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點半的樣子,祖孫兩人到了山腳下的河邊,簡單的吃過午飯,再順河而上,此去要到神山。神山據說得名於山神,因為山上有座山神廟。又有一說,得名於山上的土,山上的土在本地稱為觀音土,半紫半白,白者如糯又叫糯米土,傳說饑荒年月靠吃觀音土活下來不少人,所以也被奉為神山。
這裏的路是修過的,再也不是黃泥路了,走的人也多,有的地方甚至是用麻石鋪就。路好走,加上老天憐憫收了雨幕自然速度就快了,在爺爺的嘮叨聲裏兩人很快就過了上遊的木橋,轉走馬路又過了水壩,到了神山腳下。
山腳多生細竹、矮竹,往上則多杉樹和油茶,其餘樹木零星生長,土質問題導致山頂茅草漫是。山神廟在半山腰上,高祖爺爺高祖奶奶的墓合葬在山神廟上麵不遠的地方。
山神廟有些破敗,神像早就不知道去了哪裏,徒留下殘破的四壁和漏光的屋頂,隻有那寬大的青磚還能顯示出曾經有過的輝煌,要不是四周高大的樹木為它遮風擋雨怕是早就不存在了吧。解放前族裏還會派人來修葺,後來便少人來,破四舊沒有被拆掉亦是萬幸,現在幾乎徹底成了山間休息所用了。偶爾有人來拜,也不是拜山神,而是拜廟後那顆樹。
這是一棵柞樹,直徑約有半米,及地不足三米有斷口焦黑如炭,枝幹具是後長的,粗如小腿,細若手腕,全都長有尖刺,看得人頭皮發麻。
陪爺爺例行的拜過山神,向上走了五十來米,就到了高祖爺爺的墓前。聽爺爺講敖浩祖上是本地的地主,不過卻緊守族規,從不橫行霸道,反倒樂善好施,所以解放後才沒有被打成富農。
高祖爺爺的墓修的比一般的大,碑也是上好的青石,不僅高大寬厚,而且帶簷雕花,同樣青石的底座還一體雕了個香爐。
敖浩清理好碑前雜草正要動手清理其他地方的時候卻被爺爺叫住了:“浩伢,俄老咯,雅不曉得還有幾年歪頭,有樣東西要高得嗯些咯(小浩,我老了,也不知道還可以活幾年,有樣東西現在要交給你了)。”
敖浩被嚇了一跳,趕緊道:“杯可能,公公嗯身體甘樣好,肯定常麵罷息(不可能,爺爺您身體這麼健康,肯定會長命百歲)。”爺爺雖然今年七十九歲,可是身體很好,耳不聾眼不花,腿腳也方便,挑擔糞都不成問題。正是這樣忽然像安排後事般才嚇道了敖浩,在鄉下普遍認為,大多數老人可以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提前安排後事。
“能外得到就好哇,反正嗯雅太咯,早晚要高倒嗯手裏(要是能活得到就好,反正你也長大了,東西早晚要交到你手裏),”聽孫子這樣說,爺爺倒有點高興,一邊指點著說:“蟈來,從甘嘚相哈挖(過來,從這裏往下挖)。”
敖浩不敢再說,依著指點在香爐前順著碑的底座往下挖,到了碑底有個十幾公分的凹槽,然後從裏麵取出來一個牛皮紙包來交給爺爺。
爺爺接過紙包,隻是用手捏了捏,就又遞給敖浩,神色肅然:“收好來(好好收起來)。”
敖浩雖然不知道這裏麵有什麼,也鄭重的接過,揣到外套內層的口袋裏。
看著孫子好好的收起東西,爺爺這才道出,原來這是祖傳寶玉,從遷到這裏的時候開始一代代傳下來的,竟然有上千年了,至於這之前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傳說祖上有人偶然救了被貶的東海龍王,於是東海龍王就贈了三樣寶物作為報答。一個是夜明珠,拳頭大小,每到月圓之夜便會豪光大放。一個是“定海神針”,名字是後人取的,非金非木,一人來長,手臂粗細,周遭百米之物水火不侵。最後就是這方寶玉了,隻是一直以來都沒有人知道有什麼用處。
三樣寶物如今就隻剩下寶玉還在,夜明珠是被盜了,定海神針是被搶了,而寶玉名聲不顯得以保存。特殊時期的時候,爺爺生怕寶玉有失,連夜埋在了石碑下,之後便一直沒有取出來,族裏人到現在都以為寶玉在特殊時期的時候被毀掉了。
敖浩聽得震驚不已,所謂的夜明珠如何說不上來,丟失太早,可定這海神針的傳說卻說的是近代民國的時候,族裏因為有人得罪了軍閥,被人帶兵包圍宗祠,揚言要火燒祠堂,可是卻無論如何都燒不著。後來這個軍閥得到一個姓李的人點撥,就派兵進去搶了定海神針出來,這才能點著火燒了祠堂。
兩人拜祭完剛要走,卻猛然下起大雨來,雷聲隆隆炸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