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價格的變化與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息息相關。例如:當“H1N1”襲擊中國的時候,全國食醋、消毒液、藥用口罩、大蒜的價格都上升了;吉林化工廠的油桶泄露導致東北部分地區礦泉水價格猛漲,這些都反映出供給和需求對市場的作用,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通過價格來反映的。
麥基問:“老懷特,經常看到有管理的文章,都說到經濟激勵的作用。我不太明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老懷特笑著告訴他:“那些理論確實聽起來有些晦澀難懂,我給們講個故事,你就會明白經濟激勵了。”
財商魔法書: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與鄭和下西洋
很久以前,哥倫布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水手,出身卑微,隻不過有著當一名航海家的豪情壯誌,還有著一種為世人眼中的“白日夢”——當時葡萄牙正試圖繞過非洲去印度,但哥倫布認為不必繞過非洲,隻要一直向西航行便可到達印度。
然而,哥倫布從未放棄自己的理想。從1484年開始,哥倫布就向西班牙國王提出這個建議,到 1492年,由於西班牙王後的大力支持,西班牙國王才同意這一計劃付諸實施,哥倫布花了8年的時間來做“公關”。1492年8月,已經41歲的哥倫布帶領120人分乘3隻小船離開西班牙,開始向西環球航行。
經過30多天的航行,1492年10月12日,他們終於登上了北美巴哈馬群島中的聖薩爾瓦多島。此後,哥倫布又先後三次航行到美洲沿岸,進行了實地考察,他也成為西方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人。
哥倫布單憑自己的理想就掀開了一個航海的新時代嗎?他不帶任何目的性嗎?那他的動力又從何而來。
其實,哥倫布可不是完全無私地做出這種“壯舉”的,8年的公關努力最後使他贏得了自己的動力支持,他和西班牙國王和王後訂立一個契約:國王與王後對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擁有宗主權;哥倫布被封為貴族暨大西洋海軍元帥,被準許擔任未來所發現的島嶼和陸地的總督,而且這些頭銜都將世襲;新發現土地上產品的 10%歸哥倫布所有;哥倫布能參與新土地上所有的商業活動,投資和利潤占總額的1/8;而倫布對前往新大陸經商的船隻可以征收10%的稅,對自己運往西班牙的貨物實行免稅。
完全可以想象,哥倫布的收獲遠遠超過他此前“浪費”的8年時間成本及其他所有的成本,正是有了這種無限利益的支持,哥倫布才能堅持8年,並最終實現自己的航海夢。
相對的,中國古代有鄭和下西洋。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這段短暫的時間,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周邊海域與印度洋,從台灣到波斯灣,並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估計世界的另一半也可以握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鄭和航海完全是“官方”行為,鄭和及其一切航海船隻均屬於皇帝私人所有,是一次政治性私人出巡。於是他不能發現新大陸,他不能讓中國的勢力範圍遠及非洲。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法國作家聖·愛克蘇貝裏曾經說:“如果想要造船,不應該隻是給他船員造船所用的錘子和釘子,而應該喚起他們對遼闊大海的渴望!”這裏所說的“對遼闊大海的渴望”就是一種“超我動力”。這種動力就是一種激勵,一種來自物質或者精神的激勵。而在市場經濟時代,更多的是一種經濟的激勵。
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是一個人成事的重要條件。但一個人必須牢牢把握的是,經濟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驅動的基礎和先導。隻有巨大的預期收益,才會有驚人的投入,才會創造出驚天的壯舉。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當你的行為具有利益的眼光,意識到你的投入會遠遠大於收益時,你的行為才會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這樣的行為也才是最符合經濟原則的行為。
馬布裏問:“通貨膨脹不就是用一樣的錢買的少了嗎?這對經濟有很大的影響嗎?為什麼電視上的那些財經評論人談到通貨膨脹都有說不完的話?”
老懷特笑著說:“通貨膨脹確實會對經濟社會帶來大大的影響,而且通貨膨脹往往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
看著三人迷茫的眼神,老懷特說:“我就給你們講講‘通貨膨脹’的厲害,你們就明白了。”
財商魔法書:錢不值錢
通貨膨脹”這一詞語據說是起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北戰爭時期,聯邦政府總共發行了4.5億美元“綠背”,占戰爭費用融資的13%,使價格水平上漲到戰前的180%。大量的發行,使得綠背幣值迅速下跌,物價上漲,好像空氣吹入布袋似地膨脹起來,於是被稱為通貨膨脹(Inflation)。
但在同一時期,南方政府製造了更大的通貨膨脹,因為南方擁有的融資手段遠遠少於北方政府,它被迫發行紙幣以支付超過一半的戰爭費用,這使南方的經濟完全失去控製,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南方的通脹率達到戰前的9000%。
然而,這些通貨膨脹和近現代的一些通脹率相比,實在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一戰後,人們用這些故事來描述德國的通貨膨脹情況:
一個小偷去別人家裏偷東西,看見一個筐裏邊裝滿了錢,他把錢倒了出來,隻把筐拿走了;德國街頭的一些兒童在用大捆大捆的紙幣馬克玩堆積木的遊戲;一位婦人用手推車載著滿滿一車的馬克,一個小偷趁她不注意,掀翻那一車紙幣,推著手推車狂奔而逃;一位家庭主婦正在煮飯,她寧願不去買煤,而是燒那些可以用來買煤的紙幣。
這些故事看起來有一些藝術色彩,但是,當你回想到德國在這個時期的貨幣發行量增加了上千億倍的時候,這些故事聽起來其實不誇張了。
中國的情況怎樣呢?
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麵上流通,並強製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餘億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以上,等於抗戰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貨幣增發如此之快,那它的購買力變化如何呢?這些是在民間流傳多年的案例:
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1937年100元可買到兩頭牛,1938年變為一頭牛,1939年可買一頭豬,1941年能買到一袋麵粉,1943年能買一隻雞,1945年能買一個煤球,到了1948年,隻能買到幾粒大米。
而現在,我們常常聽到別人抱怨掙的錢越來越不夠花,房子開始漲價,豬肉開始漲價,雞蛋也開始漲價,吃菜吃不起,住房住不起,於是人們慨歎:錢越來越不值錢了。這些就是經濟學上的通貨膨脹現象。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通貨膨脹,就是貨幣相對貶值的意思。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指在短期內錢不值錢了,一定數額的錢不能再買那麼多東西了。
通貨膨脹是由於流動性過剩造成的,一般在經濟繁榮時期,大量的錢在市場上流動,不管是數量還是流通速度都比平時要快,貨幣的流動性大大加快。按照通行的經濟學規則市場上所需要的貨幣總額等於市場上所有物品的價格總和除以貨幣流動速度,當貨幣總額增多的時候,貨幣流通速度加快,那麼商品的價格就會高漲。這是因為繁榮的經濟刺激了居民信心,吸引了資本的介入,使貨幣增加。
通貨膨脹發生的時候,都是不知不覺的,但人們明顯感覺到物價上升了,這就是通貨膨脹了。通貨膨脹是有周期性的,一般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出現,然後伴隨經濟的衰退,出現通貨緊縮現象,當需求擴張的時候,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價格上漲之後就又會供應過度、價格降低、需求下降,貨幣需求也隨之減少,物價低迷、通貨緊縮到來。與通貨膨脹相反,原來一個產品需要一元錢,現在貨幣量減少了,也可能是貨幣流通速度變慢了,因為商品價格總額等於貨幣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這時候可能一個產品隻需要8角了,物價低迷。
作為一個擁有財商的人,要謹慎對待市場上出現的情況,準確判斷,相應改變自己的投資理財策略,從而使自己的資產處在穩定增長的趨勢中。
麥基想起來一個問題,於是問道:“曾經有人問愛因斯坦‘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什麼’的時候,他的回答不是原子彈爆炸的威力,而是‘複利’。複利真的有那麼大的賺錢效果嗎?”
老懷特神秘的笑了笑,說:“‘複利’簡單地說就是‘利上加利’。即使你的錢很少,起點很低,甚至微不足道,但通過複利則可達到難以想象的程度。複利說的是有關投資和收益的哲理。
其實,在人生中,追求財富的過程,就是在很多年的時間跨度上所進行的耐力比賽。隻要堅持追求複利的原則,即使起步的資金不太大,也能因為足夠的耐心加上穩定的“小利”而很漂亮地贏得這場比賽。”
財商魔法書:每月投資700元,退休變成400萬
肖璐現在30歲,他預計自己30年後,也就是60歲的時候退休,並準備了400萬的退休金。經過思考,肖璐決定從現在開始每月用700元來投資,並選擇了年投資回報率在15%以上的投資工具。按照肖璐的計劃,60歲退休的時候就能獲得4199638元人民幣的退休金了。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複利最大的魅力有兩個,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收益率。相同的時間下,收益率越高,整體收益也越高,並且差異會非常大。
其計算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n(n:期數)。
舉個例子來看:1萬元的本金,按年收益率10%計算,第一年年末你將得到1.1萬元,把這1.1萬元繼續按10%的收益投放,第二年年末是1.1×1.1=1.21萬元,如此第三年年末是1.21×1.1=1.331萬元,到第八年就是2.14萬元。
同理,如果你的年收益率為20%,那麼三年半後,你的錢就翻了翻,一萬元變成兩萬元。如果是20萬元,三年半後就是40萬元!這也是故事中的肖璐能把每月700元變成30年後的400萬的道理。
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告訴投資人致富的方法裏,曾經提到成功與儲蓄息息相關,要利用複利效應的神奇魔力,就必須先懂得儉樸,所以必須挪出一半的薪水,作為個人在投資理財時候的第一桶金。
存下一半的錢是一個不容易執行的重大決定,它考驗著你的決心、毅力與生活方式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