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想成為成功者,擁有財富,別忘了自己就是最大的可利用的資源。要善於利用自己的頭腦,完成符合自己特色的理財計劃,更重要的是要維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要善待自己,把自己當做最寶貴的財富資源,不要浪費生命,不要失去希望,你要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才實現你的財富目標。
傑克問老懷特:“我有一些朋友,因為沒有考上大學,最後去一些技術學院學習了。他們將來有出路嗎?技術能賺錢嗎?”
老懷特回答說:“當然能。技術是有經濟價值的,是可以轉化為財富的。很多知名的企業都是因為技術才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走在行業的前列的。關鍵就在與如何擁有技術、如何運用技術了。”
財商魔法書:喬布斯的技術理念
iPhone被《時代》雜誌評為2007年最佳發明。這款蘋果生產的時尚多媒體手機,在美國上市後銷售量猛增。盡管這部手機還有數不清的技術缺陷,但喬布斯再一次證明,蘋果的設計上的優勢技術烙印已經深深刻在人們的腦海中。
喬布斯對技術的重視,使得蘋果的研發人員都很自負。在他們看來,技術創新是企業唯一重要的因素,管理和營銷尚在其次。蘋果的技術人員因為崇拜喬布斯和沃茲的神話,堅信一條原則:一個人,一張桌子,一台電腦,就能改變世界!
著名工業設計師阿米特(Gadi Amit)說:“蘋果偉大的貢獻在於它證明你能通過販賣情感而成為億萬富翁,證明設計也是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
蘋果的設計師們對自己公司的產品使用最頻繁的一個詞是“genetic code”(遺傳密碼)。不論蘋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稱為有明顯的遺傳密碼,它的產品特性可以說大部分來自蘋果公司斯蒂夫·喬布斯的貢獻。他於1985年離開蘋果公司,1997年又回到蘋果公司。無論如何,許多在蘋果工作過的員工都認為,正是喬布斯本人確立了公司重心在於工業設計的理念。
從1982年到1983年,喬布斯一直在尋求誌同道合的設計夥伴,最終認同了青蛙設計(Frog Design)。青蛙設計公司負責創新業務的高級副總裁馬克·羅斯頓(Mark Rolston)認為,蘋果與生產商關係密切,“蘋果對選材和製造工藝有著驚人的興趣”,“他們總是在問生產商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由技術支持的,有區別的是因為行業的不同,需要的專業技術的高低不同。但無論是作為一個投資創業者,還是一個單純的投資人,你就必須進入一個行業,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術。在投資或創業的過程中,技術漸漸轉化為財富。
這種轉化一般有這三種形式:意識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獨立投資創業;而是利用技術與他人合作投資創業;三是為他人提供技術獲得財富回報。
而實用技術來自於實踐,獲得技術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工作,從工作中學習和提高。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要肯動腦筋,注意工作中的每個細節,敢於將市場需求和大膽設想結合起來,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發現更多的致富機會。
“老懷特,您說有些人常常利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來獲得資金或者是技術之類的達成自己致富的目的,也就是他們常說的‘借勢’。這種方式是致富所能用的好途徑嗎?”麥基詢問老懷特。
老懷特大手一揮,說道:“商業是不斷增值的過程,所以讓錢不停地多起來,應該把全世界的錢為自己所用。商人的經營原則是:沒有錢的時候就借,等你有了再還,不敢借錢是永遠不會發財的。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商人能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財商魔法書:讓華爾街目瞪口呆的融資方式
LTV公司的老板吉姆斯·林是華爾街理財名家,尤其他那擅長借用別人的錢發財的理財之道更令人叫絕。
吉姆斯·林起初隻用3000美元的全部家當開了一家名為林記的小電機工程行。所有資產就是一輛小卡車、一間租來的辦公室以及吉姆斯·林本人。
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的後期,吉姆斯·林利用自己賺來的錢成為了連華爾街都注意全國性的新崛起的風雲人物。到60年代,他個人財產淨值,已突破千萬美元的大關。
這僅僅是吉姆斯·林積聚財富的一個開端而已,20世紀60年代的後期,在另一次的股票交易中,吉姆斯·林獲得一家以達拉斯為基礎的大公司。
從此,吉姆斯·林不再被人看作是一個小生意人了,他可以直接到華爾街,找他們協助籌集資金,並且也可以操縱一下股票了,他利用這一切機會,乘勝追擊,吞並千斯·伏特股份有限公司——一家重要飛機和導彈製造廠商,並將其改名為林·迪姆阿·伏特股份有限公司(即 LTV公司)。
差不多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華爾街開始使用“聚集企業”這個詞,即指一家公司以吞並其他不同行業的公司的方式,使自己壯大成長。 LTV就成為其中的超級典型。
已是聞名全國的大亨和工商界巨子的吉姆斯·林又醞釀起新的利用別人的錢大獲其利的宏偉計劃了,他決定買那些大而值錢的,甚至比LTV更大的公司。
和以往相同,他打算用他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是以其股票作抵押貸來的款,購買那些公司。當然,股票是按照當時證券市場上的市價計算。市價越高,就愈是使吉姆斯·林的目的有更大的價值。關鍵是如何想方設法使股票在證券市場的售價升高。
吉姆斯·林聯想到當年將原有的小工程行發行股票上市的情景,難道不可以用LTV公司的子公司,如法炮製嗎?
許多年以來,在吞並其他公司的過程中,吉姆斯·林的母公司隻是很簡單地把它們吸收進公司就算完事。它們仍照舊繼續經營,隻不過已經不是獨立的公司。它的股票已經在證券市場上消失了蹤跡,成為 LTV公司的財務報表中“賬麵資產總額”的一部分數字罷了。而賬麵資產總額通常是一個很保守的數字,林相信:一定還有增加的餘地,因為在股市好景時,股票在證券市場上的價格幾乎一定要比賬麵價值高。
1965年,他首先把LTV公司主要經營的事業,分為3個相互獨立的公司,亦即LTV航空太空公司,LTV電業公司和LTV林·阿提克公司(就是前文提到的三個被並購的公司)。每一個公司都作為獨立個體單獨發行自己的股票,母公司LTV企業公司,大致保留了各子公司的 75%到80%的股票,其餘的在證券市場上公開發行。
股票上市後,在股票投資者搶購的情況下,這三家新公司股票市價急劇上升。擁有3/4以上股權的母公司LTV的可見財產迅猛上升,並且它本身的股價也隨著上漲。
在LTV公司的股票持續攀升不已的情況下,吉姆斯·林一天比一天富有。於是,吉姆斯·林開始了兼並威爾遜公司的壯舉。
威爾遜是一家老公司,其股票價位很低,據吉姆斯·林的估計,他隻需要用8000萬美元的價錢,就可以買到足以控製該公司的股權。於是以他LTV公司股票作抵押,得到8000萬美元的貸款。
吉姆斯·林借到款項以後,在證券市場上公開買了一部分威爾遜的股票,然後又找到該公司的股東,以議價方式買了其餘的部分。不久,威爾遜公司變成了LTV公司的一部分了。但LTV公司卻背上了8000萬美元的高債。他償還這筆巨大財富的做法,令華爾街驚訝得透不過氣來。這也是吉姆斯·林聰明地利用別人的錢賺錢的曆史中,一次最高明的手法。
他把部分的債務移到威爾遜公司的賬下,使威爾遜公司代替LTV公司成為債務人。然後,按照他分散LTV公司的作法,把威爾遜公司按照它原來的生意路線,分成三家各自獨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威爾遜肉類加工公司、威爾遜運動器材公司、威爾遜製藥公司都單獨發行自己的股票。
新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成了母公司LTV的資產。剩餘的部分拿到證券市場,公開出售。銷售股票所得的款項,就差不多已可以抵償轉移到威爾遜公司賬下的債務了。
華爾街被這一個精妙絕倫的手法運用,驚得目瞪口呆。吉姆斯·林在幾乎沒有動用他自己公司資金的情況下,竟把那樣一家龐大的公司給吞並了。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市場經濟既可以靠自己擁有的資源發財,更可以靠別人的資源發財。當然,借用別人的資源並不一定是指金錢,還包括技術、信息、信用等。這裏的借用也不是指把別人的資源拿過來,而是進行合作,沒有技術可以引進,沒有資金可以引進。整合資源,利用資源。不僅是整合自己的資源,更重要的是整合不同所有者的資源。
為什麼別人的資源能讓你利用呢?這就是共同利益的驅動。因為利益結合起來了,不是你賺我的錢,我賺你的錢,而是大家共同從新的利益當中分到利益。所以不要不恥於這種借“勢”致富,這恰恰是一個人財商的重要體現。能借用到別人的資源是你的本事,有了這個本事你就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財富。
第十三課:雙贏理念——走合作之路,得雙贏“錢”途
致富是一件需要合謀、合力、合作的大事,單憑個人的力量幾乎不可能。無數創富者的經驗和教訓都告訴我們,合作是開啟財商的捷徑且是求富成功的惟一出路。沒有合作,任何財富英雄都不會產生。
轉眼間,已經是來到沙漠的第十三天了。這天早上,傑克和馬布裏就開始玩起了遊戲。麥基看著正玩得起勁的兩兄弟,突然想起了自己在一本講博弈論的書中看到的一個遊戲,於是問傑克和馬布裏:“你們知道‘零和遊戲’嗎?”
“那是什麼?是新的網絡遊戲嗎?”一向鍾情於網絡遊戲的傑克很好奇。
“不是,就是說在一項遊戲中,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贏正是另一方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
“那種遊戲好玩嗎?”傑克問。
“嗬嗬,”老懷特笑道,“‘零和遊戲’其實是一種思維模式,也就是非贏即輸的思維模式。習慣這一模式考慮問題,就會認為對方的‘贏’就是自己的‘輸’。這種思維模式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模式。”
“窮人思維模式?為什麼啊?”馬布裏追問道。
“因為窮人總是把賺錢看成是一個‘非贏即輸’的零和遊戲,那就代表競爭是這個社會不變的主題,到處都存在競爭:作為學生,要和同學競爭,作為候選人,要同其他候選人競爭,作為商家,要和同行競爭,甚至還要和顧客和供貨商競爭。應用到賺錢致富上,就是非贏即輸,要麼自己贏,別人輸,要麼自己不賺錢,別人致富。而那些真正的富人卻考慮的是雙贏。”
看著年輕人似懂非懂的表情,老懷特笑道:“我給你們一個具體的事例就很容易理解了。”
財商魔法書:“非贏即輸”與“雙贏”管理思想帶來的不同效果
有一家房地產公司,他們有個規則,年度表彰大會上,公司對業績最好的三位員工進行了重獎。公司老總本以為此舉會受到奇效,但實施以來的結果卻令人失望,公司的業績不但沒有上升,反而略有下降。
老總百思不得其解,隻好請來一位管理專家。這位管理專家知道了他的獎勵措施後,建議他去掉重金獎勵前三名的做法,而改之以目標管理。根據年初製定的目標對員工進行獎懲,隻要完成目標就進行獎勵。老總采納了這一建議。結果到了年底,整個公司的業績提高了一大截,公司1000多人中有800多人受到了獎勵。
管理專家道出了兩者的不同:僅僅獎勵業績好的前三名員工,固然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卻給其他員工潑了冷水,即使他們完成了任務,也不會受到獎勵,而獎勵的人數又是有限的,這就在員工中建立了一種惡性的競爭關係:非贏即輸。或者得到獎勵,或者失去獎勵。而目標管理則變“非贏即輸”為“雙贏”:隻要完成目標,大家都可以得到獎勵,從而有可能在員工中建立一種互助合作的關係。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非贏即輸是一種典型的損人利己的思想,將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別人失敗的基礎的上,極端懷有損人利己思想的人甚至會為了自己的成功而不擇手段,將對方置於死地。這種情況在商業競爭中並不鮮見。而抱有這種損人利己、非贏即輸思想的人,是永遠無法真正實現致富的。
因為,這個社會固然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物競天澤,適者生存。但事實上,隨著全球經濟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一體化以及嚴重的環境汙染,零和遊戲這一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一個人的發展致富不一定要建立在別人失敗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利人利己的雙贏局麵是有可能出現的。
而雙贏思想正是富人們的思維,在他們看來,競爭更多的是以合作而不是敵對的形式出現的。他們相信一個人可以不靠肮髒手段而致富,你可以通過合作來做大自己的蛋糕,而不必去搶別人的蛋糕來加大自己的蛋糕。富人選擇的是一種他們選擇一種講求彼此合作的雙贏策略。
雙贏之所以是財富的源泉,能夠給你帶來財富,原因就在於雙贏是在確保對方贏的前提下,自己才贏,雙贏的基點是建立在人們道德中最原始、最重要、最根本的良心基礎上的。而不像非贏即輸,它是以損害別人的利益為基礎的自贏。
所以,在我們平常的理財投資活動中,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都會樂觀向上,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與自己的同行多進行合作,以此而來的雙贏能成為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之源!
看著年輕人如饑似渴的眼神,老懷特打開了話匣子:“其實,比起前麵說的‘零和遊戲’,大數學家約翰·凡·諾曼發明了一種使用二進製的概率遊戲。在這種遊戲中,若一方勝一方負,就稱作‘零和遊戲’;若雙方都勝,就稱為‘非零和遊戲’。然而,還有一種情況是:勝對勝的遊戲同時也是負對負遊戲,如果不能實現雙贏,結果則為雙負。”
“這也與商人的思維有關嗎?”麥基問道。
“是的。在競爭中,一般是追求一方勝的結果;在合作中,應該追求皆大歡喜的雙贏結果。商人跟客戶是合作關係,隻需要攜手,不需要戰鬥。如果卷入戰鬥局麵,必然是雙敗。很多成功的商人正是因為懂得這個道理才能在一次次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而另一些人也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最終落得身敗名裂。”
財商魔法書:為他人想一想,結果就不一樣
比爾·蓋茨和他的微軟公司設計的第一個軟件產品是為羅伯茨的微型儀器公司提供的,雙方由此結成合作關係。根據合同,微軟公司按出售的軟件數量提取版稅,同時規定,微軟公司不得單方麵向微型儀器公司的競爭對手出售這套軟件,但微型儀器公司有義務為微軟公司全力推銷這套軟件。
羅伯茨是第一個開發出微型電腦的人,他的產品在當時沒有競爭對手。羅伯茨因此大賺其錢。
兩年後,成批電腦公司躋身市場,生產出質量更優良的微型電腦,羅伯茨的生意日漸萎縮。他不去考慮如何提高技術改進產品,卻想出了一個促銷的損招:搭配銷售。
羅伯茨規定,顧客隻需付300多美元,就可得到一台微型儀器公司的電腦,外加一套微軟公司的軟件;但是,如果單買微軟公司的軟件,需付500美元。這明明就是不打算單獨出售軟件。因為他知道,很多電腦愛好者想要的是微軟公司的軟件,而不是他的電腦。
羅伯茨這樣做,等於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賣微軟公司的利益。搭售方式使軟件銷量劇減,微軟公司得到的版稅收入也越來越少,已降到每月3500美元,尚不夠支付員工薪水。而它又沒有別的收入來源,照此下去,非倒閉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