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個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是“中國未來的走向”。
曆史的結局總是嘲笑預言者。其實,與其費盡心思預言未來,不如梳理現實的脈絡,畢竟,“現在決定未來”。在筆者看來,現實中國社會的八大趨勢影響、甚至決定著中國的未來走向。
第一,政府權力越來越大。21世紀之初,關於政府改革的呼聲頗高,政府高層也多有呼應。總理溫家寶上任伊始,即提出政府機構改革,指出“關鍵在於政府職能的轉變,成敗與否在此一舉”。而“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在於公權力退出微觀經濟領域,轉向提供公共服務。可是過去的幾年裏,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公權力不但沒有退出,反而對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進行頻繁的直接幹預,就像時下的一句流行語所說的:“看不見的手越來越看不見,看得見的手越來越看得見。”無孔不入的政府幹預越來越嚴重地扭曲市場經濟機製,影響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惡化社會各階層的關係。
第二,司法改革偏離正途。前最高法院院長肖揚卸任以後,中國的司法改革出現一些新的動向。有人批判司法改革職業化方向,力倡司法民主化,欲回歸大眾司法。司法改革並不是一個局部問題,它關係改革的全盤,司法機製的弱化,會讓所有政治與經濟改革失去保障。
第三,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十二五規劃”設計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標,初衷很好,也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世界經濟潮流,但多年來依靠投資和出口驅動的增長模式,已經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在缺乏正向激勵機製的情況下,那些從中得益的人不會放棄既有做法,例如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出口企業對補貼政策的依賴等,他們甚至會阻撓改革。另外,中國過去30年裏雖然實現了高速增長,但這場“奇跡”並不獨特,可以說是蘇聯模式和東亞模式的結合,弊病很多,政府究竟想要實現什麼轉型目標,目前也隻是停留在文件和口號上,沒有明確的指向。波蘭前總理科勒德克曾在接受筆者采訪時比較波蘭改革和中國改革,他說,1989年之後的波蘭改革是知道“從哪裏來”和“到哪裏去”,而中國改革則是不知道“到哪裏去”,這讓人對中國的未來難以判斷。
第四,利益集團不斷坐大。30多年改革開放、政治穩定和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那些能影響政策走向的特殊利益群體變得越來越強化和固化。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現象是,一些可能損害利益集團的法律遲遲不能出台,出台後又得不到有效執行,起不到預設效果,例如,《反壟斷法》千呼萬喚始出來,且最後文本大大弱化了對行政壟斷的製約,隻有在作為部門利益鬥爭工具時才被使用。利益集團的強化造成很多領域的改革遲滯不前,有些方麵甚至嚴重倒退。老百姓對利益集團基本沒有製約能力,而靠政府製約或利益集團之間競爭的製約,又不足以抑製其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國進民退”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整體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遭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