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人任勢”是指若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選擇人才,審時度勢,乘勢而為。“勢”即態勢、時勢,能夠順應時勢,造勢而起,蛟龍騰淵,其勢就不可阻擋,英雄大業就有望一舉而成。
一、成就事業的人生態勢
“擇人任勢”是指應適時而動。“擇人”是個長期的過程,在時機未到,形勢尚不明朗時,欲成大事者必須多方選拔人才,積極儲蓄力量,等到時機成熟,便厚積薄發,一泄千裏,一舉達到成功。
1求之於勢,擇之於人
“擇人任勢”出自於《孫子兵法》,《孫子·兵勢》說: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之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
孫子的意思是說,善於作戰的人,謀求作戰的有利態勢,而不會責求於部將,所以才能擇人選將去利用有利態勢,從而造成如同圓木由高而下滾落的不可阻擋之勢。
“擇人而任勢”就是說要造就有利勢態就要使用優秀人才。《呂氏春秋·審分覽》說:“絕江者托於船,致遠者托於驥,霸王者托於賢。”明何良臣在《陣紀·眾寡》中也說:“任力者勞,任人者逸。善任人者,總其綱則萬目張,握其紀則萬目起。雖治千百萬眾,何以勞為!”二者皆說了人才的重要性。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作者司馬遷說過:“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離而九州寧。且欲興聖統,惟在擇任將相哉!”
戰國時期,齊威王與魏惠王在一次圍獵中有這樣一段爭論,爭論的問題是各國的資源中什麼最重要。
魏王問:“齊國有寶貝嗎?”齊王答:“沒有。”
魏王說:“我國國土雖小,卻有直徑一寸大的珍珠十顆。每顆可照亮車前車後的車輛十二輛。齊國是大國,就沒有珍寶嗎?”
齊王說:“我認定的珍寶概念同你不一樣。我有位大臣叫檀子,派他守南城,楚國人不敢入侵;我有位臣子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黃河來打魚;我有位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國人對著徐州北門祭祀求福;我有位臣子叫種首,叫他防盜防賊,百姓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像這樣的珍寶,其光澤可遠照千裏,何止照亮十二輛車子呢。”
可以說,從古至今,大凡在事業上頗有成就的,莫不是擇人任勢所取得的。古人留下的惜才、愛才、用才的感人軼事很多,就連漢宣帝的麒麟閣、光武帝的雲台十八將、唐太宗的淩煙閣,也以懸掛功臣肖像以資垂範。戰國時燕昭王設“黃金台”以招賢,三國曹操、明代朱元璋均出“招賢榜”以招賢攬才。這些事例都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2以勢造勢,以勢謀勢
在“擇人任勢”裏,孫子認為,“勢”的作用也非常大。孫子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這話是說,洶湧奔騰的水能把石塊漂浮起來,就是勢。孫子在《形》中也講了一句類似上述意思的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這話是說,指揮者在指揮士卒作戰時,強大之勢像山巔衝下的溪流一樣,積水一瀉千裏。孫子表達了勢的巨大威力。
《孫子·兵勢》中關於造勢問題還有許多值得令人借鑒和發揮的論述。如“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意思是說,迅猛流水之速,能衝動石塊,是依靠勢的力量起作用;凶猛飛鳥搏擊,能捕殺鳥獸,這是由於節奏掌握恰當所導致的。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作戰勢態是勢不可擋的,他所掌握的節奏是強烈的。這話告誡我們要造勢和掌握節奏。
同篇還有這樣的話:“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大意是說,示敵以亂,是建立在戰前有嚴格的訓練上;示敵以弱,是依靠在戰前士兵有勇敢素質的培養;示敵弱小,是依仗在戰前有強大的兵力作保證。治亂,是組織指揮方麵的問題;勇怯,是態勢優劣方麵的問題;強弱,是軍事力量的表現問題。孫子認為,在戰事中,“治”、“勇”、“強”、“勢”等因素異常重要。
孫子將,“勢”與“形”分開論述,然而,二者是有一定關係的。“形”是物質運動中見之於外的東西,如戰爭表現出來的強弱,是物質的運動狀態;“勢”卻是存在於物質運動內部的質,如戰爭中戰士的勇與怯,是運動中物質之力。戰爭中因為有勢在起作用,於是,產生了戰局轉圓石之形。
孫臏對謀勢認識非常深刻,《呂代春秋·謀勢》對孫臏有這樣讚譽:“貴勢”、“尚勢”。孫臏對謀勢有自己的理解,他主張,因勢造勢,根據不同的我情、敵情、天象、地候、陣法等各方麵條件去造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勢”。
孫臏寫有一篇叫《勢備》的文章用來論述勢。文中強調“陣”、“勢”、“變”、“權”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說的都是因勢而動問題。如關於“勢”字,他用弩作比喻,要求造出來的“勢”,其險峻像弓箭那樣,“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道所至”,以給敵人猛烈攻擊。
孫臏說的“勢”與孫武說的“勢”是相通的,講的都是“善戰”之理,“轉木石”造勢之理,隻是孫臏著眼從戰術運用去謀求總體的勢,以勢謀勢,而孫武則是從軍爭總體關係上謀勢。
3乘勢者勝,逆勢者衰
東漢末年,曹操以5000步兵起家,誅董卓,破袁紹,降劉表,天下九州,已經吞並了十分之八。可以說是威震天下,勢懾海外。當其打敗張魯,平定漢中後,謀士劉曄進言,請曹操乘勢一鼓作氣,收複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