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教授的故事,全場鴉雀無聲,我們似乎一下子長大了許多。
8、打開心窗
打開心靈的窗戶,心才能夠通達,心靈的視覺才會清晰。
一棟房子如果沒有窗戶,溫暖的陽光就無法照進來,新群的空氣也不能飄進來。
人也如此。“心窗”沒有打開的時候,就會感到氣悶;“心窗”打開了,心才能夠通達,心靈的視覺才更清晰。一旦心窗打開了,心靈的空間也就豁然開朗,對於一些事情也能看得更透徹了,如此再來了解“空”的道理,就能消化“有”的煩惱。
有位太太的先生是知名的企業家,對她百依百順,以外人看起來,她是很幸福的,因為她有享用不完的金錢和物質,可以說是幸福中的幸福人。但她仍覺得很苦,看到一個朋友時,她哭得很傷心,朋友問她:“你有什麼不滿意呢?”
她說:“你不知道啊!他對我感情不專,使我很痛苦”。
朋友勸她說:“到底你要追求多少感情才滿意呢?不要太強求,感情如同一個球,愈硬碰,它跳得愈高愈遠。”
她問:“那要如何解決呢?”
朋友回答道:“放寬尺度,你愛的範圍太狹窄了,猶如把感情當成一條繩子,縛(管)得他對你產生敬而遠之的心理,才使你那麼痛苦。你應該以柔和的感情來寬容他的一切,不要以占有欲、威力來加在感情上麵,否則先生表麵又順又愛,但內心卻又煩又畏,也就難怪他會對你有欺騙的行為。你若能把愛擴大到去愛他所愛的人,他一定會感謝你,同時也更珍惜這份感情中的恩情,因為你所給予他的愛是那麼的自在。人的感情就像是烘爐,隻要你多給他寬大的愛,滿足他的感情,再冷再硬的心也會被它融化……”
這位為情所苦的太太,後來果真做到去愛她丈夫所愛的那些人。夫妻的感情如此,父母子女的感情也是如此。
9、樂觀:治療心靈的良藥
假如你生活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常常有活得累,活得艱難的感覺,就要明白這其中雖有客觀因素,但主要的因素還在自己。我們的命運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態。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事情,那麼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那麼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的全是絕望,那麼我們就會絕望;如果我們想的全是失敗,那麼我們就會失敗。正如富蘭克林·羅斯福所說的:“一個人心靈的平靜和生活的樂趣,並非取決於他擁有何物、有何地位或置身於何種情境——總之,與個人的外在條件並無多大關係,而是取決於個人的心理態度、精神追求。”
一次,一位犯人被告知明天將被處極刑,行刑的方式是在他手臂上割一個口子,讓他流盡鮮血而亡。犯人驚恐之至,百般哀求,但終無用處。
次日一早,犯人就被帶到一個房間中,鎖在一麵牆上,牆上有個小孔,剛好可以把一條胳膊穿過去。劊子手把他一隻手從孔中穿過,在牆的另一邊,用刀子在他的手上割開一個口子,在手下邊還放著一個瓦罐來盛血。
“滴答,滴答……”血一滴滴地滴在瓦罐中,四周靜極了。牆這邊的犯人就這樣靜靜地聽著自己的血滴在瓦罐中的聲音,他覺著渾身的血液都在向那條胳膊湧去,越來越快地流向那個瓦罐。不—會兒,他的意誌也隨著血流走了,最後倒地而死。
在牆的另一邊,他手上的那個小口子早就不流血了,劊子手身邊的桌子上放著一個大水瓶,水瓶中的水正通過一個特製的漏鬥軟管往下邊的瓦罐中滴答。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讓犯人自己殺死了自己。
因此,千萬不要小覷了憂鬱、悲觀的心境,它就像那不停滴下的水滴。這種不停往下滴的憂鬱不僅能摧毀一個女人的美麗容貌,使人們臉上布滿皺紋,愁眉苦臉,使人頭發變白或脫落,使人的皮膚生出斑點、潰爛和粉刺,它還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還是人生一種嚴重的癌症。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體檢時,張三、李四兩人中的一人得了癌症,而體檢報告上卻寫錯了,張冠李戴了。本來未得病的李四,誤以為自己得了癌症,結果終日心神恍惚,精神萎靡不振;而真得病的張三卻渾然不覺,整天歡聲笑語。再次體檢時,李四果真得了癌症,而原來得癌症的張三,一檢查卻發現癌症消失了。
心情有時如一棵樹,快樂是筆直的樹幹,秋天來時,抖抖快樂的枝幹,那些枯黃的樹葉和愁雲便會紛紛揚揚地失落。春天來時,抖抖快樂的枝幹,生活便會展開美麗的笑顏。
一份好的心情,不僅僅可以改變自己,同時,更會感染他人,如果你想做一個快樂的人,那麼,你一定要首先保持一種好的心情。如果一個人的心情是藍色的、憂鬱的,再昂貴的化妝品,也掩飾不住她滿臉的愁雲,再高超的美容師也無法撫平她緊揪的眉頭,反之,心情是快樂的、流暢的,即使素麵朝天,也會顯示出女性的柔美。
恐懼、憂慮、憎恨、極端自私會使人的內心無法平靜。快樂最不喜歡這樣的環境,隻要逐步趕走快樂不喜歡的這些因素,創造出快樂喜歡的內心安寧的軟環境,快樂就會不請自到。為此,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恐懼什麼、憂慮什麼、憎恨什麼、自私什麼,有沒有必要,何苦如此,如何解決。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後,才能找到快樂。
快樂之道無它,對那些自己無法改變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要抱著拿得起,放得下的態度,不去憂慮,或者創造出另一種情境,或者采取迂回的辦法自我轉化,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其他活動中去,使自己沒有時間和可能沉浸在這種煩惱之中。
昆明西山華亭寺內,存有唐代一副秘方,是治療心病的靈丹妙藥。此藥方相傳是唐代法號為天際大師的和尚為普渡眾生而開的。據說凡誠心求治者,無不靈驗。藥方如下:
藥有十味:好肚腸一根,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用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陽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用藥的方法是: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躁。
用藥的忌諱是: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箭中傷,腸中毒,笑裏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
這可以說是一副治療消極心態,保持樂觀積極心態的十分有效的“中藥”。
有一位大學生對此深有體會。經曆了黑色七月,他沒有取得自己夢想中的好成績,盡管分數上還說得過去,但隻能進一所不起眼的大學。
因此,他的大學第一學期過得很不愉快,幾乎是在怨氣和悔恨中度過的,終於熬到放了寒假。回到家裏,父親向他問起了大學生活,他說:“大學生活真的很沒勁。”
他的父親是個鐵匠,聽了他的話後,臉上一直很驚愕。沉默了半晌之後,轉過身用他那粗壯的手操起了一把大鐵鉗,從火爐中夾起一塊被燒得通紅通紅的鐵塊,放在鐵墊上狠狠地錘了幾下,隨之丟人了身邊的冷水中。“滋”的一聲響。水沸騰了,一縷縷白氣向空中飄散。
父親說:“你看,水是冷的,然而鐵卻是熱的。當把火熱的鐵塊丟進水中之後,水和鐵就開始了較量——它們都有自己的目的,水想使鐵冷卻,同時鐵也想使水沸騰。現實中,又何嚐不是如此呢?生活好比是冷水,你就是熱鐵,如果你不想自己被水冷卻,就得讓水沸騰。”聽後,這位大學生感動不已,樸實的父親竟說出了這麼飽含哲理的話。
第二學期開始後,他開始反省自己,並且不停地努力,學習終於有了一點起色,內心也開始一天天地豐富充實起來。
這個故事告訴了人們:如果你不想被平庸無聊的生活“冷卻”了你的鬥誌,你就得用生命的激情與辛勤的汗水把這盆冷水煮沸。不是嗎?心由境造,境由心生。心冷了,太陽都不再溫暖;心熱了,堅冰也會融化。我們希望什麼,就能在生活中看到什麼。如果你想搜尋假惡醜,你將找到足夠的目標;如果你想抓住他人的缺點,或者對自己的工作吹毛求疵,或者聲討這個世界的不公,同樣你也能做到。但是,如果你想從生活中尋找真善美,或者願意從平凡中見出偉大,於平實中見出魅力,同樣你也可以做到。
因此,不要抱怨社會對你不公,不要抱怨命運女神不對你垂青,改變你自己命運的鑰匙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在生活受到挫折時,便應該暫時將煩心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睡眠和看電影等。等到心情平靜時,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
10、失敗乃成功之母
做一個成功的人,我們必須訓練自己解決問題,並且要懂得如何身處於失敗之中。在前在的章節中,我曾討論過失敗,現在你要明白:失敗是位老師。
在每一次不成功的努力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對自己及自己行為有價值的事情。
得到“和失敗搏鬥的能力”,是長大成熟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的父母希望撫養有才幹的子女,但是他們不知道要及早讓子女認識失敗,並從小挫折訓練起。當這些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年輕人就能發展他們的能力。如果我們越早給他們這個機會,他們就越早能夠成熟發去追求成功。
鍛煉身體、訓練學舉重要由輕的開始,慢慢增加重量,直到後來才能不費力地舉起很重的啞鈴。訓練孩子接受壓力和失望也是一樣,父母要給予他們支持和關愛,鍛煉他們對抗挫敗。等到他們長大成人時,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極大的憂慮和困難的問題。
以“每天一些失敗”撫養長大的人,會有絕處逢生和成熟穩健的人生觀。在遭受挫折時,他們不會像風雨中的稻草人般搖擺,他們堅強而又肯定。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失敗可以使你少冒更多的險,一旦你發現你從危難中存活了過來,那麼你此後的損失也就相對地減少了。
小孩子犯錯時,如果可以不受到責備,他們將樂於嚐試錯誤,並爭取更多成功的機會。無論成功與否,他們下一次麵對問題時,會覺得輕鬆自在多了。
你會將失敗或犯錯的訊息當成有價值或幫助你的工具嗎?抑或你隻是針對錯誤不斷地浪費時間痛自譴責呢?達不到目標的確令人失望,大部分的人也都受過這種傷害,但這是提供我們步向成功的一個資料,它提供了一次不成功的經驗,所以,不要拒絕它。
失敗是可以標示的,下一次你可以按標示避免犯相同的錯誤。一位心理醫師曾說:“每一個人都有失敗的權利。”你現在知道那是你的權利了,所以把害怕失敗的恐懼拋開吧!這樣,你那“對成功的恐懼”也不再張狂了。
11、生活很簡單
我們生活在一個一切(甚至生命)都可以被複製的年代,所有的都相似,錄製的笑的痕跡聽起來都相似。沒有真正的生活,我們被單調的相似所包圍,所有的生命和生命力都流失在我們的經曆中。自從我們被乏味的標準包圍以來,我們還害怕真實嗎?如果我們被人為的一切所包圍,我們又怎樣做自己愛做的事?
做真實的自己本來應當是一件非常簡單、理所當然的事,卻被我們搞得如此複雜。為什麼真實這麼難?為什麼我們總是企圖把自己變成不是自己的模樣?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成功的文化排斥真實——而且還有更多的東西。我們被人為的、虛擬的環境所包圍著,喪失了真實的世界。
“總的說來,郊區工業化的總的力量給我們的味覺帶來的衝擊是讓我們確信,人為製造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較好的——也許最後把真正的和原始的完全從人們的意識中趕走。”西奧多羅薩克伏爾泰說:“沒有上帝,造一個出來。”好萊塢說:“沒有英雄,造一個出來。”比爾·蓋茨則可以說:“沒有生活,造一種出來。”
我不是一個當官的料,可是卻被任命在學校教務處從事行政工作,多年來,我一直覺得這種工作是一個負擔,常常違心做事。現在辭去行政職務對於我來說真是太好了,沒有什麼比得上我讀書、寫作和教書的日子。甚至幾年以後,每當早上醒來時我還慶幸,不用再去辦公室處理那些令人厭煩的政治事務了,它讓我精神上不舒服,因此對日常生活也構成了一種傷害。
按照自己的願望生活,需要有一定的勇氣,不怕世俗的觀念嘲笑,不怕社會生活對你的打擊,隻要你堅持,就會得到最後的成功。
在美國曆屆總統之中,亞伯拉罕·林肯是出身比較卑微的一位。他出生於一個鞋匠家庭,經過一番奮鬥,終於有了競選總統的資格和能力。但是,眾所周知,19世紀的美國社會非常看重門第。可以想像,在骨子裏貧富觀念很濃的美國人是不希望窮人的兒子做他們的總統的。林肯競選總統前夕,在參議院演說時,一個參議員就曾經羞辱了他,那位參議員說:“林肯先生,在你的演講開始之前,我希望你不要忘記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我非常感謝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總統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那麼好。”林肯不卑不亢地說道。這時候,參議院變得格外安靜,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就我所知,我的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修理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技術。”接著,他麵向所有的參議員,大聲說:“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我可以保證,我無法像我父親那麼偉大,他是最優秀的。”林肯動了感情,流下了熱淚。說到這裏。參議院爆發出真誠的掌聲。大家都被林肯的精神所打動。後來,林肯如願地當上了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
盡管林肯自己出身很低微,但是,林肯沒有掩飾自己的出身,而是真誠地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豪,他不願意向任何人屈服,他懂得隻有捍衛自己的尊嚴,才不至於迷失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本性,才能按照自己的願望生活。這就是一個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應該具有的品格。
12、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刻在一個圖章上的四個篆字。
正如魯迅先生一針見血的揭示,魯迅先生曾專門著文批評:“那四個篆字刻得叉手叉腳的,頗能表明一點名士的牢騷氣。”又說:“糊塗主義,唯無是非觀等等——本來是中國的高尚道德。你說他是解脫、達觀罷,也未必。他其實在固執著什麼,堅持著什麼……”。所謂“難得糊塗”實際上是最清醒不過了。正因為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出於某種原因,不得不裝起糊塗來。祭起這四個字,也學那懈怠樣子,索性輕鬆一下,瀟灑一把。自這四個字問世以後,有多少人已經糊塗過多少回合了,可達到境界的卻為數不多。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人生中,的確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尤其是個人的名利,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時太認真,反而害了自己,傷了別人。順其自然糊塗點,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大眾事業的長遠利益,受點委屈,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有句俗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不要小聰明,而且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
當你直麵現實,要學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會進人一種超然的境界。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惹愚者是很多的。晉代人裴遐在東平將軍周馥的家裏作客。周馥作東,裴遐和人下圍棋。周馥的司馬勸酒,裴遐正玩在興頭上,所以遞過來的酒沒有及時喝。司馬很生氣,以為輕慢了他,就順手拖了裴遐一下,結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其他的人都嚇了一跳,以為這種難堪是難以忍受的。誰知裴遐慢慢爬起來,仍然坐到座位上,舉止不變,表情安詳,若無其事地繼續下棋。王衍後來問裴遐,當時為什麼表情沒有什麼改變,裴遐回答說:“僅僅是因為我當時很糊塗。
我們現在很多人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要劍拔弩張,不給一種說法就不罷休。結果是大家都不好收場,彼此成為仇人。
在我們樓下,有一個象棋攤,大家常常圍在一起,觀棋娛樂。一次兩個年輕人為一步棋發生爭執,雙方互不相讓,你說他是臭棋簍子,他說你是臭參謀,說著說著就打了起來。結果,一個頭上開了一個洞,一個胳膊脫了臼。從此以後,成為仇人,見麵彼此翻白眼。這就是不懂得糊塗的緣故,人際交往需要在小事情上糊塗一些,不要太在意,不要太計較,這樣,就能夠彼此信任,互相包含,相互往來。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並非自我欺騙,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13、找準生活中的位置
有一位女同事美麗而又文靜,說話語速總是慢慢的,音量總是小小的,但很能說到人的心底裏去。
她的業績說不上驕人,但也無可挑剔;她嫁了一個相愛但普通的人,日子過得波瀾不驚;她不要求孩子學這學那,雙休日一家三口就出去遊玩;她每天都要午睡,每天都做健美操,生活很有規律;她從不嫉妒榮譽加身的同事,也從不鄙薄偶爾犯錯誤的同事,隻對勢利小人冷眼旁觀,卻也不惱,因為她覺得他們不會有好的心態與好的結局。她心明如鏡,絕頂聰明,與周圍一些拚盡全力卻活得七上八下不盡人意的人相比,我總覺得她的人生本來還可以更為出彩,而她沒有去做。
有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我們兩兩相對,她說起她父親的一句話奠定了她的人生。讀初中的她體質非常差,任何體育活動都沒法參加,學習又非常爭強好勝,偶爾有一門功課得不到第一就會難過,就會自責。父親說:以你的條件,你不必追求優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她很聽父親的話,比較輕鬆地將每門功課都保持了良好,同時她的體質也恢複到了良好的狀態。高中畢業她給自己的定位是考上一所普通大學,壓力不大反而發揮良好,她輕鬆地考上重點大學。畢業時她所學專業人才極緊俏,重點大學又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選擇工作,她卻選擇了中等城市的專業對口單位,她隻求離父母近些,可以互相照料。她娓娓講述著這些,就如她不急不躁地構築她良好的人生。
良好人生肯定不會被小說家與劇作家看好,因為良好人生不能構成他們的創作素材,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事業有成而家庭破裂,輝煌的陰影藏匿著墮落;幸福來臨卻緊隨著死神——有一項優秀就難免有一項不及格。
一個國王為躲避追兵而與人走散,在山溝裏藏了兩天兩夜,沒吃到一點東西。後來遇到一個砍柴的老頭,送給他一個用玉米麵和幹白菜做的菜團子。國王三口兩口就吃了,覺得這是天下最好的食物。他問老頭這叫什麼,老頭說叫“饑餓”。
幸福是什麼?是一種感覺,但感覺又是靈活多變的,同一個人對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昨天是一種感受,今天是一種感受;開始是一種感受,以後又是一種感受。
走在沙漠裏的人,如能得到一杯水,會無比快樂和驚喜。而當他千裏迢迢走出沙漠,來到泉邊,喝第一杯水很甜,喝第二杯水很涼,等到喝第五杯水很飽。如果連續不停地喝,最終會成為一種負擔。
這叫“幸福遞減率”,或者叫“邊際效益遞減”。幸福隨著追求而來,隨著創造而來,隨著希望而來,隨著需要而來。但幸福又像一個匆匆的過客,在哪裏也不會久留。有奮鬥,才會有成功;有付出,才會有滿足。
19世紀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有一句名言:“每一種事情都變得非常容易之際,人類就隻有一種需要了——需要困難。”困難是一塊試金石,困難是一本教科書,平靜的海麵永遠不可能造就一個有經驗的水手。過去的幸福,是因為戰勝了過去的困難;今後的幸福,也都在今後困難的身後。
為了幸福,我們隻能去“尋找困難”。某電視台組織了一個叫“家庭生存體驗”的節目,每次派出兩個家庭的全體成員,不帶分文,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去尋找生存之路。結果,幾乎個個曆盡艱辛,但又個個感觸很深。有了困難,才知道每一分錢來之不易;有了困難,才知人間真情是多麼的溫暖。
尋找困難,就是尋找新的奮鬥目標,做過去所未做過的事,這樣,我們才能從不停地奮鬥中,找到幸福之源。
生活何嚐不是這樣,倘若某個人的某個單項特別優秀,他人生的另一重要項目的缺憾往往就大。或者是,正因為無可彌補的缺憾,才發奮地追求優秀。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認定自己表現非常出色的時候,如果有人在這時候肯定你的行為,你會相當滿足;但是如果這時候所有的人都說你做得並不好,你在沮喪的同時是不是也會隨之否定自己呢?人類具有一種先天性的趨同心理,即使是無聊的事,如果是大家一起去做,也會讓人們忘了事情本身的無聊,會覺得有意思了許多。因此,我們往往不是害怕自己錯了,而是深深地害怕隻有自己一個人錯了,也就是孤獨地錯。成千上萬的人一起走向毀滅的時候,每個人並不需要多大的勇氣就可以走下去。當初希特勒站在他的士兵們麵前說“為我們的民族而戰”的時候,那些摩拳擦掌的人其實並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是那個敢大聲說“我不想去”的那個人,因為這需要的是不可估量的勇氣。
《皇帝的新裝》裏的故事如果現在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假如至高無上的皇帝現在身上真的就是一絲不掛,而在場的所有的人都在嘖嘖地稱讚皇帝的新裝是如何的美麗,那麼這時候,你敢對所有在場的人大聲地說出真相:“皇帝其實並沒有穿衣服,皇帝是光著身子的!”你敢嗎?你有那麼大的勇氣嗎?一個小孩子這樣做了,他大聲地說出了真相:因為小孩子是純真的,他受所謂的“文明”的浸染還不那麼深,在觀看外界的時候,他能夠睜開自己的眼睛,因為純真而無所畏懼。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有一些錯誤的心理定勢,比如平時的為人處事,我們經常會按照別人的反映來做決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類美麗的字眼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都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標準。弗洛伊德說:“簡直不可能不得出這樣的印象:人們常常運用錯誤的判斷標準為自己追求權力、成功和財富,並羨慕別人擁有這些東西。他們低估了生活的真正價值。”我們每個人都在感受自我的價值,因為這是生命的重心,但是我們卻一直朝著一個錯誤的方向努力:以為自我的價值必須得到別人的認可才能成其為價值,所以我們不時地對自己的人格修修補補;我們時刻在觀察別人的臉色,時刻在留心觀察別人會怎麼做,生怕自己因為與眾不同而顯得奇怪或幼稚可笑,然後,我們就以此標準來更正自己。這種錯誤的心理定勢和判斷標準使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那個童話裏被老巫婆套上了紅舞鞋的姑娘,完全不能停留了,隻能一刻不停地跳下去,一直到生命的盡頭。
做自己想做和愛做的事,為自己確立一個新的標準,從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中掙脫出來,你的精神將會變得簡潔而非比尋常。
14、挑戰無極限
有句格言說得好:“失敗者任其失敗,成功者創造成功。”
格言強調,勝利者天生是傾向行動的人。他們將自己視為世界舞台的演員,而非被動地被他人行動牽製的受害者。
即使失敗了,勝利者也寧願選擇一種有聲有色的方式失敗。如果無法避免失敗,就轟轟烈烈的大幹一場。那是成功者的處事魅力。
拳王阿裏曾用過這種方法,向自己挑戰,以激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