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上帝的玩笑(2 / 3)

大部分富人都是靠最初的節儉積累資本,最終走上財富之路的。作為亞洲首富,在財富積累與實現人生價值的路上,李嘉誠是位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他常說:“一個人要在40歲前努力為錢工作,而40歲後則應讓錢為自己打工。”他之所以能達到如此巔峰,除了努力、堅持自己的事業外,還由於他一直堅信財富是靠一點一滴積累的。正是資本的積累把窮人和富人區別開來。成功的人不僅具備了為錢工作的掙錢能力,同時更具備了識錢、穩錢、衡錢的管錢能力,也許這些成功的人曾經也窮過,但他們能堅持,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嚐試,繼而實現了讓錢為自己打工的目標,最後有了他們如今的成就。

也許,一夜暴富的傳說還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上演。事實上,絕大多數財務自由者最為與眾不同的特質並非過人的頭腦、前瞻的眼光、堅忍的耐受力,而是“化一為百”的財富增值能力。貧與富,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一念之差。如果我們願意為自己的未來儲存金錢,那麼我們總會發現有足夠多的機會用這些資本創造更多的財富,積跬步至千裏、積小流成江海的財富積累方式具有更加現實的操作意義。

或許在普通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元錢,在他們看來卻是組成下一個百萬元的必要“基石”。很多時候我們也明白,其實每個月收入中拋開必要的生活開支,多花幾百元和少花幾百元對我們的生活基本沒有影響,關鍵就是,如何在我們還沒有隨意消費完之前,及時地將這些可花可不花的資金沉澱下來。如果我們任由自己把金錢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麵,那麼我們就會與財富擦肩而過。

越富裕,煩惱越多

誰都渴望財富,誰都不喜歡貧窮。然而,富與窮並不是煩惱與快樂的根本緣由。窮人有窮人的憂愁,富人也有富人的煩惱。經濟學認為增加人們的財富是提高人們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前不久,我國進行了幸福感測試。測試的結果很有意思,人均月收入和幸福指數不成正比,北京的人均月收入最高,幸福指數卻排倒數第二;成都的人均收入最低,而幸福指數卻排在第2位;杭州人盡管平均收入處於中間水平,但他們感覺最幸福。

想不想賺更多的錢?——當然想。但有了更多的錢是為了什麼呢?——為了生活更富裕。那麼生活更富裕是為了什麼呢?說到底,人們最終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更多的金錢。一般觀念認為,增加財富就意味著增加幸福。而行為經濟學認為財富隻是能夠帶來幸福的因素之一,既不是重要的衡量指數,更不是唯一的標準。財富能夠給人類帶來幸福,但隻能是很小的因素之一。看人們幸福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很多和財富無關的因素,例如人們的健康、家庭、朋友、工作等等。

有一對夫婦和一個孩子現在居住在100平方米的公寓裏,很少出門旅遊。有一天丈夫忽然中了50萬元錢,如何花這筆錢有兩個選擇:第一是用100萬元將原有的住房換成一個大房子;第二是將50萬元用在今後的享受生活中。雖然大多數人在麵臨類似的選擇時會選擇買更大的房子,但實際上花同樣的錢旅遊帶來的快樂更加持久。把錢花在買房子上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財富的累積,而花在旅遊等生活的享受上就認為是財產的失去。

人們對所損失的東西的價值估計高出得到相同價值的兩倍。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因你投資的巧合,你買的理財產品多賺了5%,你非常高興。與此相比,再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同樣是因為偶然因素,你的理財產品收益損失了5%,你覺得很痛苦。這就是著名的卡尼曼損失厭惡效應。財富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十分重要,人們往往認為財富對沒錢的人影響大,其實財富的波動對富有的人影響更大。在收入水平很低時,收入的增長對幸福感的增長影響強烈;以後隨著收入增長,幸福感的增長趨於微弱;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感增長越小。損失厭惡效應說的就是人們對財富的損失比對財富的增加更為敏感,而且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這也就是許多富人的煩惱。

如果損失引發的痛苦大於收獲所帶來的愉悅,損失厭惡效應就起了作用,薩勒曾提出這樣一個假設:如果你得了一種可能會突然死亡的病,但是概率隻有萬分之一。現在有一種藥吃了以後可以把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降到零,那麼你願意花多少錢來買這種藥呢?很多人都會說願意花一定數額的錢來買藥。再假如你現在身體健康,有家醫藥公司想找一些人測試他們新研製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服用後會使你有萬分之一都不到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麼你要求醫藥公司花多少錢來補償你呢?相信你也會說給多少錢都不願參加試藥實驗。這個假設實驗其實說的就是損失規避心理。生病後花錢買些藥把病治好是一種相對不敏感的獲得,而本身健康的情況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即使是萬分之一,對人們來說卻是難以接受的損失,顯然,人們對損失生命的補償,要遠遠高於他們願意為治病所支付的錢。

這就是說,有錢的人更怕失去的風險,例如一個人生產了1噸糧食,他就要解決1噸糧食的安全,不但要防火防盜,也要防止這些糧食被風吹雨打,更要防潮以免發黴變質。而一個生產滿足正常生活的人反而不用擔心這些,或者說擔心的程度沒那麼深。一個人創造的資產也是,不但要保護它不受自然災害傷害,也要保護它的安全,不被搶盜,更要保護它的價值不會貶值等。作為一個有責任的富人,不但要創造資產,更要保護資產,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保護自己的成功繼續,這就是富人的煩惱,獲利或者遭受損失對人們的滿足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遭遇損失比獲利更能影響一個幸福指數。例如,當我們買了一件東西花費了100元,我們可能感覺自己的獲益增加了100,而如果賣掉的話,我們心理會感覺自己在利益上不是損失了100,而是200甚至更多。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麵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今天,人們對財富的認知逐漸內化到每個人的思想中,財富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甚至是對自己的評價。金錢不再僅僅象征著社會地位,同時也是個人能力的象征,成為自信和自我價值的來源,也是一個人幸福與否的重要途徑。當然,生活的其他方麵也會帶給我們成功和滿足感,但錢往往是具體和直接的,因此衝擊力也更大。因此,在自由經濟時代,全世界都對掌握財富的人士極力推崇甚至模仿。

這些富人在經濟危機時卻能瞬間失去一切。擁有150年曆史的雷曼公司垮掉,國際保險公司破產,那些自豪的富人變成了負債累累的窮光蛋,原以為可以依靠的“錢”,頃刻之間化為烏有,變化超出預期和想象,這時,他們感到無力、驚恐。而普通的人在對比他們的時候就顯得幸福多了。一個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創造問題,創造的財富越多,隱藏的問題也就越大,你的責任心更明顯,你的風險意識更強,就會在創造財富的同時,隨時注意到安全。這就是富人的痛苦。

其實,人生的財富有很多種,金錢是財富,幸福也是一種財富,金錢這種財富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但幸福這種財富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的。生活質量無論高端還是低端,也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隻要你心態擺正,形成正確的財富觀,就不會讓損失厭惡效應影響了自己的幸福感。滿足感和不滿足感都是相對的,幸福是一種心態,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事物好的一麵,我們就能獲得幸福的感受,達到幸福的最大化。這樣,我們的人生會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幸福一定會長駐在你的身邊。當你把幸福看成是一種多元的滿足,而和絕對財富無關的時候,你會更容易得到幸福。

越值錢的瓶子,越容易碎掉

在我們周圍總能聽到一夜暴富的故事,在房價飛漲的今天,一線城市的眾多拆遷戶是一夜暴富,這些拆遷戶最能體會一夜暴富的快感,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拆遷款,讓他們集體體會到了一夜暴富的感受。在眾多一夜暴富的人群中,彩民差不多算是離一夜暴富最近的族群了,我們經常看見某某彩民中了幾百萬元甚至更多。一些有過炒股經驗的人都知道,在前幾年股市形勢好的時候,有多少人一夜暴富。看看這些一夜之間發達了的人們,一些人按捺不住了,誰不想讓自己變得富有,錢越多越好。單靠一些固定收入顯然不能變成富人,於是許多人開始投資理財。

投資理財可以說是為了獲得幸福生活,增加我們的額外收入。或許幾年前,大家還不太重視投資理財,但近兩年來理財已經成為了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每一個家庭、每個人都需要理財。而投資理財最關鍵就在於能否理性投資,麵對錢的誘惑,人們最容易失去的就是理智。如果你曾經得到過意外之財,或者輕而易舉賺過很多錢,那麼,你很有可能會為了重溫舊夢而花費畢生的精力。炒過股的人都知道,找到一支曾經上漲過的股票很容易,但要找到一支將會上漲的股票很困難。在投資於那些曾讓你賺過一大筆錢的股票時,務必要小心。在沒有對其基本麵進行充分、深入的研究之前,把大量資金孤注一擲投資於一支股票,很可能讓你一敗塗地。

小惠是一個懂得理財的人,在剛剛出來工作的時候就開始投資股票,但其實她根本就一竅不通,買股票是因為當時周圍的人都買,股票成為“全民運動”,看了朋友投資股票賺了30萬元,她也就跟風買了。後來才明白為了所謂的“風氣”而投資非常盲目。

相比她的朋友,小惠就是市場中的“小魚”,非常“笨拙”,隻有等著被吃的份了。而有的人則非常有經濟頭腦,他們花很多時間研究股票、基金、期貨、各種幣種。因此他操縱各種金融工具非常靈活,簡直能夠“運籌帷幄”了。比如小惠的一個朋友就曾經買澳元,通過計算各種彙率,在幾種幣種間互換,竟然最後獲利50%!小惠卻覺得投資很簡單,什麼升值投什麼唄,於是她買了一支勢頭良好的股票,這幾天,這支股票持續上漲,她高興壞了。而她的朋友卻告訴她趕緊把股票出手,還能賺點,這支股票不是績優股。小惠沒聽,如果現在出手,她隻能賺幾千塊,如果再等幾天,按現在的勢頭,她能拿到幾萬元。小惠又堅持了幾天,可是這股票確實被她朋友說中了,突然下滑,跌到最低點,等小惠想出手時已經來不及了,投資股票的錢全都被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