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風險意識——在如影隨形的風險與收益中獲利的思路(3 / 3)

在創富過程中,我們可能看到了對各種投資方式都抱有好奇心,有的甚至憑借郝運氣獲得了一次兩次的成績,但如果你沒有詳細分析市場,沒有了解具體的運作和資金運作方式,就不要自信地說你可以在這方麵取得成功,那都是不現實的。

馬布裏嗬嗬一笑說道:“我看那些大富大貴的投資人都是膽大的人,一投就是那麼多的錢,要是我,害怕虧了呢!”

老懷特也笑了,他望望遠方,悠然地說道:“其實,甘願嚐試在風險中賺錢,也絕不輕易地擺脫自己的風險,這種‘膽大心細,迅速出手’的投資策略,就是那些優秀商人的基本素質,也是一個投資人具備高財商的重要特征。我給你們舉個例子來說吧!”

財商魔法書:敢於作為

美國金融巨頭摩根就是敢於做出驚人投資策略的一個典型,有人開玩笑稱:“隻要摩根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就相當於印鈔機在飛速運轉,因為他頭腦中的投資概念已經完全成熟了。”

19世紀末,鐵路運輸是支撐美國產業界運輸體係的台柱,但就像一盤散沙似的各段鐵路並不能完成這項重任。要想把分散的鐵路聯成一體,組成一個鐵路網絡,仍要在鐵路方麵投入高額資金。這樣,鐵路依賴投資銀行的程度就表現得相當突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企業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各公司的拆分、合並也越加頻繁,借貸的資金額也就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投資銀行不僅有雄厚的財產做後盾,更要有很高的信譽。在這種形勢下,摩根創立的銀行辛迪加成為新時期銀行投資業的榜樣。眾多破產的公司企業麵對美國的經濟危機,把希望寄托在摩根身上,希望他能夠收購他們的公司,成為他們的救世主,給他們的公司以新生。

在此等危難之時,摩根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他操起手術刀,向鐵路業大動手術了。他這次采取的是“高價買下”戰略。無論是西部鐵路,還是那些早已不符合當今發展要求的鐵路,他都要統統買下,以便能迅速整頓美國鐵路。

對摩根高價購買鐵路的策略被人稱為“托拉斯計劃”,這正是反映摩根策略威力之處。摩根此次的大量投資,不是投機,而是為了促進鐵路發展。這次之所以開出了打敗所有競爭對手的價格,也是因為他並不想靠這次投資獲利。另外,如果鐵路產業經濟的支柱被別人占領,那麼他在金融界剛剛奪得的霸主地位將會受到危脅。隻為此,就值得他一搏。摩根對鐵路的這次大整頓,標誌著美國經濟從開發的初始階段,轉入現代的重視經營管理階段,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傳統的經營戰略與思想。他的成功給美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帶來的重大影響。在華爾街則史是如此,他的經營思想與管理方式成為華爾街紛紛仿效的對象,至今還影響深遠。

從“海盜式”經營到形成辛迪加,進而到托拉斯,華爾街已從過去投機商的天地轉變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華爾街後來成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標誌,並問鼎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摩根的貢獻當然首屈一指。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從摩根身上,高財商的人在投資方麵充滿著風險與機會,他們甘願嚐試在風險中賺錢,也絕不輕易地擺脫自己的風險。這種“膽大心細,迅速出手”的投資策略,應當是一個優秀商人的基本素質。

孫子兵法有雲:多算勝,少算不勝。多算者就是算了又算,也就是細心的表現。投資人無論是投資股票、基金,還是保險等,需要的就是膽大心細。這樣才能迎麵風險,勇敢就收市場的變化。如果你不能做這基本的功課,你就不要投資。

作為理財人要記住:單單有冒風險的勇氣買進隻是匹夫之勇,這是投機不是投資,想致富需要的是投資不是投機。

傑克看著沙地裏偶爾出現的蟲子,突然想起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你們說,就算是再聰明再小心的人也會摔倒,但蟲子不會。這是為什麼?”

馬布裏想了想說:“是因為蟲子身體小,自然摔不了。”

傑克覺得這個答案沒有說服力,於是問老懷特:“您說呢?”

老懷特笑著說:“我看啦,因為蟲子做的事情就是挖洞和爬行。它們從來沒有任何風險行動,所以它們永遠隻是蟲子。聰明的人總要冒著‘摔倒’的風險去追求更多的利益,他們就會遇到一些阻礙,自然有了摔倒的機會了。”

財商魔法書:隻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險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生於美國,他上大學時,就開始經營父親留給他的藥廠事業,成效顯著,他因之而成為當時美國惟一的大學生百萬富翁。1921年趕赴蘇聯,成為貿易代理人,聚集了巨額財富。1956年58歲的哈默收購即將倒閉的西方石油公司,並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的創業者。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達到60億美元的驚人數字。

經常有人向哈默請教致富的“魔法”。他們堅持認為:哈默發大財靠的不僅是勤奮、精明、機智、謹慎之類應有的才能,一定還有“秘密武器”。

在一次晚會上,有個人湊到哈默跟前請教“發家的秘訣”,哈默皺皺眉說:“實際上,這沒什麼。你隻要等待俄國爆發革命就行了。到時候打點好你的棉衣盡管去,一到了那兒,你就到政府各貿易部門轉一圈,又買又賣,這些部門大概不少於二三百呢!……”聽到這裏,請教者氣憤地嘟噥了幾句,轉身走了。

其實,這正是20世紀哈默20年代時在俄國13次做生意的精辟概括,其中包含著他的生意的興隆與衰落,成功與失敗的種種經曆。

1921年的蘇聯,經曆了內戰與災荒,急需救援物資,特別是糧食。哈默本來可以拿著聽診器,坐在清潔的醫院裏,不愁吃穿地安度一生。

但他厭惡這種生活。在他眼裏,似乎那些未被人們認識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大幹一番事業的戰場。他做出一般人認為是發了瘋的抉擇,踏上了被西方描繪成地獄似的可怕的蘇聯。當時,蘇聯被內戰、外國軍事幹涉和封鎖弄得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和饑荒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采取了重大的決策——新經濟政策,鼓勵吸引外資,重建蘇聯經濟。但很多西方人士對蘇聯充滿偏見和仇視,把蘇維埃政權看做是可怕的怪物。到蘇聯經商、投資辦企業,被稱做是“到月球去探險”。

哈默心裏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但風險大,利潤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險。於是哈默在飽嚐大西洋中航行暈船之苦和秘密警察糾纏的煩惱之後,終於乘火車進入蘇聯。

沿途景象慘不忍睹: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流行,專吃腐屍爛肉的飛禽,在人的頭頂上盤旋。哈默痛苦地閉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頭腦告訴他:被災荒困擾著的蘇聯目前最急需的是糧食。他又想到這時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早巳慘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農民寧肯把糧食燒掉,也不願以低價送到市場出售。而蘇聯有的是美國需要的、可以交換糧食的毛皮、白金、綠寶石。如果讓雙方能夠交換,豈不兩全其美?從一次蘇維埃緊急會議上哈默獲悉蘇聯需要大約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才能使烏拉爾山區的饑民度過災荒。機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蘇聯官員建議,從美國運來糧食換取蘇聯的貨物。雙方很快達成協議,初戰告捷。

沒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此後,哈默相繼成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美國橡膠公司、艾利斯一查爾斯機械設備公司等30幾家公司在蘇聯的總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來越多。

第一次冒險使哈默嚐到了巨大的甜頭。於是,“隻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險”,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過於謹小慎微的投資者是不可能獲得巨額財富的。唯有具備極強創業精神的投資者,才能使世界發生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有人專門問過1000位高收入者一個簡單的問題:“合理的經濟風險對於你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有多大的重要性呢?”淨資產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百萬富翁中有41%人回答:“非常重要”。而淨資產在100萬到200萬美元的高收入者給出同樣回答的,僅有21%。

願意冒具有合理回報的經濟風險與淨資產之間明顯存在著重要的聯係。那些把自己經濟上的成功歸功於冒經濟風險的人,在投資方麵並不是瞎撞。他們大多數人認為,把賭博當作自己的經濟來源是一種愚蠢的選擇,而大多數富翁或那些想成為富翁的人決不會去玩彩票。大多數人決不去賭博——冒風險者根本就不是賭博者。

因為善於經營投資的人往往都熟悉概率論,他們知道可能性和期望值。他們知道,在大多數的賭博中,尤其是玩彩票,玩者根本無法知道總的數目,所以也無法知道中彩的可能性或期望值,期望值肯定要小於總的彩票的價格。玩者除非買更多的彩票,否則就無法增加贏的機會。

但他們隻要認定一個值得去試的目標,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冒險。這種在風險中淘金的做法,也正是很多成功人非常令人折服的一種投資方法。

高風險,同時也意味著高回報。隻有敢於冒險的人,才會贏得人生輝煌;憑著過人的膽識,抱著樂觀從容的風險意識知難而進、逆流而上的人,往往會贏得出人意料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