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做生活中的編導(1 / 3)

《變形記》reference_book_ids\":[6889012075222273031,6988533058454457352,70518832465644124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7,\"start_container_index\":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3},\"quote_content\":\"《城堡》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1360192551,7127581575167872031,69872924108542474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追憶逝水年華》reference_book_ids\":[7198094472012368896,7025502900088523790]}],\"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10029202446,7152079239892700197,7071200634816449549,6874386810978438151,707043869853329307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主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配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觀眾,而不屈服命運的強者,卻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編導。

智者的智慧往往在於,他最善於通過生活中的很多能照自己的,真實的,一切表象的鏡子來剖析自己,調整自己,完美自己。

1、思路決定出路

社會發展變化了,很多人抱怨自己沒有機會,自己工作的環境不好,沒有好領導,自己的才能發揮不出來等等,其實這一切都在於自己,在於如何調節自己的思想。

麥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歡跟隨工作而來的豐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隻增不減。但是,另一方麵,他非常討厭他的老板,經過多年的忍受,他發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他,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

回到家中,麥克把這一切告訴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個教師,那天剛剛教學生如何重新界定問題,也就是把你正在麵對的問題換一個角度考慮,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不僅要跟你以往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課的內容講給了麥克聽,麥克也是高智商的人,他聽了妻子的話後,一個大膽的創意在他腦中浮現了。

第二天,他又來到獵頭公司,這次他是請公司替他的老板找工作。不久,他的老板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他去別的公司高就,盡管他完全不知道這是他的下屬和獵頭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正好這位老板對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也厭倦了,所以沒有考慮多久,他就接受了這份新工作。

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老板接受了新的工作,結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來了。麥克申請了這個位置,於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老板的位置。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麥克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份新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老板。但他的妻子讓他懂得了如何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結果,他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惱的老板,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

所以說在麵對問題時,不能隻從問題的直觀角度去思考,要不斷發揮自己智慧的潛力,從相反的方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使問題出現新的轉折。

調節自己的思想,實際上就是換一種思路。生活中的許多事情,當我們用舊的方法、舊的習慣行不通時,就要考慮換一種方法,換一種思路,說不定這一換,就換出了一條全新的陽光大道。女作家劉燕敏有一篇饒有情趣的題為《換票》的短文,其主要內容:

兩個鄉下人外出打工。一個去上海,一個去北京。可在等車時,各自都改變了主意,因為鄰座的人議論說,上海人精明,連問路都要收費;北京人質樸,見到吃不上飯的人,不但給饅頭,而且還給衣服。原打算去上海的人想,還是去北京好,掙不到錢,也不會餓著,幸虧還沒有上車;原打算去北京的人則想,還是去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還有什麼不掙錢的?幸虧還在車站。於是他們在退票處相遇了,互相換了車票,原準備去上海的去了北京,原準備去北京的去了上海。

去北京的發現,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個月,什麼事也沒幹,竟沒餓著,不僅銀行大廳裏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場裏歡迎品嚐的點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發現,上海果然是可以發財的地方,幹什麼都可以賺錢,開廁所可以賺錢,弄盆涼水讓人洗臉也可以賺錢。憑著鄉下人對泥土的深厚感情和獨特認識,他在建築工地上弄了10包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土,以“花盆土”的名義,向不見泥土卻愛養花的上海人兜售,當天就賺了五六十元。二年後,他憑出售“花盆土”竟在上海有了一間小小的門麵。後來,他又發現,一些商店樓麵亮麗而招牌發黑,一打聽才發現,清洗公司原來隻負責清洗樓麵而不負責清洗招牌。他立即抓住這一空檔,買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辦起了小型清洗公司,專門負責清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名員工,業務也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等地。前不久,他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場,在火車站,他發現一個撿垃圾的向他要空啤酒瓶,就在遞瓶子時,他倆都愣住了,因為五年前他們換過一次車票。

同樣是聽別人關於上海人精明的議論,一個從平常人的眼光去看問題,覺得不能去;一個卻能從另一角度來看,他並沒有因精明而害怕,反而認為這正是個賺錢的好地方。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思路,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結果:一個仍然在北京撿垃圾,一個卻成了清洗公司的小老板。

一個人的思想認識要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不斷地調節認識,轉變思想,從錯誤中找正確,就能使人遇事時扭轉局麵。

調節思想認識就是轉變思路,改變習慣,換一種思路海闊天空。看來做任何事,當我們感到困惑或尷尬時,當我們無能為力時,不能總是按規矩、老習慣、老腦筋去辦。社會發展變化了,你就要多考慮考慮,能不能從另一個方麵人手,能不能換一種思路,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思維,能不能改變一下固有的做法。隻要你這樣去思考,不斷調節自己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固定在一種模式裏,你就可能找到出路,就可能取得成功。

2、給生活加點旋律

學習是終身的伴侶,音樂是大眾的情人。美妙的音樂,帶給人們的是美的享受,情的陶冶,心的傳遞。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屬於大眾的。好的音樂往往會形成一股社會衝擊波,產生轟動效應。

工作之餘,同喜愛音樂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呼吸中國古典名曲那飄逸而來的“仙氣”,聆聽進行曲、輕音樂、交響樂等,品味著充實的人生,品味著音樂中美麗的生活,這何嚐不是一種成功的享受呢?音樂很美,聽音樂的感覺更美。

聽音樂的時候,可以讓人忘記一切。忘記痛苦,忘記挫折,忘記寂寞,忘記悲傷。憂鬱的時候,不妨在音樂中尋找樂趣;失意的時候,不妨在音樂中尋找自強;徨彷的時候,不妨在音樂中尋找真誠;迷惘的時候,不妨在音樂中尋找友愛。音樂,可以打開我們閉塞的心靈,也可以為我們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音樂把人類靈魂深處的本質力量完整地表現了出來,給人的精神世界以巨大深遠的影響,是啟發人的智慧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著名文學家雨果曾指出:“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一把是數學。”是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人的成長更不能失去歌聲的伴隨。在現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裏,我們應用那獨特的音符,為自己唱首歌,同時與他人共享。

古往今來,不管是哪一個朝代都與音樂結下了深深的緣分,我國古代人民在艱苦的勞作中創作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再加上其音樂的輔助作用,使它成為了我國文學創作的最初樣式;當奧運的聖火在雄偉的聖歌聲中一次次被點燃時,人們的希望又一次次地在心中萌發……翻開世界名人錄,我們也可以發現曆史上許多偉大的人物他們都曾是音樂的知音。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優美的音樂撥動了人們的心弦,音樂中所蘊含著的智慧和靈感總能激活人的思維細胞,給一個人的想像力賦予新的內涵和重要的影響。

其實,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應有歌聲,沒有歌聲的世界,就是沒有綠洲的沙漠,沒有鮮花的春天,沒有星光的長夜,沒有盡頭的噩夢。

歌與樂相互結合在一起,清新明快猶如高山流水,但不管是何種音韻,都會使欣賞者對它產生共鳴。當我們愉悅振奮時,歌聲會給我們以自信和力量;當我們困頓低徊時,歌聲又總能給我們以鼓舞和慰藉。音樂是偉大的,音樂是神奇的,當歌、情、景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又是一種何等美妙的享受!

閑暇時,獨坐一隅或靜靜地徉徜在綠油油的草地上,遙望星空,讓那如水一般淨澈的月光輕輕地洗滌心靈上的塵垢,這時偶爾飄來一串熟悉的音符,也許會觸及到我們心靈中的某根琴弦,隨即使我們思潮翻滾浮想聯翩。

音樂是寂寞的調料,是抒情的法寶,是情感的流露,是個性的體現。浮躁的世界需要有冷靜的分析,不斷追逐的心更應有心靈的慰藉。生活需要音樂,這樣我們方可在喧嘩的社會中找到和諧與共鳴!

傾聽音樂,我們的目光可以在瞬間穿透整個世界,看到音樂之中最遙遠的美麗風景……

傾聽音樂,體味生活。對於熱愛音樂的人來說,音樂仿佛是命中注定要來臨的,因為我們的生命裏需要它。

傾聽音樂,感悟人生。音樂為人生打開了一道門,從此便走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個世界再不是狹窄得隻容得下一個人,而是與多個卓越的先知式的靈魂融為一體。在對一部作品的理解逐漸深入時,你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升華。人生的時空從有限到達無限,音樂與人生的深刻聯係也許就在於此。

傾聽音樂,感謝音樂,旋律猶如號角,撩開一個新的起點,真正的音樂來源於我們心中聖潔的愛。

人生不能沒有音樂,有音樂相隨的人生才精彩。當你失意的時候,聽聽音樂吧!它會引導你走出失意,投入新生活。當你獲得小小成功時,聽聽音樂吧!它會告訴你,別被成功衝昏了頭腦,它隻是你人生的一個階梯,能上也能下。音樂可以感化人,淨化人的心靈,讓一顆疲倦的心得以滋潤。

請聆聽音樂吧,它能讓你感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讓你更深切地認識你的人生和你的成功。

3、塑造完美的自己

倘若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漸致完美的時候,那他已走完了完美道路的一半。

人,什麼時候才能變得完美?

一個人漸致完美的時候,會感到自己是廣袤無垠的宇宙,是浩渺無邊的大海,是始終在燃燒的烈火,是永遠璀璨奪目的光焰,是時而呼嘯的大風,是裹挾著電閃、雷鳴、滂沱大雨的雲彩,是淺吟悄唱或如泣如訴的溪流,是春天繁花滿枝、秋天卸下盛妝的樹木,是高聳的峰巒,是深沉的山穀,是有時豐饒富庶、有時荒寂蕭索的田園。

倘若這個人感覺到了這一切,那他已走完了完美道路的一半。如果他要到達完美道路的盡頭,他還應當在內省的時候感到自己是依戀慈母的兒童,是對子嗣負有責任的長者,是正在希望和愛情中彷徨的青年,是正在同過去和未來進行搏鬥的中年人,是幽居茅舍的隱士,是身陷囹圄的罪人,是埋頭於書稿的學者,是黑夜白晝均無所見的愚人,是置身在信念的鮮花和寂寞的蒺藜之間的修女,是滿懷痛苦、逆來順受的窮漢,是貪得無厭卻又謙恭備至的富翁,是好在暮靄和朝霞之中徘徊的詩人。

倘若這個人有了上述的體驗,明白了這全部的事理,那他就達到了完美,會成為上帝的一個影子。

4、發現自己

發現自己,既是一種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種德行,一種高貴的人格境界,更是認識自我,走向成功的重要的一步。

有人問古希臘犬儒學派創始人安提司泰尼:“你從哲學中獲得了什麼呢?”

他回答說:“發現自己的能力。”

正是這種能力的獲得,使人的思想和情感有了往高尚和純粹境界提升的可能。

人缺乏發現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對自己的審察、懷疑、反省、懺悔的能力,缺乏深究事物真相和本質的能力。人便會被自己蒙蔽,糊裏糊塗地虛耗和損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給別人、給社會帶來傷害。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人是很難有自知之明的。假如既沒有自知之明而又狂妄自大,就如一個人衣冠楚楚,彬彬有禮,一派紳土風度,卻在屁股後麵露出一根毛茸茸的尾巴,讓大家忍不住發笑。事實上,這類笑話是司空見慣的。

發現自己,就是發現另一個自己,發現假麵具後麵一個真實的自己,發現一個分裂的自己的各個部分,發現自己的局部、偏見、愚昧、醜陋、冷漠、恐懼,發現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創造力、想象力和獨特個性。

實際上,一個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個自我之間進行平等、理性的對話,正是一個人的內省過程,正是一個人的悟性從晦暗到敞亮的過程。正如真理愈辯愈明,在各個自我之間的訴說、解釋、勸慰乃至激烈的辯論中,人心深處的仁愛、智慧和正義感就可能浮出海麵。

安提司泰尼是善於發現自己的。他看到鐵是被鏽腐蝕掉的,他評論說,嫉妒心強的人被自己的熱情消耗掉了——他是在同自己的嫉妒談話,對自己潛伏著的嫉妒作出嚴正警告。他常去規勸一些行為不軌的人,有人便責難他和惡人混在一起,他反駁道:醫生總是同病人在一起,而自己並不感冒發燒——他是在同自己的德行和自信談話。他認為:那些想不朽的人,必須忠實而公正地生活——他是在同自己的信念談話……

一生與孤獨為伴的哲學之父、後精神分析大師克爾愷郭爾,更是善於發現自己的人。

他在世時,整個世界都不理解他,甚至敵視和厭棄他。他一方麵向整個世界的虛偽和庸俗宣戰,一方麵回到自己內心,不厭其煩地同自己談話。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寫了一萬多頁日記,也就是說,他幾乎天天在同自己談話。然而,正是這個“真正的自修者”,這個與人類社會格格不人的“例外者”充滿絕望和激情的自我傾訴,許多年後成為震撼人類精神的偉大啟示。

偉大的詩人都善於發現自己。因為隻有善於發現自己,這些詩才更具真實性,更有穿透事物的尖銳性。

請看裏爾克的最輝煌作品是怎樣寫出來的:“不和任何人見麵,除了對自己的內心說話之外,絕對不開口——這的確是我立下的誓言。”

所謂“對自己的內心說話”,就是寫詩,換一種說法,寫詩就是詩人同自己談話的一種方式。在同自己談話的過程中,詩人把自己在生命衝突中體驗到的種種圖像精確地呈現出來,從而讓我們看到了生存的陷阱、靈魂的鋸齒、信念的血痕以及萬物的疼痛。

詩人的聲音必然是可靠的、真實的,摒除了所有虛偽、怯懦、狂妄和矯揉造作。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內心獨白,比如裏爾克的《杜伊諾哀歌》、卡夫卡的《城堡》和《變形記》、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西蒙娜·薇依的《書簡》……

所以,發現自己,既是一種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種德行,一種高貴的人格境界,更是認識自我,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5、你會選擇幸福嗎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本來活得好好的,各方麵的條件都不錯,然而卻常常心存厭倦。當你工作的時候,你渴望過一種自由自在、肆意放鬆的生活;當你真正無所事事時,你又企盼著工作時的那份充實和忙碌;可當你重新開始工作時,你又會無比厭煩,繼續渴望著那些關於美好生活的想像。曾經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過你的一切也不能再激怒你,對這種因生活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惱的心態,如果僅僅用不知足來解釋是不夠的,這是因為你黯淡了自己的心靈,所以即使麵對再精彩的生活,你也會熟視無睹。這時候,需要改變的不是世界、不是環境,而是你的心態。你應該用心去感受,不能太急躁,太急躁了往往沒有過程隻有結果,這太對不起自己。人至少要給人生一點驚奇,驚奇處便在停腳處,隻有停下腳步的人,才能窺見生命之美。停一停,望——望,生活的美麗便會進入你的腦海。

幸福往往就在你的一絲選擇之間。

當你聽到這一說法時,你也許覺得很奇怪,人怎能選擇自己的幸福?事實確實如此,美國第十六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曾經說過:

“我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決心想獲得某種幸福,那麼他就能得到這種幸福。”

有一對年輕夫婦,他們住在美國南部的一個小城市裏,其鄰居是一對年老的夫婦。妻子幾乎瞎了,並且癱瘓在輪椅中,丈夫本人身體也不很好,他整天待在屋子裏照料自己的妻子。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快要到了,這對年輕夫婦情不自禁地決定裝飾一棵聖誕樹送給這兩位老人。他們買了一棵小樹,將它裝飾好,帶上一些小禮物,在聖誕前夜把它送過去了。老婦人感激地注視著聖誕樹上閃爍的小燈,傷心地哭了。她的丈夫也一再說:“我們已經有許多年沒有欣賞聖誕樹了。”在以後的日子裏,隻要他們拜訪這兩位老人時,他們都要提起那棵聖誕樹,對於這對年輕夫婦來講,也許他們隻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他們把最大的幸福送給了他人,因而自己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幸福。這種幸福是一種十分深厚的感情,而且也一直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你可能是幸福的、滿足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因為你有權選擇其中的任何一種。決定你選擇的因素隻有一點——你是接受積極的還是消極心態的影響。而這個因素至少也是你所能控製的。

6、我的生活我選擇

隻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正確的生活。

杜尚,就是在《蒙娜麗莎》的臉上畫了兩撇小胡子的法國藝術家。

他讓全世界的人目瞪口呆。當時有許多人都斥責他,竟敢對這幅傳世經典名畫大不恭敬。但誰也沒有想到,他的藝術思想就此統治了我們的藝術史。

杜尚說:“一個人的生活沒有必要負擔太重,或者做太多的事情,不一定要有老婆、孩子、別墅、汽車。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還相當年輕,這是我的幸運,這使得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過著單身漢的生活。這樣一來,我比那些按部就班、娶妻生子的人生活得要輕鬆許多。從根本上說,這是我的生活原則。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幾乎沒生過氣,而且可以去從事自己一直喜歡的繪畫。”

現在他不僅生活得很快樂,而且在繪畫和藝術設計方麵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要想活得快樂一些,輕鬆一些,就必須改變凡事一定要堅持到底的說法,尤其是一些你所厭惡的事情和工作。

首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靜靜思考一下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己最希望在哪個行業有所建樹;自己在什麼方麵即使努力也會徒勞無功。

當想清楚之後,就勇敢地取舍,把握自己,將全部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你所熱愛的事業上去。

要想活得快樂一些,輕鬆一些,就必須改變凡事一定要堅持到底的說法,尤其是一些你所厭惡的事情和工作。

人生不要太完美,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別人吃什麼呢?記住:隻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7、我的命運我掌握

命運如同掌紋,彎彎曲曲,卻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隻要不失去那個叫自立、自信、自強的支點,在困難艱險的條件下我們同樣可以寫就一個大大的“人”字。

剛進大學的第一學期,在入學教育的第一堂課上年近花甲的老教授向我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在坐的各位,你們從千裏之外考到這所院校,獨自一人到學校報名的同學請舉手。”舉手者寥寥無幾,且大多都是從農村來的。教授接著說:“由父母親自送到學校接待點的請舉手。”大教室裏近百雙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教授搖搖頭,笑了笑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中國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美國的一所著名大學,由於人生地不熟,思鄉心切加上飲食生活等諸多的不習慣,入學不久便病倒了,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生活費用不夠,他的生活甚為窘迫,瀕臨退學。給餐館打工一小時可以掙幾美元,他嫌累不幹。幾個月下來他所帶的費用所剩無幾,學校放假時他準備退學回家。回到故鄉後在機場迎他的是他年近花甲的父親。當他走下飛機扶梯的時候,立刻看到自己久違的父親,便興高采烈地向他跑去。父親臉上堆滿了笑容,張開雙臂準備擁抱兒子。可就在兒子摟到父親脖子的那一刹那,這位父親卻突然大大地向後退了一步,孩子撲了個空,一個趔趄摔倒在地。他對父親的舉動深為不解。父親拉起倒在地上已經開始抽泣的孩子深情地對他說:“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靠山,當你的支點。你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任何時候都不能喪失那個叫自立、自信、自強的生命支點,一切全靠你自己!”說完父親塞給孩子一張返程機票。這位學生沒跨進家門直接登上了返校的航班,返校不久他獲得了學院裏的最高獎學金,且有數篇論文發表在有國際影響的刊物上。

教授講完後當我們急於知道這個父親是誰時,老教授說:“這世界上每一個人出身在什麼樣的家庭有多少財產、有什麼樣的父親、什麼樣的地位、怎樣的親朋好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將希望寄托於他人,必要時要給自己一個趔趄,隻要不輕言放棄,自立自信自強就沒有什麼實現不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