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上帝的玩笑(1 / 3)

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當今社會,貧富差距很大。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一個人,已經很有錢了,過了一陣,你發現他更有錢了。而一個沒有什麼積蓄的人,過了一陣,生活更加拮據。每當這個時候,很多人會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自己命運曲折。有的人會因此發奮努力,成為自己羨慕的那個人,有的人則消極地生活,甚至報複社會。那麼這樣的現象在各行各業,在生活和職場上,比比皆是。這種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我們叫作馬太效應。著名的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在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把“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這一現象稱為“馬太效應”。無論個人、群體還是一個地區,如果在某個方麵(比如金錢、名譽或者地位等)取得成功與進步後,產生累積優勢越多,獲得更大成功與進步的機會就越大。

馬太效應來源於聖經中的寓言故事: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這樣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叫了仆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依照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兩千,一個給了一千。那領五千的,把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兩千的,也照樣另賺了兩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了。過了許久,國王遠行回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人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你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兩千的也來說:“主人啊,你交給我兩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兩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你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人啊,我知道你是嚴厲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很害怕,就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裏。”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在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應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回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於是奪過他的一千銀子,給了那有一萬的仆人。

說到這裏,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也知道為什麼自己的鄰居就因為早買了一套房子,然後,賣了又買了兩套,慢慢變成千萬富翁;而自己因為當初想再多攢一點錢,再買房子,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個經濟學上的現象,大到樓市股市,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職場,都可以解釋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自己。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未出名者幹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受上級表揚,記者采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的態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頭;而後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其積極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其二,“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鬥,而這種奮鬥又必須有明顯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向往的榮譽。

所謂強者越強,弱者愈弱,擁有的資源越多,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最終成為“贏家”。一個人如果獲得了成功,什麼好事都會找到他頭上。獲得成功之後,因成功而產生出的自信心能促使他取得更為優秀的成績。伴隨著取得的新成績,自信心將再次得到增強,進而形成一種不間斷的良性循環,使他不斷地獲得成功,從成功到更加成功。

大丈夫立世,不應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麼你就容易贏得物質或者精神財富,獲得財富後,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性,如此循環,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越窮的人,飯量就越大

想脫離溫飽,走向致富之路,光靠那點微薄的工資肯定是不行的。想致富,人們需要動動腦子,如果把現有的錢都用在吃穿這些基礎生活上,可以說你這輩子也隻能是停留在吃喝不愁的階段。有句話叫越吃越窮,說的就是你把錢都花在吃上了,不去想著怎麼利用這些錢去創造財富,那自然會越來越窮。財富是靠積累的,讓錢生錢,才會變得富有。

正所謂讓錢積少成多,許多父母都會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們買儲蓄罐,這是他們教導孩子財富需要累積的道理。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讓他們知道錢能夠積少成多,而且可以潛移默化地養成他們把錢存起來的好習慣。讓孩子們知道如果把這些錢都花了,它們就變不成更多的財富。接下來,家長就會告訴孩子如何讓這些錢生出更多的錢來。於是,家長會告訴孩子把這些錢存一個定期存款,然後慢慢地讓錢變多。

一個長期的投資,就會產生複利效應,複利即俗稱的“利滾利”,也就是指以每年的收益產生額外收益,複利也正是投資的最大誘惑。複利效應可以理解為,價值投資實際上是複利效應的最好體現,好股票猶如古董,其價格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不斷升高,如果耐得住寂寞,把時間拉長,總體趨勢總是向上。

許多工薪階層或中低收入者都認為每月的工資收入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就差不多了,哪來的錢投資呀。很多人都認為長期投資得有一大筆錢才能開始,其實富翁的錢也是從1元錢攢起來的,財富不是一天就可以實現的。你現在節約下來的每一元錢,都是你將來財富的堅固基石。懂得積累的人會越來越富有,而那些隻知道安於現有生活的人隻會越過越窮。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時間一樣,懂得充分運用,時間一長,其效果就自然驚人。

因此說,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長期的投資和財富累積都是伴隨人生的大事。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重視複利效應,也就是一筆存款或者投資獲得回報之後,再連本帶利進行新一輪投資的方法。

投資就從第一筆收入、第一份薪金開始,即使第一筆收入或薪水中扣除個人生活需要的開支外,可能所剩無幾,但是不要低估微薄小錢的聚斂能力,有錢人有有錢人的投資方式,工薪階級也有工薪階級的投資方式。不論我們每月收入多少,如果將每月收入拿出一定數額存入銀行,除了極特殊的情況,每個月都要雷打不動地這樣做,如此才能為聚斂財富打下一個初級的基礎。假如你從每月薪水中拿出500元,在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的賬戶,20年後僅本金一項就達到12萬元,所以“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忽視。

小薑單位的工資卡是在農村信用合作社的,開始他每個月基本把工資都取走,就留下些零頭在裏麵。每個月他這些工資也都剩不下,更別說投資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去取錢,發現卡裏多出2000多元錢。他還奇怪呢,怎麼會有這麼多錢呢?於是,去銀行打了單,發現原來每個月他沒取出的零頭加在一起會有這麼多。從那以後,小薑每個月都拿出500元工資存起來。他發現存了這些錢也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就這樣,他存了三年錢,在朋友的建議下投資了基金,他花了5000塊買了兩支基金,最高收益有達到過130%。收益後他又投了一些錢去購買基金。就這樣,小薑慢慢地變得富有起來,不再是那個月月光的上班族。

東西一年比一年貴,開支一年比一年大,可薪水卻沒有多少,年輕人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由於薪水不是很高,常常遇到這樣的煩惱與尷尬,如何通過理財增加收入,開源節流,以減輕生活壓力,就成了許多人思考的問題。“先消費再儲蓄”是一般人易犯的理財習慣錯誤,許多人生活常感左入右出、入不敷出,就是因為你的“消費”是在前頭,沒有儲蓄的觀念。或是認為“先花了,剩下再說”,往往低估自己的消費欲及零零星星的日常開支。養成“先儲蓄再消費”的習慣才是正確的積累財富的路。

月初領薪水時,錢就像過節似的大肆花,月尾時再一邊縮衣節食,一邊盼望下個月的領薪日快點到,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寫照。小王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由於是新員工,每月工資隻有2500元,但小王是個精打細算的人,每月發工資後,首先留下夥食費和房租,剩下的錢自由支配。盡管如此,半年後,他連個存款都沒有,年底了想給爸媽買點東西都囊中羞澀。為了告別這種生活,小王開始咬牙儲蓄,實施自己的存款計劃。首先,小王把自己每個月大概的花銷都算出來,然後把剩餘的800元的一半存起來。小王感歎說,存錢就像是擠牙膏,隻要下決心,總是可以擠出來的。經過數月的堅持,嚴格按照自己的計劃花錢和存錢,累積到現在,小王也儲存了2萬元。

這世界上沒有一夜暴富的神話,想要變成世界首富,我們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有這樣一道題,有兩個選擇提供給你。一個是一次性給你100萬元;另一個是今天給你1元,連續30天每天都給你前一天2倍的錢。你會選哪一個?許多人都會選擇第一個,因為輕鬆就能得到100萬元。可是如果你選擇第二個你知道是什麼結果嗎?你能在第30天得到5億多元!聽到答案的人都會瞪大眼睛,表示不信。第一天僅有1元,每天也隻是比前一天增加一倍,怎麼到了第30天就到5億多元呢?有些人半信半疑地計算了半天,結果果然如此。

再多的財富,再多的經驗,都是靠一點一滴的積累。今天節約下來並明智地投資每一塊錢,將來都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回報。每天省下10元錢並以20%的收益進行投資,20年後你將得到100萬元的回報。看到有些人擁有很好的經濟條件,總會想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有這樣的一天。我們往往看的是一個人的表麵,而不知道人家經過了怎樣的蛻變才有美好生活的開始。如果你對自己有個長遠的規劃,合理分配現有的金錢,利用節省下了的錢就可以去賺更多的錢。誰都想成為千萬富翁,但真正成功的人能有幾個,說起來還是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而堅持下來的人是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