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思想是《孫子兵法》認識戰爭、指導戰爭的根本規律。書中指出“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說明了對敵我雙方情況的了解與戰爭勝負之間的關係,揭示了戰爭的一般規律,這個規律在企業市場競爭中同樣適用。企業參與競爭前,首先應該對自己和競爭對手的情況作一番了解,這是企業競爭平台創新、積聚競爭優勢的第一步。做不到“知彼知己”,企業所采取的競爭戰略與策略就不會有很強的針對性,而盲目行動隻會導致企業走入歧途,陷入困境。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知彼知己呢?
孫子講“知”是站在哲學的高度來闡釋的,是對事物從本質上、總體上的認識和把握。孫子講的“知”包括以下四層意思。
第一,“知”既要全麵又要詳細。
孫子在論述“知”時,是從總體上而言的,所以了解的比較全麵。孫子認為,若要在戰爭中百戰不殆,則要知彼知己,還要知天知地,要全麵了解與戰爭相關的方方麵麵。辦企業不但要了解項目本身和自己的經濟實力,還要了解所有相關的問題。要做成一件事情,辦好一個企業,必須對所有相關情況有全麵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成功。隻要有一點疏漏就可能失敗,所以,我們在產品生產之前,項目建設之前,務必要對其進行全麵的了解和認識,隻有如此,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大。
第二,知是對事物的辯證認識。
任何事務都不是孤立的、片麵的、靜止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所以,我們應用發展的、全麵的觀點來看待事物。孫子說:“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這是對同一事物正反兩方麵的認識和了解,看事情要看清正反兩個方麵,要知利知害。辦企業也是同理,必須充分認識其風險,全麵認識和進行正確的決策,才能百戰不殆。
第三,知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和把握。
孫子說:“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這不是指一般的知。能透過現象認清本質,摸著規律,預知未來,才是真知。要抓住本質就要注意辨別假象,在市場上有許多人為的假象,我們必須細心地加以辨認。
第四,要先知。
所謂先知,是指對沒有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事情有所預知。企業戰略決策必須有先知,有前瞻性,能預見將來的事情。孫子非常看重先知,他說:“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要做到先知,一要靠了解客觀現實;二要靠對規律的把握,看清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將來必然會出現的情況有所預見。
認清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就能先知。做到了先知就會有可能成功,反之,失敗是必然的。
現代管理學認為,管理的關鍵是決策,決策的依據是預測,而預測的依據是信息。對於一個管理者而言,不進行調查研究,不摸清實際情況,不清楚事物發展趨勢,而擅自“拍板”,勢必陷入主觀主義的危險境地。一般情況下,決策失誤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管理上做到“知彼知己”是如何的重要。
2商戰風雲,知者則勝
曆代兵家對“知彼知己”的戰爭指導策略都十分重視。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毛澤東這樣論述道: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定性,即帶所謂“偶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有科學的規律。
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經營者必須要對自己所管理企業的一切情況如企業實力、規模、技術、管理、設備、水平、組織效率、經營能力、產品優缺點、市場占有率、資源容量以及運輸等情況都非常了解,才有資本在市場上同別人競爭,而以上內容就是“知己”的範疇。所謂“知彼”,也就是了解企業外部所有相關信息,其涵蓋範圍更廣,大致包括:有關地區和國家的政治形勢、規章法令、經濟情況、風俗習慣、技術發展等,而更重要的是市場變化與競爭對手情況的信息,如若不掌握此類信息,即使如何地“知己”,那也是徒勞無益的。正如孫子所言:“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也即勝負未知。如果內外信息都不掌握,則必敗無疑。
商場如戰場,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做到知彼知己。如今的國際市場風雲變幻,令人難以把握。對於企業而言,若想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充分地了解國際市場情況。在出口方麵要詳細了解客戶需求的變化,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商品結構,使其符合客戶的需要。在進口方麵要了解當前市場貨源、質量和價格情況,要“貨比三家”。由於現代國際貿易日益複雜多變,對外貿易方麵所需要的情報信息也是多方麵和大量的。包括各種市場動態、外貿法律、貿易時機、投標動向、索賠規定,以及各類商品投入市場的時機、趨勢、前景、數量、展望等。當競爭對手實力強大時,還要充分了解其技術、效率及經營策略等。對於一個外向型企業家而言,充分掌握情報信息,做到知彼知己乃是其成功必備的基本素質。缺乏情報信息,或者不會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情報信息,就難以做好對外經濟工作,在國際市場的“經濟戰”中就會吃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