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塘大戰(2 / 3)

王天傑觀察到,與他對仗的這支巡防軍,隻不過數百人之多。而自己手下這支同誌軍,加上即將趕來助戰的那些人馬,一共有三千多人,人數占絕對優勢。此刻一定要穩住陣腳,沉著應戰,隻要用兵得法,完全能夠擊敗對方,獲取大勝。

況且,此次率東路同誌軍東征的目標,就是先取艾葉灘,再一舉攻下貢井。如果連這股巡防軍都不能戰而勝之,如何再談攻下貢井一事?

王天傑與軍師宋秀才,以及幾個核心頭目簡單商議之後,對同誌軍的戰場態勢和部署,做出重大調整。

一方麵,他當機立斷,將手下同誌軍分為三隊,他與兩個得力頭領,各帶一隊,從左中右三個方向,對巡防軍形成包圍態勢。另一方麵,等另一路同誌軍趕到黃泥塘,立即從後方堵住巡防軍退路,並發動總攻,對之予以合圍殲滅。

部署既定,王天傑坐鎮中央一路,正麵抗衡並牽製巡防軍。另兩隊同誌軍,從左右兩側進擊,對巡防軍形成包圍態勢。

一時間,黃泥塘一帶,方圓數裏之間,密集的槍聲鋪天蓋地,一浪高過一浪,雙方的喊殺聲四起。同誌軍的牛角號,巡防軍的軍號聲,此起彼伏,仿佛也在鬥個高下。

熊大漢等炮手,此刻正帶著另一門罐子炮,向艾葉灘開進。

接到王天傑派出的快馬飛報,熊大漢當機立斷,與帶隊首領商議過,立刻帶上那門罐子炮,抄近路朝黃泥塘趕去。

宋秀才到底不愧為軍師,他讓熊大漢改行當炮手,確實是有遠見的舉措。這時,熊大漢鹽擔子出身,力氣大,慣於負重走遠路的優勢,就充分發揮出來了。

罐子炮的炮身比較笨重,平時行軍或轉移陣地,或是用騾馬,或是由兩人抬。此刻,戰場情形緊急,隻見熊大漢將一百多斤重的炮身,一個人扛在肩上就朝黃泥塘方向大步開跑,並一路領先。在他帶動下,其他炮手,有的扛炮架,有的扛炮彈,亦跑步緊緊跟上,參加圍堵巡防軍的黃泥塘之戰。

這路同誌軍中多有貢井鹽工,熟悉這一帶地形山勢和路況,走的都是近路,省了不少時間。不僅如此,熊大漢一邊跑,一邊還向帶隊的同誌軍首領建議,他們此去,一是參加合圍之戰,二是最好派出部分人馬,抄住巡防軍的後路。

同誌軍首領采納了熊大漢建議。由此,有一路同誌軍,就搶占了艾葉灘後方山嶺,以堵巡防軍退路。

如此一來,從整個戰局形勢看,前後左右四路同誌軍,就分別從磚房子、古佛寺、石輥衝、艾葉灘後山等四個方向,真正形成了對這支巡防軍的包圍態勢。

熊大漢這路援兵趕到黃泥塘之時,王天傑那路同誌軍,同巡防軍的戰事正緊,互有攻守也互有傷亡。從戰場形勢看,雙方處於膠著狀態,勝負難分,但巡防軍在火力上占有優勢。

這路援兵參戰,當然讓同誌軍一方士氣大振。熊大漢所帶炮手,是援兵中最先趕到戰場的先頭人馬。他觀察了一番地形,指揮炮手將這門罐子炮陣地,設在一個山坡高處。

炮位一架好,熊大漢親自操作開炮。他仔細觀察瞄準後,朝巡防軍陣地上人最多的一處地方,首先開了第一炮。

當天的黃泥塘大戰中,熊大漢這門罐子炮一響,勝利的天平,就開始往同誌軍這邊傾斜了。

巡防軍方麵,從來不知曉也沒見識過同誌軍方麵,有如此威力極大的新式罐子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