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舉國大葬(上)(2 / 2)

就這樣,整個蜿蜒數裏的送葬隊伍整整用了五天五夜,才來到了目的地驪山皇陵。

此時的驪山正沐浴在秋日的暖陽之中,這個季節的天氣是最舒服的時候,空氣涼爽卻不會帶來寒意。

驪山周圍的每顆樹木都已被包裹上一層白色的粗麻布,遠遠望去白茫茫一片,要不是懸於中空的太陽,還以為是冬日裏剛剛下過一場封山斷路的大雪,或是清晨未來得及消散的漫山遍野霧氣。

處在這片雪山霧海中的皇陵更顯得肅穆凝重。皇陵前的參天巨樹早已被砍伐殆盡,形成一片足有一個鹹陽宮大小的廣袤空地。

空地的正中央是一個用僅剩的幾顆參天巨樹為根基搭建而成的高台。高台高聳入雲,離地足有八十尺,比十個成年男子還要高。

高台上麵向著皇陵方向橫放著九個大銅鼎,每個鼎裏各插著一根粗碩的高香,每根高香有三個成年男子那麼高,而且要兩個成年男子手拉手才能抱住。

九鼎的前麵,整齊的擺放著三張極其寬大的長方形木桌,每張木桌剛好對應三個銅鼎,有平常飯桌的幾十倍那麼寬大。除了中間一張已擺滿了祭祀用的食物外,其餘兩張則都是空的。

眼前的一切,讓來自帝國各地的大小官吏個個看得目瞪口呆,無不驚呼場麵的宏偉、浩氣,非人力所能想象。

高台的左側地上整齊劃一的佇立著與真人相仿的兵馬陶俑,分成三個大小不一的陣列,呈品字形排列開來,構成一個氣勢磅礴的陣容,給人一種肅殺的感覺。

最前麵陣列的主要是由步兵傭組成。站在整個陣列之首的是兩個頭戴鶡冠,身材高大魁梧的將軍俑,左邊的一位身著金色鎧甲,在柔柔的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右邊的一位身著虎皮戰袍,在徐徐而來的涼風吹動下隨風飛舞。

將軍傭後麵是由步兵傭組成的方形陣列,黑壓壓一片,數不勝數,站在方陣外圍的身穿黑布戰袍,中間的則身穿皮質鎧甲,皆手執矛、戈、殳、劍、彎刀和鉞等青銅兵器。

步兵傭之中還有一些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的軍吏傭,挺胸佇立,雙目直視前方,手持金鼓旌旗,似乎正在指揮周圍的兵士們衝鋒陷陣。

緊跟在步兵傭陣列左後側的是由六十四乘戰車組成的方陣,每列八乘,共有八列。每輛戰車駕有真馬大小的陶傭馬四匹。

陶傭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每輛戰車上一字排列著三個武士俑,中間的一個為戰車禦手,拉著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一個手持長柄劍,一個手持三丈長戈。

戰車後麵緊跟著的是弩兵俑方陣,立式弩兵俑位於陣表,皆頭挽發髻,身著戰袍,腰係革帶,足登短靴,左手持弓弩若扶枝,右手拉弦若抱兒,個個擺出一副百步穿楊的架勢。

而眾多蹲跪式弩兵俑則位於陣心,身穿甲胄,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握弩待發。

隨後的是由騎士俑和陶鞍馬俑組成的長方形騎兵陣。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

騎士們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係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

右後側的方陣與左後側的不僅陶俑的組成一樣,而且對稱排列,陣列也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