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投資,先學知”“不要忘記了這是世界上最艱巨的市場之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把握股市變化脈搏”……這些簡短而深刻的話語,高度概括了投資者的心態和經驗,濃縮了投資者的智慧,是投資者入市的“座右銘”。貪婪的欲望就像我們忍不住的哈欠,會慢慢滲透到我們神經係統的深處。即使已經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報酬,欲望也不會就此消失。
成功的投資需要過硬的專業功底,長期成功的理財80%來源於資產的合理配置。選擇投資理財產品隻是我們增值保值的一部分,理財應該是通過自己資產情況的分析,製訂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案,利用各種理財產品的搭配來實現自己的理財目標,實現個人的養老規劃、子女教育規劃、個人稅務規劃等一係列難題。所以,對於多數投資者而言,更多需要的是一份理智。在追逐一份高收益產品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高收益之下很可能是高風險”。
近幾年來,全國的房價都在上漲,王剛的同事近日就把前不久買的一套房子賣了,他首付13萬元買的房子,最後核算下來,他賺了10萬元。王剛本來也有購房的需求,看見近期房市漸漲的趨勢,他也決定出手買房,於是他首付15萬元,買了一個70平方米的房子,想用來自住。樓盤的銷售人員說因不是現房而且一年半後完工,所以他們的樓盤比其他的樓盤每平方米都便宜2000元,王剛一聽,這很劃算呀,反正也不著急住。可沒想到,剛買完房子,房價就掉了20%,到後來,甚至掉了40%。王剛找開發商要求退錢,結果遭到了拒絕,最後以補給他一個車庫為條件,王剛也隻好作罷了。
近幾年,在股市、樓市、基金、信貸投資形勢都不好的情況下,貴金屬市場的收益高,而且相對穩定,在很多激進型投資者的眼裏,就變得特別有吸引力了。尤其是投資黃金。李先生就在谘詢公司的反複誘導下,最終拿出10萬元去炒黃金,開始也有賺錢的時候,多的時候達到20萬元,翻了一番,這讓他嚐到了甜頭。於是他交給谘詢公司4萬元手續費,繼續投資黃金,可過了3個月本金就剩下3萬多元。除去手續費自己還賠了1萬元。像李先生這樣想在黃金市場中發大財的人很多,雖然有些行家能夠抓準黃金的行情,資金翻上幾番,但是由於缺乏對黃金市場的投資認識,缺乏相關的金融交易經驗,大多數參與保證金交易的投資者隻有慘痛的投資經曆。由於存在作空機製以及10倍~60倍的高杠杆效應,使得不少踏反節拍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大量“學費”進入到他人的腰包。
每個人的認知能力都是有限的,在理財的過程中誰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誤區的產生。“明知不可,便不為之”,投資才能理智。我們可能很難找到一劑妙方,使得我們能夠“通過投資成為百萬富翁”。但是,至少我們應該知道,哪些事情我們不能做,哪些事情我們不該做,以及做一些事情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我們必須認識到,相對於微乎其微的概率而言,高風險收益的數量更能左右我們的行為。初學投資,在麵對紛繁變化的市場時,往往希望能獲取一些“秘籍”,學到一些原則性的經驗,而忽視了對理財基礎知識的學習,結果犯下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有誌者,事卻不成
很多人想改變命運,不再每月拿那點可憐的薪水過日子,有人選擇理財,也有人選擇自立門戶——創業。當今社會事業成功者,數不勝數,他們有的憑實力,也有的靠機遇。但是,創業失敗的人也比比皆是。即使你有想法、夠聰明、也有眼光,但最後還是可能失敗,其原因就是你在選擇上出了問題。如果你具備創業的實力,可是卻選擇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行業,終歸也會失敗。
在創業的道路上走慢點也沒關係,但若方向錯了,那麼走得越快,岔得越遠。我們在選擇行業時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有目的地選擇,切忌盲目跟風,這樣成功率才會高。在創業之初就一定要選對行業,這樣才能少一些坎坷,多一些成功的可能。你追逐一個行業時,可能發現你自己未必是為這個行業準備最好的人,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人雲亦雲,看見大家蜂擁而至自己也就按捺不住了,這樣的選擇讓你永遠也隻能是成功的追逐者而不是創造者。
洋洋是一家報社的編輯,每月6000元的月薪。洋洋是個聰明人,也是一個有心的人,她從工作以來就有存錢的習慣,希望有天抓住機會能夠自己創業。工作幾年下來,洋洋存了8萬元錢,她一直在留心找個合適的項目。最近她發現美容行業很火,她家樓下有兩家美容院,生意都不錯,且其中一家原來隻是一個幾平方米的小店,現在已經開了三家連鎖了。洋洋也常去這個美容院和老板交談,以獲得一些發財的秘籍。老板也隻是說以前就幹過美容,在一家店裏當學徒,後來店倒閉了,她也不會別的,所以和妹妹合開了一家小店。“可能是運氣好的原因吧。”老板說。
不久後,洋洋在她原來的單位附近租了個地方,打算開個美容院,她又向朋友借了5萬元,購買設備和產品,還請了兩個美容師。她認為一切創業的條件都具備了,於是辭去了工作,準備大幹一番。人們總是隻會看到成功者的光芒,卻忽略了成功者背後的每個步驟。美容行業現在確實是新興熱門的行業。據有關數據顯示,超過50%的城市女性曾經光顧過美容院,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做過SPA。所以,洋洋對自己的創業選擇很是滿意。
可是,在創業之初,洋洋的資金有限,她隻能代理一些中低端的產品,雖然也有一些消費者認可,可是總是留不住顧客。另外,新興的熱門行業固然機會多,但同時競爭也激烈,人才的競爭、資源的競爭,都十分激烈。而且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中低端的產品吸引不住消費群,因為人們對品牌的關注指數越來越高,所以一個有口皆碑的品牌很容易被新客戶所接受。而且,現在的美容行業都逐漸細分,洋洋以前去的那家美容院是因為要做細,所以開了三家分店。這樣的行業秘密洋洋怎會知曉,留不住顧客,而且又麵臨競爭,洋洋的店沒有維持多久就倒閉了,自己的錢都搭進去了不算,還欠朋友1萬元。
洋洋後來說:“我不得不承認,我個人對熱門的行業有著瘋狂的迷戀,但是,今天我才發現,不是人人都適合熱門行業,這裏人多錢多,壓力大風險也大。從一個行業到另一個不熟悉的行業發展實在太難了。許多行業內的規範都不了解,真是讓人感歎隔行如隔山。”現在,一些所謂的熱門行業吹噓“投資少、見效快、回報高”等能一夜暴富的廣告鋪天蓋地,以高額回報為誘餌。所以,創業者在選擇行業時一定要選擇自己熟悉且有把握的行業。去從事適合於自己特長的行業,雖然可能收益低、見效慢,但畢竟為個人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而創造財富。經營難度小的行業,門檻低,你可以進入,別人也可以進入,越是熱門的生意競爭越激烈,淘汰率越高,所以也要慎重選擇。
隨著時代的發展總會不斷衍生出一些新的賺錢行業,創業之前一定要了解市場現狀,找到自己擅長的且各方麵資源都具備的行業,比如人脈、行業知識、渠道、市場現狀及發展潛力等方麵都要全麵考慮後再出手。普通大眾大多是小本投資,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少,又希望手中這點錢賺錢,既然已經創業了,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從本行業入手,或是同內行朋友共同開創事業,做各自擅長的事,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王女士在服裝行業裏摸爬滾打了好幾年了,可是由於市場衝擊,近年來,服裝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比過去差多了,現在也隻是勉強維持。這幾年下來,她有了一些積蓄,於是,打算去幹點別的。於是她盤了家小店開了個超市,生意還算穩,可是超市遍地都是,為了競爭,她隻好降低點價格,這樣一來利潤就非常小了。她覺得還是得找個別的投資項目,聽朋友說棋牌室好,她想想,開棋牌室貌似更簡單啊,於是選了個小區附近的房子,裝修好,放上棋牌桌,把平時搓麻打牌的朋友都叫過來,再做一下廣告,生意應該會挺好的。於是想到就做,但經營半年後,棋牌室生意慘淡,撐不了多久。最後,棋牌室隻好低價轉讓掉。由於棋牌室壓住了資金,導致超市進貨也周轉不開,超市也開不下去了。
“隔行如隔山”說的是每個行業、領域、專業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不同於其他行業或領域的技術、技巧和方法,相互之間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創業最怕一開始就入錯行。“我懂這個行業的運作規則嗎?”“我比同行有哪些優勢?”“我能堅持下來嗎?”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回答和做起來卻十分不容易。在選擇創業的時候,往往適合比熱門更重要,即使別人都不看好這一行的前景、不了解這一行的出路,但隻要你能在其中摸索出門道,能夠成功,最終也會得到所有人的尊敬。選擇一個你熟悉的行業比選擇一個人雲亦雲的熱門行業要好得多。創業首先要求人們必須幹一行研究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為行家裏手;隻有經受不同行業、不同崗位曆練,更多地掌握各方麵知識和本領,才能使自己成為“通才”。
小剛從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就誤打誤撞進入了保險行業,剛進公司因為專業不對口,對行業陌生,他從學徒做起,每天送單、跑單、理單等等,他都得從基礎學起。就這樣他學了一年的基礎。到第二年,公司安排他試著進行車險理賠學習,對理賠有了相當的了解和處理方法。到了第三年中他就積累了一些客戶,但是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讓他覺得很乏味。就在此時,他的一個朋友提議要一起創業,做一家網絡公司。小剛一想能做和自己專業對口的行業,一定能夠創業成功的,於是答應了朋友。可是,他自己多年不從事計算機行業,所有的經驗都是保險行業相關的,半年左右他就覺得自己力不從心了。以前學的專業知識基本用不上多少,工作後又從事了保險行業,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小剛和朋友的創業之路走得十分艱難。
隔行如隔山,不熟就不做。“隔行不隔理”是說不同行業和領域雖各有特點,但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相通,有共同的規律可循。如果對一個行業完全沒有認識,僅憑一時的興趣,是不應該輕舉妄動的。選擇一個擅長的行業,隻要大的趨勢有前景而我們又喜歡,就應該堅定地在這個行業耕耘,一定能收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