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不能亂理,資不能亂投,一旦盲目理財投資,不但達不到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而且會遭受到無法預計的損失。所以還要樹立風險意識,做理性投資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一個理財投資人在行動之前都要要先了解自己,了解理財品種,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自己合適的產品,同時要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適當定位。有了這種意識,才能在沉浮的投資市場中波瀾不驚。
轉眼間第六天就到了,前麵的幾天,傑克、馬布裏和麥基學到了一些關於理財的知識。第六天一大早,老懷特就在率周邊等著三個年輕人了。
“今天你們誰要先問問題啊?”看著精神抖擻的年輕人,老懷特問道。
馬布裏馬上開口道:“我先問吧。老懷特,說道理財投資,我想問您,有沒有既有大收益,又不冒風險的項目啊?”
老懷特嗬嗬一笑回答說:“首先你這樣想就錯了。世上沒有隻有收益沒有風險的好事,關鍵是能不能將風險控製在最小的氛圍,然後最大限度的增加收益。”
停頓了一下,老懷特接著說:“那些能夠獲得成功的人,都是能夠把握住關鍵時刻,可以把危機轉化為賺大錢的機會的人。我就給你們講個故事吧。”
財商魔法書:摩根家族的投資理念
摩根家族的祖先是公元1600年前後從英國遷移到美洲來的,傳到約瑟夫•摩根的時候,他賣掉了在馬薩諸塞州的農場,到哈特福定居下來。
摩根最初以經營一家小咖啡店為生,同時還賣些旅行用的籃子。這樣苦心經營了一些時日,逐漸賺了些錢,就蓋了一座很氣派的大旅館,還買了運河的股票,成為汽船業和地方鐵路的股東。
1835年,摩根投資參加了一家叫做“伊特納火災”的小型保險公司。所謂投資,也不要現金,出資者的信用就是一種資本,隻要你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姓名即可。投資者在期票上署名後,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納的手續費。隻要不發生火災,這無本生意就穩賺不賠。
然而不久,紐約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投資者聚集在摩根的旅館裏,一個個麵色蒼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很顯然,不少投資者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件。他們慷惶失措,願意自動放棄自己的股份。
摩根便把他們的股份統統買下,他說:“為了付清保險費用,我願意把這旅館賣了,不過得有個條件,以後必須大幅度提高手續費。”摩根把寶押在了今後。這真是一場賭博,成敗與否,全在此一舉。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摩根一起冒這個險,於是,倆人湊了10萬美元,派代理人去紐約處理賠償事項。結果,從紐約回來的代理人帶回了大筆的現款,這些現款是新投保的客戶出的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續費。與此同時,“信用可靠的伊特納火災保險”已經在紐約名聲大振。這次火災後,摩根淨賺了15萬美元。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收益,收益是通過投資獲得的、超出投資本金的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賺來的錢。在很多情況下,比如投資股票和不動產,收益的獲得具有不確定性,也就是說投資的結果可能是賺錢,也可能不虧不賺,還可能虧本,這種收益獲得的不確定性我們稱之為風險。
投資的風險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方麵的風險是投資產品本身價格的波動,如股票價格的漲跌、房價的漲跌等,如果買的股票價格高,一旦價格下跌,就可能虧錢;另一方麵的風險來自投資產品本身的流動性。流動性風險就是想賣出投資產品的時候可能賣不出去,必須降價出售,有時即便降價出售也可能難以成交,結果無法順利地將投資產品變現。
投資的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它們相伴而生,如影隨形。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產品,要想獲得高收益,就一定要承擔高風險。反過來講,即便承擔了高風險,卻不一定能獲得高收益,有可能虧本。
作為一個高財商的投資人,在投資過程中,一定要評估風險,隻有對風險進行了有效的評估,才能作出正確的策略,這樣才能進行有的放矢的投資,甚至可以把風險轉化為收益。
麥基問道:“老懷特,按您所說的,風險和收益是相伴的,投資的話就麵臨了風險。那我還投資嗎,一不小心賠光了怎麼辦?”
老懷特回答說:“具有高財商的有錢人都知道,盡管有風險但還是要投資,還是要創富,因為隨著通貨膨脹的作用,攥在手裏的錢,每年都在以百分之幾的速度遞減。把錢攥在手裏不肯投資的人,遭遇通貨膨脹所承擔的風險可能比投資還要大。所以啊,那些成功的人都是風險的主人。”
“風險的主人?”麥基有些不解。
“對。我給你講個故事你就明白了。”老懷特微笑道。
財商魔法書:做風險的主人
在一個貧困村,人們世代吃不飽肚子,在改革開放初期,該村的老老少少都外出拾荒,收入雖然不多但是卻能填飽肚子了,有些人就很知足,努力拾荒,每個月除了能吃飽肚子,還能存些錢。
可是,有個人在把拾來的廢品賣給收購站之後就想,“收購站為什麼收廢品呢?這些廢品能幹什麼呢?”
通過觀察,他發現廢品可以回收再利用,可以賺更多的錢。於是,這個人用攢下的錢投資開了一家廢品收購站。當時同村的人非常不解,認為好不容易攢下幾個錢,這麼一花不就沒了嗎?
幾年後這個投資者成了遠近聞名的“廢品大王”。此時的他,不但能吃飽肚子,還在城裏買了房子和汽車,收購站裏光工人就雇了幾十個。可是他同村那些保守的拾荒者,如今仍在拾荒度日。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許多成功的商人投資的時候發現,其實投資風險的確可怕,但卻不是不能避免或減少的。懂得規避風險的投資者才具有成為有錢人的潛質。
在財商課上,哈佛學子對一位商業巨子的風險理念很有興趣,這位商業巨子就是李嘉誠,他是一個對風險有著獨到見解的人,他認為:沒有風險就沒有先機,理性的承擔風險才能占得先機。李嘉誠降低經營風險的秘訣就是把風險分散,也就俗話說的“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
李嘉誠在投資的同時,也善於做風險控製,他一是收購或從事低風險相關業務;二是收購或從事不同回報期業務;三是收購或從事穩定回報業務來平滑盈利。其實現在我們看來,他的這些風險控製措施都很平常,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然而你為什麼做不到呢?這就是問題所在,對於認識不同的人來說,風險看起來也是不同的。
就拿擅長投機的索羅斯來說,1992年,當他用100億美元的杠杆做空英鎊時,是在冒險嗎?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他肯定是在冒險。原因是每個投資者對投資領域的了解和認識不同,容易根據自己的尺度來判斷他的風險水平,或者認為他的風險是絕對的。但索羅斯知道他在做什麼。他相信風險水平是完全可管理的,他已經算出,即便虧損,損失也不會超過4%,“其中的風險真的非常小”。
連成功的企業家尚且厭惡風險並且規避風險,要是想做成功的投資者就更要規避風險了。
麥基有些迫不及待地問老懷特:“那那些成功的投資者具體又是如何來對待風險的呢?”
老懷特說:“我們剛剛說過做風險的主人,其實對於投資者來說,養成承擔適度風險的習慣是做風險的主人的一個方麵。”
財商魔法書:比爾·蓋茨的風險對策
比爾蓋茨這位商業巨匠,在投資中不但非常注意規避風險,還非常敢於承擔風險,他認為:在如今這樣一個風險投資的年代,收益往往和風險緊密相聯。所以懂得承擔風險的蓋茨常常遊走在風險的邊緣。一些別的公司在進行大手筆投資時,經常會犯錯誤。但是微軟則很少。
認真觀察就能發現,微軟規避風險的第一個方法就是不喜歡衝頭陣,他總是悄悄的尾隨在大頭針者的後麵,甘當第二個進入者。一次又一次,當衝頭陣者犯了錯誤被罰下場之後,微軟發展的大門就迅速敞開了。
如果有人認為微軟是懼怕冒險,那就大錯特錯了。微軟從不避諱冒險,但隻冒有價值的風險。例如在需要迅速決策時,微軟近乎瘋狂。事實證明了它在信息技術領域裏無比的創造能力和迅速的反應能力。微軟總是不斷地為用戶考慮:怎樣帶給用戶更多方便?怎樣讓用戶更輕鬆?因此微軟在市場競爭中長盛不衰。這也就是微軟之所以稱得上奇跡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使得它不僅在軟件市場獨占鼇頭,在其他市場也可以迅速跨過起步期而加速發展。
如果有人認為微軟舍不得投資,那就又錯了。為了在風起雲湧的網絡熱潮中分一杯羹,IBM、微軟、英特爾這樣的科技巨頭出於戰略的需要不得不發起了斥資上千萬美元的投資行動,紛紛搶購網絡新興公司和科技公司。他們希望能找到下一個雅虎或者明日的科技領袖。同時從投資的角度出發,希望尋找能夠與自己的產品形成互補或者能提供未來重要技術的公司。
2005年2月9日,微軟宣布將收購Sybari軟件公司;在英國,寬帶運營商Telewest得到微軟投資;在教育和娛樂軟件市場,微軟收購了Fasa Interactive;在商業軟件方麵,微軟收購了Groove網絡公司……這些大手筆的投資都反映了微軟在投資過程中的大膽和謹慎,因為不管其投資額度多大,始終還是圍繞著產品的核心產業鏈來做文章。從不輕易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出手,這是微軟規避風險的第二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