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扔掉你人生的包袱(2 / 3)

6、思想包袱——一生的累贅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能給我們以提醒,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了去選擇和放棄。

三個旅行者同時住進了一個旅店。

早上出門的時候,一個旅行者帶了一把傘,另一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個旅行者什麼也沒有拿。晚上歸來的時候,拿傘的旅行者淋得渾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滿身是傷,而第三個旅行者卻安然無恙。於是前兩個旅行者很納悶,問第三個旅行者:“你怎麼會沒事呢?”

第三個旅行者沒有回答,而是問拿傘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會淋濕而沒有摔傷呢?”

拿傘的旅行者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有了傘就大膽地在雨中走,卻不知怎麼淋濕了,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因為沒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細。專揀平穩的地方走,所以沒摔傷。

然後,他又問拿拐杖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沒有淋濕而是摔傷呢?”

拿拐杖的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沒有帶雨傘,便揀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淋濕;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便用拐杖拄著走,卻不知為什麼常常跌傷。”

第三個旅行者聽後笑笑,說:“這就是我安然無恙的原因。當大雨來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時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沒有淋濕也沒有摔傷。你們的失誤就在於你們有憑借的優勢,認為有了優勢便少了憂患,不懂得去選擇去放棄。”

第三個旅行者才是真正的旅行者,他的旅行沒有思想包袱,他懂得放棄,同時他也學會了選擇,所以他既不會被雨淋也不會跌傷自己。

7、站的高你就看的遠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難免,一向得意容易讓人忘形;為失敗哀怨,對現實不滿也是無用之舉,一切當以心寬化解之。

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此人生豈不讓人傷心透了?否。有句話你是知道的,叫“好事多磨”。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念:失意是一種磨煉的過程,心即使在冰凍三尺之下也不會涼的。有瑞雪兆豐年之說,雪愈大,年愈豐。

“比海更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靈。”生活不論如何磨人,如何將你壓縮在一個四方的小盒子裏,但思維的空間是不受限製的,心靈的視野沒有藩籬,無比寬廣,任你馳騁。來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處就在這裏!

站得高,你就看得遠。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樂悲恐驚,七種情感,品之不盡。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如果一生無挫折,未免太單調、太無趣、太乏味。沒有失敗的尷尬和忍辱哪來成功的喜悅?也許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敗的打擊,抱頭哀歎,早已說過“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還會遇到,那就當它是橫亙於麵前的一塊石頭吧。擺正它,蹬上去!也許視野會更開闊、心胸會更豁達呢!

人很善良,常常把寬容給了陌路,把溫柔給了愛人,卻忘了給自己留一點。有一句話很有用,叫“沒什麼”。對別人總要說許多“沒什麼”,或出於禮貌,或出於善良,或出於故作瀟灑,或出於無可奈何;或是真不在意,或是別有用心。不管出於什麼,誰讓生活有那麼多不盡人意之處?如果你要勸解自己,也要學著這麼說。缺少陽光的日子很憂鬱,你要學會說“沒什麼”,失去朋友的生活很寂寞,你要學會說“沒什麼”。自己已經很累了,他需要一種真誠的諒解,說句“沒什麼”,對你自己,對自己疲憊的心靈。這麼說著,並不是讓你放縱所有的過錯,隻是渴求自拔;也不是決意忘懷所有的遺憾,隻是拒絕沉溺。自己勸慰自己才管用。

人有同情心,見別人傷心——除了敵人和仇家——自己也不會快樂,總要上前勸.一勸。勸告是出於善心,言語也很有哲理,然而聽的人未必都能聽得進去,聽進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為劇痛使人麻木。有位女作家說:“我不勸任何人任何事。解鈴還需係鈴人,自己心上的疙瘩隻有自己親自動手方可解開,朋友的話,善良人的話都隻是催化劑。自己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總之,失意在所難免,權且把心放寬。

8、忘卻:快樂的保證

記性不好的人,永遠覺得生活清新有趣。

利弊相衡,這個定律在記憶與忘記上,較其他方麵更準確、更有益。要是一個人記不起那些曾經幸會者的名字,那麼他對討厭者的名字也同樣健忘。如果他記不住人類曆史錯綜複雜的途徑,便也不會記清昨日離婚案中令人惡心的情節。他的思想像泉水一樣,永遠清澈流暢。他覺得今年更加有趣,因為他對本質上大致一樣的去年已經印象模糊。於是一個被稱為記性不好的人,永遠覺得生活有趣,饒有晨輝的清新感。

忘記實在和記憶一樣,是心靈的活動。除非我們忘卻一大堆,否則不能記憶。說實在話,人們所忘記的都是所記得的。要想起忘記了什麼,和要想起記得些什麼同樣傷腦筋。偉大作家所知的幾乎永遠僅隻應付當前目標所需,沒有累贅。日常的小事常沉入心底,以“忘記”的形式存在、積澱,偶然像沙粒在蚌殼內形成珍珠,赫然重現,這樣,平凡成了新奇,無趣變得有趣,這就是忘卻的魅力。

記憶力特強的人,你希望他提出意見,他卻引述一段長篇大論,他們總把知識存放在櫥窗裏,而其他地方卻一無所有。而與此相反,健忘的人總是奇峰突出。他不能提出更多陳舊無聊的事實,卻可以分析評論提供有見地的意見。在發掘思想的過程中,他們從不向後尋找,而樂於向前開拓。對於一個記得住每件事的人,經過幾百年,天堂也會變得索然無味。而對一個健忘的人來說,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永遠是塊樂土,有機會重新結交舊時相識,重新體驗兒時趣事或重溫無數舊書,生活該有多麼美好。

世上往往有許多事情,智者該索性避開,因他無力改變,而回想起來又會使他痛心疾首那些邪惡、悲慘及愚蠢的事。我們這個時代,通常把這種回避視為怯懦,但是,涉世老手的信念是,勇氣存在於奮力以赴的艱辛之中,同樣也存在於安詳和沉著之內。不時脫下盔甲的人,更有精力迎戰殊死的搏鬥。義務和樂趣一樣,能促使每個人築起可以不受滋擾的心靈堡壘,借以獲得心智自主。經過回憶作用所選擇、安排和美化的個人往事,正是這種退隱的最佳去處。

人人都曾有過被痛苦的回憶所纏繞而不能自拔的經驗,何不讓我們把這些不美好的回憶摒之千裏,代之以自我陶醉的夢想和對新生活的不斷體驗與曆練呢y

請您記住,健忘是使您更加快樂的秘訣,這適用於任何人,何妨一試?

9、懶惰是魔鬼給人們設置的陷阱

記得有一首歌唱道:“幸福在哪裏?朋友啊告訴你,她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裏,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美好的祝願裏。啊,幸福,就在辛勤的汗水裏……”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個人奮發向上的辛勤實幹是取得傑出成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任何一種傑出成就都必然與好逸惡勞的懶惰品行無緣。正是辛勤的雙手和大腦才使得人們富裕起來。任何事業追求中的優秀成就都隻能通過辛勤的實幹才能取得。沒有辛勤的汗水,就不會有成功的喜悅與幸福。

真正的幸福決不會光顧那些精神麻木、四體不勤的人們,幸福隻在辛勤的勞動和晶瑩的汗水中。懶惰,隻有懶惰才會使人們精神沮喪、萬念來幸福和歡樂。任何人隻要勞動,就必然要耗費體力和精力,勞動也可能會使人們精疲力竭,但它絕對不會像懶惰一樣使人精神空虛、精神沮喪、萬念俱灰。因此,一位智者認為勞動是治療人們身心病症的最好良物。有人說:“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空虛無聊更為有害的了。”“一個人的身心就像磨盤一樣,如果把麥子放進去,它會把麥子磨成麵粉,如果你不把麥子放進去,磨盤雖然也在照常運轉,卻不可能磨出粉來。”

那些遊手好閑、不肯吃苦耐勞的人總是有各種漂亮的借口,他們不願意好好地工作、勞動,卻常常會想出各種主意和理由來為自己辯解。他們說:“那山太難爬了!”或者“那沒必要試,我已經試過多次了,都沒有成功,無須再試了。”針對這種種辯解,我想說:

你這懶惰行為,所謂沒有時間等等,都隻是一種借口,你總是用種種漂亮的借口來為自己辯解,我看你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不肯努力,不肯下功夫,你的理論就是這樣:每一個人都會把他能幹的事情幹好的,如果有哪一個人沒有幹好自己的事情,這表明他不勝任這件事情。你沒有寫文章表明你不能夠寫,而不是你不願意寫,你沒有這方麵的愛好證明你沒有這方麵的才幹,這就是你的理論體係。如果你這個理論體係能為大眾普遍接受的話,它將會產生多大的負作用啊。

一心想擁有某種東西,卻害怕或不敢或不願意付出相應的勞動,這是懦夫的表現,無論多麼美好的東西,人們隻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麼地來之不易,因而愈加珍惜它,人們才能從這種“擁有”中享受到快樂和幸福,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原則。即使是一份悠閑,如果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得來的,這份悠閑也就並不甜美,充其量隻不過是一種無聊而已。不是用自己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東西,你沒有為它付出代價,你就不配享用它。

一個無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麼和藹可親、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個多麼好的人,不管他的名聲如何響亮,他過去不可能、現在也不可能、將來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勞動,勞動就是生活。讓我看看你能幹什麼,我就知道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一向認為,熱愛自己的工作、尊重勞動是保持良好品德的前提條件,隻有熱愛工作、尊重勞動,才能抵禦各種卑劣思想、腐朽思想的侵蝕,才能抵抗各種低級趣味的引誘。我想進一步說明,隻有熱愛勞動、盡職盡責,才能擺脫由於沉溺於自私自利之中而帶來的無數煩惱和憂愁。無論是誰,他既不可能躲避煩惱和憂愁,也不可能避開辛苦的勞動。

有些懶惰的人總想幹點輕鬆的、簡單的事情,但大自然是公平的,這些“輕鬆的”、“簡單的”事情對於懶惰者而言也會變得很困難、很艱難。那些一心隻想逃避責任的懦夫也遲早會受到應得的懲罰,因為這種人總是對高尚的、有利於公眾的事情刁;感興趣,於是他的私欲、各種卑劣、庸俗的念頭就會在他的大腦中膨脹起來,這種人的心思本來可以用在有益的、健康的事業上,結果都由於私心雜念過於膨脹,自己的心智腦力被各樣各樣瑣屑、卑鄙,甚至是幻想出來的煩惱和痛苦白白地耗費了,許多無所用心的人的腦力也是這樣白白地浪費了。

無論是從最低級、最庸俗的意義上講,還是從純粹個人享樂這方麵講,適當從事有益的勞動也是完全有必要的。不勞動就不應該享受勞動所帶來的快樂。我想說:

即使當我們被雇傭的時候,當我們從事艱苦勞動的時候,我們也感到很幸福快樂;適當的休息、必要的休閑這都是人人所希望的,但這一份清閑必須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賺來的,通過自己的辛苦勞動贏來的才具有意義,才會使人享受到勞動之餘的樂趣。也隻有這樣活著,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無限幸福。

勞動是使人快樂的方法之一。經常從事一些適宜的勞動,對每俱灰;勞動也隻有勞動才能創造生活,給人們帶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一旦離開這種經常性的、有益於身心的勞動,人們就會百無聊賴、無精打采,就會無所事事,精神萎靡不振,進而會頭昏眼花,神經係統也會紊亂不堪,久而久之,身體自然會莫名其妙地垮下來,精神也會一蹶不振。千萬不要陷進這種狀態之中。戰勝無聊和苦悶的最好辦法就是勤奮地工作,滿懷信心地勞動。一個人一旦參加了勞動,快樂自然就會來到你身邊,無聊和單調的感覺就會逃之天天。工作,勤奮地工作;勞動,愉快地勞動,總是去幹這樣或那樣有益的事情。“懶惰是魔鬼為所有偉大人物和小人物設置的陷阱,一旦掉入這個陷阱中,就等於落到了惡魔的手中。”這也許是你祖父說的也許是你的小學老師說的,這確實是至理明言。

10、貧困勝於浮華

莎土比亞說:“道德和才藝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顯貴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蕩毀,可是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平凡的人成為不朽的神明。自願的貧困勝於不定的浮華;窮奢極欲的人要是貪得無厭,比最貧困而知足的人更要不幸得多。”

被稱為“狂人”的高更,為逃避文明世界的侵擾,尋找新的、更原始、更真實而又更真誠的生活方式,他決定浪跡天涯。他拋下家庭、孩子和工作,拒絕接受輕易可以得到的榮譽和收獲,長期生活在遠離人煙的太平洋小島——塔希提島,一直住到去世為止。他創作的油畫《沙灘上的兩個女人》,以其藝術傾向表現出對時代文明的偏離,並以風格化的藝術,為現代美術尤其是野獸派的產生帶來巨大影響。無獨有偶的是以子彈結束自己年僅37歲生命的畫家凡高,他所創作的《向日葵》和《阿爾的教堂》,也是在他處於最艱難困苦的情況下產生的。

斯賓諾莎也很貧窮。但他為眼鏡商磨眼鏡的工作為他提供了一定的收人。他拒絕接受教授職位,也不願接受津貼,無論生與死他都選擇獨立的方式。拉格朗日說:“如果我很富有,我就不會成為一位數學家。”他總是把自己的名望與幸福歸功於他父母的貧窮。

類似於這樣的貧困還可以列舉出一大堆科學家與藝術家的名字,拜倫、西尼、史密斯、伯彭斯、約翰遜……

最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總是如此執著地把自己內心的靈魂投入到工作中去,以致於他們並不關心他們天才式的努力成果可以換來多少英鎊、先令和便士。如果他們首先考慮的是金錢,我們這個世界或許就無法獲得他們那天才般的作品了。僅僅為了5英鎊的版權費,彌爾頓決不會在《失樂園》上耗費多少心血。如果僅想通過工作賺得生活所需,席勒也不會曆經20年的艱苦攀登達到思想的巔峰,馬克思更不會寫出《資本論》了。正如孟德斯鳩所說:一個人一無所有並不是貧窮,隻有他不去工作,或者不能工作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貧窮。我們常聽見有的家長說,他們拚命地工作,是為了給孩子留下很多的錢。但他們沒有想到,這樣做恰恰是把孩子在生活中的冒險精神一筆勾銷了。因為給子女們留下的錢越多,孩子們就越軟弱無力。我們給子女留下最好的遺產就是放手讓他們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們自己的兩條腿走自己的路。鄧肯說:“對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我毫不羨慕,反而會可憐他們。他們生活得狹隘而且愚蠢,使我萬分驚訝。同這些百萬富翁的孩子們比起來,在使生活過得有價值的每一件事情上,我顯然要比他們富有一千倍!”

從某種程度上說,貧窮淨化了人的道德,振奮了人的精神。在真正的勇士眼裏,艱辛也是一種快樂。人的勇氣、正直、大度,往往不取決於他的財富,反倒取決於他的寒微。“一切人中,最幸福的往往是窮人,而不是富人。貧窮並不丟臉,如果在貧窮中能夠保持誠實,那是值得讚美的事。”斯邁爾斯說。我想他決不會用同情的口吻來安慰貧困的。

還是一位哲人說得好:讓空虛與謊言都離我而去,貧窮非我所欲,富裕亦非我所欲;粗茶淡飯,我已足矣。

有位年輕人經常對自己的貧窮愁眉不展,甚至發牢騷。

有一天,走過來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問他:“年輕人,幹嗎不高興?”

“我不明白我為什麼老是這樣窮?”

“窮?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問。

老人沒有正麵回答,反問到:“假如今天我折斷你的一根手指頭,給你1000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斬斷你的一隻手,給你10000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馬上讓你變成80歲的老翁,給你100萬,你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