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陽之道的生存哲學
陰陽之道是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自然有升降消減,人生有悲歡離合,大自然檢驗人意誌和能力的砝碼不是看你在順境時誌得意滿,而是看你在逆境時的默默抗爭。順境、逆境是互相轉化的,人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順境中,當然也不可能長期掙紮在厄運裏。“陰陽”理論告訴人們,處在順境中的人,應低調處世,不可張狂;處在逆境中的人則應該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如此采陰補陽或祛陽補陰,才能保證人生的平安無事,才能順應自然而無為,才能創造生命而有為。因此,陰陽調和理論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1陰陽平衡,人生圓滿
在中國曆史上,運用陰陽之道受益最大的是清朝後葉的曾國藩。曾國藩在30歲的時候,就將《易經》讀通了,他多次在家書中說到自己在《易經》裏讀通了一個道理——“削息贏滿”,也就是《易經》說的陰陽之道。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富貴、地位、權勢等等,一切好的東西都是陽的範疇,一切坎坷、挫折、不利、退讓、寬容等則為陰的範疇,這兩個範疇中的陰陽要互補、要調和。
曾國藩很早就認為自己陽的方麵很多了,他說自己早年做了中級官員之後,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還有兒子女兒,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竭力偏重陰的方麵,以此來進行平衡。到晚年他愈發得勢,陽盛至極,所以他時時刻刻有一種恐懼之感,深怕因為陽剛太盛使自己隕滅,他明白古來成大功大名者皆長壽的少,所以他退讓、寬容別人,壓抑自己,力求用“陰”來抵清“陽”的旺盛,保持陰陽平衡,以求得全家的安寧,也求自己一生的保全和圓滿。
1861年9月,曾國藩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被朝廷敕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可謂如日中天。但他為了淡化自己的鋒芒,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
1862年,曾國藩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部沿江東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10月,湘軍與李秀成等部數十萬太平軍在天京城外激戰,持續圍困天京。至1864年7月,終於攻破天京城池,完成了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
中國封建社會的帝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曆來都對建功立業的功臣心存疑懼,為此,手握重兵的大臣能得善終的很少。由於曾國藩深諳陰陽之道,所以,他在封侯加爵的輝煌之時,沒有忘乎所以,沒有居功自傲,而是以陰衝陽,削減軍隊,興辦學堂,逐漸淡化自己頭上的光環,最後才得安享晚年,無疾而終。
“陰陽調和”的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不會永遠處於上升趨勢,同樣,任何事物也不會永遠處於降落之勢,自然界的規律是此消彼長,輪回轉換,隻要適時變通,善於轉變,萬物都會欣欣向榮。
2陰陽互補,生存和諧
《周易·序卦》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地、萬物皆自然進化而來,在這個進化過程中隻有自然的作用而沒有上帝的作用;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也是自然進化而來,這個進化是人類社會的自然進化而非任何神靈力量的驅使;另外,男女、夫妻、父子、君臣、上下之間的五倫關係是一個禮儀關係而不是征服與屈從的關係。
古人認為:天地之前沒有上帝而隻有一陰一陽兩種原動力,在一陰一陽的和合作用下形成了天地、萬物以及最初的男女。陰陽和合是禮儀五倫觀創立的哲學基礎,也是中國哲學和智慧的精髓。
陰陽有廣泛的象征性——天地、日月、男女、雌雄、寒暑、水火、氣血……所有的象征裏麵都包含著一對相互依存、相互排斥,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的矛盾統一體。這個矛盾統一體之間的關係必須是相互平衡的關係。
精神與物質的關係,猶如陰陽之道。如果缺乏了平衡,就容易犯“一手軟,一手硬”的毛病。實踐證明,代表上層建築的精神不是萬能的。改革開放至今30年了,也使我們看到了代表經濟基礎的物質同樣不是萬能的。隻抓經濟的決策者,抓出的是陰陽失調的經濟,是破壞環境和自然的經濟;陰陽失調的經濟,構建的是陰陽失調的社會;陰陽失調的社會,後果是陰陽失調的“翻車”。今天出現的能人犯罪、能吏腐敗,皆以為自己“功大於過”,豈不知今天打著經濟建設旗號的犯罪,和當年打著極左政治旗幟的犯罪,同出一轍。現在某些地方政策“不顧一切”地發展經濟,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來支撐經濟的飛速發展,此舉實在令人擔心。無論他們出於什麼動機,結果造成了陰陽失調的社會環境,以後再想找回平衡並達到和諧,可能就要付出加倍的代價了。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那些掌握一方命運的官員應該記住:行政績工程之陽時,莫忘下崗安置之陰;行招商引資之陽時,莫忘土地環境之陰;行城市擴建之陽時,莫忘貧民盲流之陰;行高速經濟之陽時,莫忘傳統文化之陰……總之,陰陽失調,則矛盾必顯。隻有陰陽互補,方可達到平衡的境界。隻有陰陽互補,才能使我們生存和諧,心態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