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知彼知己(2)(2 / 3)

事實上,我國有部分企業就是因為信息不暢才導致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低下。因此,我國企業今後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時,一定要重視“知彼知己”這一策略的應用,深入地了解市場,了解對手,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做出最佳決策,從而推進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3把握市場,認知環境

孫子在《地形》篇中將環境因素也歸入了“知彼知己”的認知範圍。他說:“知天知地,勝乃不窮。”這是戰爭的內在規律,也是競爭的內在規律,就如俗語所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適者就是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人。

假如把天地理解成環境這樣的認識能成立的話,那麼也可把環境看成知彼知己的“彼”的範疇,知“己”要在認知“彼”即環境的內容中去認知。

在企業經營競爭中,知彼知己就是指認識經營環境問題。把競爭對象理解為彼,這是最一般的理解。在買方市場的情況下,了解顧客,爭奪顧客這個彼更顯得重要。找到了顧客的消費需求,競爭取勝就有了把握。

顧客滿意了,競爭取勝就有了保障。但需明白,顧客滿意作為競爭導向,卻是建立在對競爭對手了解的基礎上提出的。當競爭對手在顧客服務上有優有劣時,我們則應該避其優則補其劣,如此一來,就可時時占據主動。

經營環境也屬於企業競爭致勝的認知範疇,企業是一個以人為主導的小集體,而社會則是一個以人為主導的大集體。大集體包括小集體,小集體則是大集體的組成部分。環境包容企業,環境是企業存在的條件。假如把企業視為己,環境條件就是彼。社會環境條件從大的方麵說,有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具體地說,社會的需求情況,社會的市場形勢,社會的技術進步情況,社會的人文條件,國民經濟的組成結構、發展趨向、發展速度,國家執行的路線、方針、政策等等,這些都影響著企業生產經營的各方麵工作。比如,國家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政策,改革、開放、搞活,企業麵臨的是一種經濟環境;若實行計劃經濟的體製,企業麵臨的是又一種經濟環境形勢。所以,企業工作的活動內容是不同的,它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企業間競爭以及企業爭奪顧客之爭的場所都是市場,市場形勢是企業麵臨的首當其衝的環境形勢。對於企業而言,若不能掌握市場動態及其內在發展規律,就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

我國古代著名的商人,範蠡和白圭之所以賺得萬貫家財,富可敵國,原因就在於他們是根據市場變易形勢增加物質儲備,預知不同時間所需之物,事先做好準備。“歲熟取穀,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與之食。”就是“樂觀時變”、“知天知地”的經驗。所謂“樂觀時變”就是根據市場環境變化來開展經營活動。在現代,也有人用這樣的經驗來做生意,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優我廉,人廉我棄。

當然,要想知天知地,這是很難的。一般情況下,知總是落後於實際的,何況天地變幻莫測,誰又能將天地變異的全部規律掌握呢?有這麼一則寓言:一天夜裏,有人在一盞路燈下找鑰匙,一過路人問:你能肯定鑰匙就丟在這盞路燈下麵嗎?找鑰匙的人答:不能肯定,但這是唯一有亮光處可供我尋找的地方。這則寓言形象地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知的有限性決定了決策的條件有限性,決策成功的有限性,說明了認知的重要,所以,要想使決策萬無一失,就應該盡可能地追求多知,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4競爭必勝,識彼知己

彼與己是一個辯證統一體。彼的存在依賴於己,同理,己的存在也依賴於彼。正如有長才有短,有短才有長。彼己作為一對矛盾物,“己”是認識“彼”的出發點,是被“己”認知的客體,“己”在認知“彼”的過程中再正確地去認知“己”。

在大多數人看來,認識自己是比較容易的,而認識身外之物就比較難了,例如,認識競爭對手不容易,認識消費者需求不容易,認識環境不容易等等。事實上,雖然“知彼”較為困難,然而,“知己”也並非易事,如若自己以有色眼鏡看人的話,那麼,其眼中的“彼”和“己”就會被“加色”,以致無法了解“彼”與“己”的真實情況。老子說:“不知,病也。”這就是說識彼要以正確對待自己為基礎。但是,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認識自己,就必須找一個參照物,唯有如此,才能在比較中正確知己。不識高山,丘陵就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見大海,江湖可能會狂妄自大。在知彼知己這對矛盾問題上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識彼在己,謙虛地對待自己去識彼;識己又在彼,通過與他事物的比較去正確認識自己。正如老子所言:“萬物環陰而抱陽。”因此,在認識彼己雙方時,應避免片麵的、孤立的看問題,務必要把陰陽兩麵都顧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