉邦的話給了企業領導者一個啟示:管理者的能力不是體現在很深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上,是體現在識人用人上。從根本上說,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擁有人才、善用人才,企業就會不斷創新,企業競爭力得以提高,企業就會不斷發展壯大。誰能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誰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握戰略的主動,從而更好地采取策略,贏得製勝的關鍵。

世界銀行總裁羅伯·麥瑪南認為,一個企業或一個係統內部,人才占第一要素;因為靠才藝、資源致富的約需幾百年的時間,而靠人才、智慧致富的,則隻需十幾年或幾十年的時間。企業依靠產品可以取得暫時的成功,依靠品牌可以取得一時的成功,而依靠人才卻可以取得長久的成功。在知識經濟時代,任何東西都可能落伍,任何資源都可能被取代,隻有人才資源是任何時代都不能缺少的。作為公司老板來講,他的經理對人才的看法決定了一個企業發展的高度,因此許多企業已經把人才儲備放在戰略高度來進行。現代社會,人心浮躁,如何挑選和網羅好的員工是企業最終追逐的。

有一次福特公司的一台發動機壞了,公司出動許多工程技術人員,但是沒有一個人能修複,福特公司隻得另請高明。幾經尋找,找到了一位叫坦因曼思的工程師,他原是德國工程技術人員,流落到美國後,被一家小工廠的老板看中聘其為工廠的工程師。坦因曼思來了後,在發動機旁聽了聽,向福特員工要了把梯子,一會兒爬上一會兒爬下,反複地在發動機的各個部位聽,最後在馬達的一個部位用粉筆畫了一道線,寫上幾個字,“這兒的線圈多了16圈”。果然,技術人員把多餘的線圈去掉,馬達立即恢複正常。亨利·福特知道後,非常賞識坦因曼思的才華,於是向他發出高薪邀請,希望他到福特公司工作,但坦因曼思卻說:“我現在的公司對我很好,我不能忘恩負義。”福特拍拍腦袋說:“那好,我把你現在的公司買下來,你就可以來工作了。”福特真的這麼做了,他為了得到一個人才不惜買下一個公司,因為他知道,為了一個真正的人才花些金錢上的代價是值的,這樣能給公司創造更多的財富。

現代企業對資源的占有不僅表現在對硬件資源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對軟資源,即人才資源的占有上。擁有多少高水平、高素質人才是企業實力的標誌。企業中的領導者一定要有一雙慧眼,公司的精英必不可少,可是,有些隱藏的人才是你無法找出的,就像諸葛亮一樣,你必須學會三顧茅廬才能將他們成功變成你的軍師。這些人一旦投奔你,那麼,你企業的未來就將是一片輝煌。

開元房地產開發公司,成立之初麵臨的困難很多,為此,公司老總通過朋友關係從另一個國企借來一個名叫趙新的工程師,此人土木工程係碩士畢業,後分配到一家國企工作。趙新來到房地產公司後,從工程規劃到項目前期開發都樣樣精通,給這家房地產公司解決了不少麻煩。開元老總一想,如果這樣的人才留在自己的公司,那他就如獲至寶。於是他邀請趙新來自己公司上班,待遇和要求他們都會盡量滿足他。趙新拒絕了,他還是喜歡國企這種安穩的生活。開元老總依舊沒放棄,還找到他家,再次邀請,並同他說了自己對公司未來的想法,這些想法的實現需要他這樣的人才來幫助自己,趙新聽完後有些動搖了。可是,趙新在原單位勞動合同還有兩年才到期。於是,公司老總通過朋友和趙新原單位的領導商量,希望他們能夠“割愛”。原單位不肯放人,來回交涉幾次,原單位表示如果趙新執意離開,他們會按勞動合同要求趙新賠償。公司老總一聽立刻答應,並稱:“為了這個人才,所有的費用我們公司都會承擔。”趙新現在是開元公司的總工程師,老總對他的賞識讓他頗為感動。他工作起來比任何時候都認真,這家房地產公司經過4年的發展成為全國房產界知名企業。

人才就是對企業有用的人。曾經有人問鬆下幸之助:“你們公司生產的是什麼?”他回答:“我們也生產產品,但首先生產、製造的是人。”人才資源是現代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企業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為對智力資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調控能力,表現為對知識人才的擁有、運用和支配能力。看看可口可樂、寶潔、耐克這些主要依靠市場營銷製勝的公司,還有各大金融類公司在財富分配中的比重,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科技人才、營銷人才、管理人才,都在創造著豐富的財富,並決定著財富分配關係。

柳傳誌有一句名言:“辦公司就是辦人。”公司靠什麼創造效益?靠人才!沒有人才,柳傳誌20萬元創業資本即便有點石成金的本領也不能在十幾年裏滾成數千億。他曾經說過,“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能夠經營好人才的企業才是最終的大贏家。馬克思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主要就是財富分配關係。偉大導師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同時引申來看,無論是在什麼領域,人才都至關重要。

不時來點刺激,我會更努力

現代社會,企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方案和措施,確保社會所需各種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隻要我們能從根本上關心愛護人才,真正把人才當作社會發展和生存之財富,把人才當作第一生產力,那麼社會的發展一定會得到質的飛躍。留住和吸引企業優秀人才的秘訣在於對人才的重視。重視人才的方式不僅是提高員工的物質待遇。有調查顯示,成長機會、關係融洽、有成就感和給員工以公正評價等因素對員工的激勵因素正在增強。人才的智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挖掘的。知人更要善用,善用的關鍵是讓員工發揮出最大的潛力來,能夠開發和控製人才智力的企業家才是偉大的成功的企業家,才可以引領企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