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擇人任勢(1)(2 / 3)

劉曄說:“今打下漢中,蜀人望風破膽,紛紛放棄守地逃走。如果抓住這個時機,向蜀中推進,隻需送去一張檄文,蜀地就可以平定。如果行動略有遲疑緩慢,諸葛亮為蜀相,明於治理,關羽、張飛為其大將,勇冠三軍,蜀國一旦安定下來,據險守要,就不容易進攻了。今天不攻取蜀地,以後必有後患。”但是,曹操未聽其諫。

過了七天,有蜀國的降卒說,蜀中當時形勢是一日之內有數十次驚變,劉備殺了好幾個人也禁止不住。

曹操聽此消息後,請教劉曄:“現在是否還能攻蜀?”

劉曄說:“現在蜀中已初步安定,不能再進擊了。”

兵有“三勢”:一曰氣勢,二曰地勢,三曰因勢,善於打仗的將領,常常求之於“勢”。好形勢到來了,曹操輕易就能打下漢中;形勢一去,項羽就是有拔山之力,也隻好泣別虞姬,刎頸自殺。

借“勢”,可以使人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失勢,則會鬥誌喪失,一敗塗地。因此,隻要造成勢不可擋之“勢”,即使柔弱如水,亦可衝飛頑石。

二、有利形勢的正確把握

“擇人任勢”的“勢”存在於自然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可以說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而戰“勢”隻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謂的“勢”,其實就是一種蘊藏的能量,一旦有外界條件推動時,這種能量就會表現出強大的威力,把這種威力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就會達到不同的事功。

1勢不可擋,因利製權

什麼是“勢”?如何界定它的涵義?在兵學文化中,“勢”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命題。諸子百家對抽象概念的描述,往往都是運用比喻的手法,試圖揭示出它們的內涵,兵家也不例外。孫子以“湍急的流水能漂移石塊”這一現象,用比喻的手法對“勢”進行了形象的類比,以此來詮釋“勢”的本質。但是,現代人看到勢,首先就想到了物理學上的“勢能”,他們企圖以科學的概念來闡述“勢”的涵義。事實上,這是難以做到的。物理學上所謂的“勢能”,是指物體在一定的高度上所具有的能量,是可計量的物理概念,與兵法上所謂的“勢”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軍事上,“勢”是根據戰場具體情況采取的“因利而製權”的手段;“勢”是造成勇怯的因素;“勢”是險峻之形;“勢”是兵力的布籌;“勢”是實力的運用。簡言之,軍事領域的“勢”,就是敵我雙方戰爭能量的釋放。若由不同的將帥來實施強弱不同的戰爭態勢,那麼,其結果也必然會有所不同。將帥的施謀應強調“因利製權”,在戰爭中有利態勢的取得,靠的是不斷采取權變,掌握戰爭主動權,從而贏得勝利。

政治上,“勢”就是時代潮流,而潮流就是一種強大的能量。政治家施政講求順應天下大勢,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就是順應時代潮流。當一股潮流到來的時候,便能挾裹著各種各樣的人朝著同一個方向行進,形成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人們常說的社會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講的“大勢所趨”這一道理。

2勢之不同,因勢決策

“勢”的範疇較為寬泛,在實際運用中,人們一般將勢分為時勢和位勢、變勢和常勢、氣勢和地勢以及外勢和內勢。

第一,按時空標準分,“勢”可分為“時勢”和“位勢”。

時勢是指特定時代的社會潮流。我們平時所說的“時勢造英雄”,說的就是時代賦予人的曆史機遇。在特定的曆史階段,由於每個人的能力結構存在差異,這就決定了他的曆史機遇也會各有不同。“順應時勢”,就是順應時代潮流。當一個國家或個人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內,合於時代潮流,就會處於強勢,就應該有所作為;反之,就應該“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所謂位勢是指在特定的空間裏,事物所具有的強弱態勢。位勢又分為高位勢和低位勢,通常情況下,處於高位的事物往往具有較強的態勢;反之,處於低位的事物往往具有較弱的態勢,因此,在製約關係上,“高位勢製約低位勢”。古代作戰特別強調的“戰隆無登”,以及現代戰爭所注重的“製空權”等,都是告訴我們在戰場上創造和謀求“高位勢”的重要性,其目的都是謀求在製約關係上獲得主動,以收“致人而不致於人”之功。在政治上,一個人位高權重就是得勢;一旦喪失了這種地位,就無“勢”可言了,我們經常所說的“虎落平陽被犬欺”,就是此理。可見,一旦離開了“高位”,強勢地位馬上就會消失。

第二,以變化的角度分,“勢”可分為“變勢”和“常勢”。

變勢是指事物在一定時期內態勢的強弱變化傾向,它是指事物態勢的一種變化趨勢。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變是絕對的,不變則是相對的。事物的態勢變化也像“五行”在四時中的變化一樣,會表現出“旺、相、休、囚、死”等強弱不同的狀態。所以說,決策者在製訂方略時,不僅要分析“常勢”,更應覺察“變勢”。

常勢則是指事物在正常狀態下具有的態勢,它是指事物的一種暫時的穩定狀態。常勢是從靜態的角度考察的,一種態勢不可能在短期內變化不定而表現出忽強忽弱。抗戰時期的敵強我弱,就是人們分析特定的曆史階段敵我雙方整體的強弱態勢而得出的結論。認清了形勢,我們就能製定出正確的方針政策,避免出現戰略上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