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別人眼中的“你”(1 / 3)

用別人的眼睛來審視自己,了解自己,正視自己的優點、缺點,然後在人生的畫板上一一描繪,修改,美化,成就一幅令自己真正滿意的畫像。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為自己畫一幅像。

距離可以允許我們用冷靜的目光去觀察,而最易使我們的認識出偏差的,恰是有距離的自己。平時我們對自己的過錯總能找到借口,甚至很輕易地就自我原諒了。這時候,我們應該試著用別人的眼睛看自己。別人臉上的汙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而自己臉上的汙點,卻隻有別人能看見。

生活中,智者的智慧往往在於,他善於通過生活中那些能看出自己真實一麵的眼睛來剖析自己,並從中去自省,去雕塑,去完善一個嶄新的自我。

任何一幅最美麗的窗花,都是靠反反複複修剪出來的;任何一部最成功的作品,都是靠反反複複修改出來的。隻有用別人的眼睛看自己,你才能毫無優越感地自視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分子,把人生作為自己的作品去積極地塑造。

1、“以人為鏡”,從比較中認識自己

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對自我的接受和認可。也就是說對自己應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這樣才不會出現自負和自卑的心理。一個善於自我激勵和激勵他人的人總會為自己製定出合理的追求目標,以達到成功的彼岸。一個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就會產生心理障礙,表現出對自我的不滿和排斥,從而出現“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因此,我們應學會了解自我、評價自我。

“以人為鏡”,從比較中認識自己。就像用分數來比較知識能力一樣,青少年可以通過處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麵與同伴的比較,找出自己的位置。這種比較雖然常帶有主觀色彩,但卻是認識自己的常用方法。不過,在比較時,要尋找環境和心理條件相近的人比較,這樣才較符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和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

人人都會通過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而且在乎別人怎樣看自己,怎樣評價自己。當然他人評價比自己的主觀認識具有更大的客觀性,如果自我評價與周圍人的評價有較大的相似性,則表明你的自我認識能力較好、較成熟,如果客觀評價與你自己的評價相差過大,則表明你在自我認知上有偏差,需要調整。然而對待別人的評價,也要有認知上的完整性,不可以自己的心理需要而隻注意某一方麵的評價,應全麵聽取,綜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對自己做出評價和調節。

用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識中就喪失鬥誌。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個人性格或能力上的特點,因此,青少年可以通過自己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來發現個人的特點,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檢查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麵的性格、才能和優勢,不妨尋找機會表現一番,從中得到驗證。

為了把握住自己,為了將來回憶往事不留下更多的遺憾,請盡早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我。

2、推銷自我有秘訣

學者約瑟·勒夫特和哈時·莫尼姆把人際關係中的自我劃分為4個區域部分,這就是著名的“約哈裏窗戶”:

開放區域:內容不僅你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如姓名、性別、籍貫、外貌、脾氣、職業、興趣、年齡、婚姻狀況等。開放區域所容納的內容多少,是要受交往對象、時間、地點及有關條件製約的。對關係密切的人,開放的內容會多一些。

盲目區域:涉及的是他人知曉而你卻不知的內容。“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這個道理。

秘密區域:這是你心中的聖地,自己知道而不願讓別人知道的內容。

未知區域:這是指自己不知、他人也不知的內容。

在人際交往中,開放區域比較大的人,往往易受到歡迎,易與他人相處。總是把自己緊縮在秘密區域之中,不願向他人吐露半點想法的人,很難進行交往。

在職業生涯中與人相處時,盡量擴大開放區域,縮小秘密區域,可以減少人際關係的隔閡。你若不主動地向對方進行有效的——“自我暴露”,對方又怎麼會告訴你他的情況呢?人與人的交往是平等的,雙方必須以相互信任為基礎。對自己“滴水不漏”,無疑是向對方作出不信任的表示。

“自我暴露”是擴大開放區域,搞好人際溝通,促使人際交往的;種重要方法。“自我暴露”有兩種,一種是自覺的“自我暴露”。比如向交往的對象主動介紹自己的姓名、職業、家庭、身世、經曆,以期讓對方更多地了解自己。這種自覺水平的“暴露”有口頭談話形式和書麵報告形式。前者隨便一些,宜用於朋友、同事之間的交往,後一種則比較正規和嚴肅,常表現在上下級的交往中。所謂不自覺的“自我暴露”是一種無意識的暴露,如酒後失言,下意識的動作、表情,以至服裝穿著、環境布置等等。別人可以通過這些細小的方麵來了解一個人,知曉他的人生觀、情操、興趣愛好等。當然,要向對方表示誠意和信任,應比較注意自覺水平的“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不是不講內容,不分地點場合,不分對象地亂說一氣。“自我暴露”的內容是有選擇的。在職業生涯中要創造一種良好的人際環境,應當學會怎樣來開放自我,暴露自我。原一平作為最成功的推銷員,就是因為他在顧客麵前,永遠都是坦誠的,從來不掩飾自己,他的自我暴露使他能夠引導顧客進行思想交流,彼此成為朋友。

開放自我,與人坦誠相待,自然就會得到別人的信任,也就能夠把自己推銷給社會。

3、儀表包裝是你的活廣告

在你的日常行動表現中,你對自己外在形象的觀點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管你喜不喜歡,人們對於外表吸引人的人總會有更積極的反應。

這個說法對那些沒有優雅外表和身材的人來說,似乎有欠公平。但問題並不在此,很少人一生下來就跟羅伯特·泰勒一樣英俊。主要的因素就是你看起來就和你所想象的一樣。

你心理上的自我形象對於你日常的舉止是非常重要的。你早上走出門的時候,如果對自己的外貌感覺並不很好,你今天就不可能完成很多事,因為你對工作也不會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我們不能完全控製我們的外在,但是這沒關係,因為我們可以控製我們的心態。

我們來看看你從心理角度對自己的描繪:

站在一個大鏡子前,慢慢仔細地看看你自己,再看看左右側麵,然後拿一個小鏡子來看看背影。

現在假設你要去見一個人,假如他能在一間很多人的房子內認出你來,他就給你一百萬元。現在為了你自己的利益,正確的描述你自己。這個描述一定要非常精確。使他根本沒有任何機會認錯人,而把那一百萬給了別人。好好忠實地寫。

個人的著裝打扮直接關係著自己在公眾中的形象。要想把自己推銷給公眾,你就得注意自己的衣著打扮,給人家一個良好地外表形象。

雖然我們常常被告誡不要僅憑封麵去判斷一本書的好壞,但我們仍然會那樣做,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可能受事物表象的影響。我想說外表、外形也是十分重要的,不然的話,出版商何必每年花上數百萬美元去精心設計書本的彩色封麵呢?同樣,食品雜貨商們也就不會去在乎那些包裝盒、包裝瓶了。而實際上,某些包裝的成本往往比商品本身昂貴得多。我相信每個人都清楚把自己打扮一新去推銷產品的好處,所以,當你推銷自己的時候,你的外表將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你的裝束打扮總是有意無意地影響著他人對你的感覺,可能是愉快感,也可能是厭惡感。因此,服飾在初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這一點不可小視。

當然,強調服飾在第一印象中的作用,並不是讓你去追求衣著的華麗,而是要著裝打扮合體、適度、整潔,並且要有新意、有個性。一身新穎別致的服裝,灑脫、高雅的風度,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不過,每個人必須根據自身的條件,去選擇合適的服裝,而不能為了追求時髦,亂穿亂戴。

一個人的裝束要與自己的個性相符。生活中有一些人,不修邊幅,衣服挺好卻不洗、不熨,不按正確的方法穿著,給人一種精神不振、邋遢的感覺。此外,裝束打扮還要注意與欲求的職業相稱。珠寶店的求職者不同於煉鋼廠的應征者,外資企業秘書職業的追求者,不能與馬路清潔工的應聘者在裝束上相同。當然,求職者的裝束打扮也要考慮招聘者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征。在求職前,你最好了解一下招聘者的情況。

4、為自己錄個像,看看別人眼中的你

看看鏡頭裏的自己,告訴自己:

\\\"我欣賞我的生活。\\\"

\\\"我欣賞我自己。\\\"

\\\"我欣賞我的財富。\\\"

\\\"我欣賞我的健康。\\\"

\\\"我欣賞我的幸福。\\\"

\\\"我欣賞我的充裕。\\\"

\\\"我欣賞我的富有。\\\"

\\\"我欣賞我的愛心。\\\"

\\\"我欣賞我對人的關切。\\\"

\\\"我欣賞我的與人分享。\\\"

\\\"我欣賞我的學習。\\\"

\\\"我欣賞我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欣賞我的機會。\\\"

\\\"我欣賞我懂得享受樂趣。\\\"

\\\"我欣賞我的平衡。\\\"

有一個出家弟子跑去請教一位很有智慧的師父,他跟在師父的身邊,天天問同樣的問題:\\\"師父啊,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問得師父煩透了。

有一天,師父從房間拿出一塊石頭,對他說:\\\"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市場去賣,但不要真的賣掉,隻要有人出價就好了,看看市場的人肯出多少錢買這塊石頭。\\\"

弟子就帶著石頭到市場,有的人說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就出價兩塊錢;有人說這塊石頭可以做秤砣,出價10塊錢。結果大家七嘴八舌,最高也隻出到10塊錢。弟子很開心地回去,告訴師父:\\\"這塊沒用的石頭,還可以賣到10塊錢,真該把它賣了。\\\"

師父說:“先不要賣,再把它拿到黃金市場賣賣看,也不要真的賣掉。”

弟子就把這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賣,一開始就有人出價千元,第二個人出價萬元,最後有人出到10萬元。弟子興衝衝地跑回去,向師父報告這不可思議的結果。

師父對他說:\\\"把石頭拿到最昂貴、最高級的珠寶商場去估價。\\\"

弟子就去了。第一個開價就是10萬,但他不賣,於是20萬,30萬,一直加到後來對方生氣了,要他自己出價。他對買家說,師父不許他賣,就把石頭帶了回去,對師父說:\\\"這塊石頭居然被出價到數十萬。\\\"

師父說:\\\"是呀!我現在不能教你人生的價值,因為你一直在用市場的眼光在看待你的人生。人生的價值,應該是在一個人心中,先有了最好的珠寶商的眼光,才可以看到真正的人生價值。\\\"

我們的價值,不在於外麵的評價,而是在於我們給自己的定價。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絕對的。堅持自己崇高的價值,接納自己,磨礪自己。給自己成長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無價之寶\\\"。

你可以想出哪一種生物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低人一等?水仙絕不會環顧花園而想道:\\\"我不如其他水仙漂亮。\\\"臭鼬也絕不會羨慕其他的臭鼬說:\\\"看它找到多大的食物啊!我從來不及它幸運。\\\"鳥兒絕不會棲息在樹枝上,聆聽其他的鳥兒歌唱,然後歎息說:\\\"我還是閉上嘴吧!我的歌聲永遠不如它的動聽。\\\"

大自然告訴你,任何生物都有其價值,有其重要性和貢獻。愛默生曾說:\\\"什麼是野草?就是還沒有發現用處的植物。\\\"每一株水仙、每一隻臭鼬、每一隻鳴鳥--甚至每一根雜草,都以各種不同但美麗的方式,展現其潛能。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表情、自己的香氣、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技巧、自己的歌曲。隻有人類會因為缺乏自尊而折磨自己。記住,學會欣賞自己。

學會欣賞自己,當我們比較欣賞自己的時候,會更多地得到別人的欣賞。不要先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要先成為你自己喜歡的樣子。你會喜歡一個不由自主、毫無選擇能力、隻能\\\"自動\\\"愛你的人,還是一個明白自己有很多選擇,卻\\\"選擇\\\"愛你的人呢?哪一個更令你動容?你的選擇也就是每一個人的選擇。

首先,愛自己,但是你必須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之後才知道如何愛自己,明白自己想要表達什麼。

其次,培養優雅的舉止。優雅不是\\\"矯揉造作\\\",優雅是\\\"以最少的能量創造最大的效益\\\"。仔細注意鏡頭中的自己,看看自己的舉止是否得體,微笑是否宜人,大膽地對自己品頭論足一番,你如何觀察別人,就如何觀察自己。你要使自己看起來優雅脫俗,氣度不凡,你才會成為別人眼中的一抹亮色。

第三,多做些你有信心可以完成的事,因為使自己完美的另一個要素就是\\\"自信\\\"。培養自信,你將會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價值,一個有價值又有自信的人怎麼會沒有魅力呢?但是,要明晰自信和自負之間的區別,自信是相信\\\"我們都可以做到\\\",自負卻是\\\"隻有我能做到\\\"。

最後,成為天真的人。了解自己本質的人都是天真的,因為他們明了\\\"真、善、美\\\"是一體的,他們決定活在真理當中,同時,他們也活在\\\"美\\\"中。

5、永遠使你成為受歡迎的人

一般地說,能夠發展成功的人,從做人上來說也是成功的人。具體地說,就是它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無論是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希望自己被別人喜歡和愛戴。我們希望別人看重自己,覺得自己受重視和被珍愛。我們也都希望自己有許多知心朋友,跟我們一起分享快樂,承擔失望。

許多書籍和文章都告訴我們怎麼取悅別人,以得到別人的喜愛。讓別人喜歡的方法,就是使自己變得討人喜歡。所以,在生活中你要順從別人,不要攻擊別人,並且多說一些別人想聽的話,和同事們相處的時候,你要表現得世故一些;和老鄉在一起,則要盡量平實。

如果這麼做,你可能會暫時討人喜歡,但不可能長久,因為你在討人喜歡的過程中失去了你自己。因而,過一段時間,你可能會發現,你的交往範圍擴大了,而你自己卻感到越來越孤獨。

所以,以失去自我為代價去取悅別人而讓別人喜歡你,並不是最好的方法,你必須真正喜歡你自己真正的樣子。這是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的基礎。

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正確的辦法就是培養自己喜歡的特質,即你所以是你自己的特殊的東西。這些特質對你而言是相當珍貴的,如果你真的希望某個人做你的朋友的話,他就應當喜歡你的這些特質。你隻是為了這些特質和你自己而培養,千萬不要為了給別人留下某種印象而去迎合別人。那樣的話你不但會失去成功的機會,還會失去你想要的一切。

對於發展者而言,應該培養哪些特質呢?

學會如何獨處。你可能覺得驚訝,但這與如何受別人喜歡並不矛盾。一個人如果不能和自己好好相處的話,還能期望別人什麼,又怎麼能期望別人好好和你相處呢?

培養一種能將別人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能力,並欣賞這種個別差別。要討好別人,得先學會怎麼讓別人討好。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足以讓人尊敬和欽佩,但你隻有找出每個人獨特的地方,否則你很難欣賞別人的特點。

培養你的享樂能力。你放慢自己的腳步,好好品嚐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同時,盡量讓自己參與周圍發生的事情。因為你如果事事都做旁觀者,你就會覺得自己並不重要,周圍的事情也不重要;然後,期待一切愉快事情的發生,如果真的發生了就好好慶賀一番,繼續強化你愉快的感

覺。

不要譏諷任何人。如果你事事譏諷別人,你可能就會覺得世界上的人都是自我中心,都隻顧自己的利益,而且會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真誠的、寬容的。每個人都想占別人的便宜,一點也不想付出。更比譏諷本身更糟的是,你得繼續用譏諷掩蓋你的這種違反道德的行為,直到你對整個世界、整個人類都嗤之以鼻。

對你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和別人持相反的意見,就準備麵對他們。這對你了解自己的目的和別人的認同很有關係,也讓別人知道你具有堅強的信念和強烈的感覺。如果你沒有珍重特質的話,你很難成為一個受人喜歡的人。

嚐試培養感受別人的經驗和關懷別人經驗的能力。這將會使你的生活更豐富,和別人的生活建立一種密切的關係,也會使你更可愛。

學會分享朋友的快樂。同情別人的悲傷,這一點我們大多數人都會,但隻有天使才會與別人分享快樂,因為他不嫉妒別人的快樂。所以,要培養這種特質。

你是自己創造的,所以你可以把自己塑造成理想的自我。你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別人生活的犧牲品,也不要把別人看成是犧牲品。你與別人一樣享有同樣多的自我創造能力,這種能力會使你和別人同樣可敬。

6、給自己角色定位

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社會人際關係學的角度講,人都處在兩個層次的社會關係之中:一是每一個人都歸屬於一定的民族、階級或黨派,生活在一定的國度,處於人際間的宏觀關係之中;二是每一個人都有親屬、同事、上下級和業務聯係等關係,處於人際間的微觀關係中。每個人總是要同時以“宏觀身份”和“微觀身份”,來對待和處理人際間的各種關係。不管是國家同國家之間的衝突與聯合,階級同階級之間的抗爭與妥協,還是個人同集體的對立與協調;不管是人們痛苦的離別,還是快樂的團聚;是深深的思念,還是暗暗的詛咒;是善意的勸告,還是惡意的挑撥;是殘酷的爭鬥,還是友好的合作;是虛偽的應對,還是真誠的共處;是冷漠的相待,還是熱情的交往……所有這些,都在人際間發生、發展、變化。也正是這些人際間的悲歡離合,冷暖親疏,構成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卷,構成了紛繁複雜的社會。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確定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

確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給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定位。

卡耐基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教訓:當我由密蘇裏州的鄉下到紐約去的時候,我進了美國戲劇學院,希望能做一個演員。我當時有一個自以為非常聰明的想法——一條到達成功的捷徑,這個想法非常之簡單,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得為什麼成千上萬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沒有發現這一點。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要去學當年那些有名的演員怎樣演戲,學會他們的優點,然後把每一個人的長處學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的名演員。多麼愚蠢!多麼荒謬!我居然浪費了很多時間去模仿別人,最後終於明白,我一定得維持本色,我不可能變成任何人。

這次痛苦的經驗,應該能教給我長久難忘的一課才對,可是其實不然。我並沒有學乖,我太笨了,希望那是所有關於公開演說的書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寫那本書的時候,我又有了和以前演戲時一樣的笨想法。我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觀念,都“借”過來放在那本書裏——使那一本書能包羅萬象。於是我去買了十幾本有關公開演說的書,花了一年時間把它們的概念寫進我的書裏,可是最後我再一次地發現我又做了一件傻事:這種把別人的觀念整個湊在一起而寫成的東西非常做作,非常沉悶,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得下。所以我把一年的心血都丟進了廢紙簍裏,整個的從新開始。這一回我對自己說,“你一定得維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論你的錯誤有多少,能力多麼的有限,你都不可能變成別人。”於是我不再試著做其他所有人的綜合體,而卷起我的袖子來,做了我最先就該做的那件事:我寫了一本關於公開演說的教科書,完全以我自己的經驗、觀察,以一個演說家和一個演說教師的身份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