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戰勝自我,你定贏(3 / 3)

超越自我,把那些不健康的思想統統放棄,麵對現實,感謝生活給了你的全部內容,給了你一個正常人的身體,給了你一個健全的頭腦,一句話,感謝父母給了你生命,你就應該知足,你就應該努力,就應該讓生命有價值,有意義。

給自己鼓勁,你不比任何人差,你隻缺乏努力。記住很早以前有人說過的名言:科學有險峰,苦戰能過關。在這個民族都在追求知識,追求進步的年代裏,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給自己鼓勁加油,這樣才能緊跟時代的腳步而不落伍。

14、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如果你發現你置身下列情況,你會怎麼做?

當你今晚回家後,發現有人在你外出時闖空門,你會很快地查看所有物,發現隻有一件貴重物品失蹤。盡管生氣,你會鬆一口氣,其他東西沒被拿。此外,你認為反正這個被偷的東西已保過險了。

但第二天晚上,你發現那個賊又來過了,又偷走一件值錢的東西。現在,你可是氣瘋了,但你的東西仍是保過險的。你每天晚上回來,都發現東西被偷。不久,你的保險被取消了,於是你每件被偷的東西都損失慘重。你的鄰居說他們從未看過那個賊。警察也甚感困擾。

問題是你該怎麼辦?你打電話給一家私家偵探社,問他們是否能幫助你。

偵探長說:“我有六位調查員,我會立刻派他們去。他們的名字是:誰、什麼、何時、何處、為什麼、如何。他們可以抓住任何一個賊!”

靠著這六位調查員,讓我們看看是否能抓住這個賊,他偷走的東西比你的錢還貴重。這賊是誰?拖延!我們來看看拖延如何搶劫我們,我們如何能製止他。

我們個人在一生中,總有種種的憧憬,種種的理想,種種的計劃;假使我能夠將一切的憧憬都抓住,將一切的理想都實現,將一切的計劃都執行,那我在事業上的成就,真不知要怎樣的宏大,我們的生命,真不知要怎樣的偉大。然而我們往往是有憧憬不能抓住,有理想不能實現,有計劃不去執行,終於坐視種種憧憬、理想、計劃的幻滅和消逝。

在興趣濃厚、熱情高漲的時候做一件事,與在興趣、熱情消失了以後做一件事,它的難易、苦樂,真不知相差多少!在興趣、熱情濃厚時,做事是一種喜悅;興趣、熱情消失時,做事是一種痛苦。

擱著今天的事不做,而想留待明天做,就在這個拖延中所耗去的時間、精力,實際上足夠將那件事做好。

拖延的習慣很妨礙人的行事。俗話說:“命運無常,良緣難再。”在我們一生中,若錯過良好機會,不及時抓住,以後就可能永遠遇不上這樣的機會了。

拖延往往會生出悲慘的結局。愷撒因為接到了報告,沒有立刻展讀,以致一到議會,就喪失了生命。駐紮在特倫頓的雇傭軍總指揮拉爾總督正在玩紙牌,忽然有人遞來一個報告,說華盛頓的軍隊,已經挺進到提拉瓦爾,情報的內容是說華盛頓的軍隊正在穿越德勒華,要向這裏進攻。他將報告塞人衣袋中,牌局完畢,他才展開閱讀,雖然他立刻調集部下,出發應戰,但時間已經太遲了,結果是全軍被俘,自己也因此戰死。僅僅是幾分鍾的延遲,使他喪失了尊榮、自由與生命。

為什麼我們要拖延著明天去做呢?

我們自己欺騙自己,要自己相信以後還有更多的時間。

我們拖延工作是因為它們似乎是令人不愉快的、困難的或冗長的。不幸的是我們越拖延,就越令人不快。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有幾時?請君聽我《明日歌》。”這是明朝詩人對拖延時間的人的忠告。

人總是貪圖享受,就會養成懶惰的習性,因為享受不需要奮鬥拚搏,沒有誰生下來就願意吃苦,勤奮努力。

懶惰會使自己的生命時間白白地浪費掉,一生無所作為。

鬧鍾響了,他會說:“讓我再睡一會。”

事情來了,他會說:“等一會,明天再說。”

所以,要使人生能夠成功,使你的生命時間有意義,你就必須戰勝懶惰。

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失去寸金尚可買,失去光陰何處尋?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盡管產生的價值不一樣,但是,每一分鍾都是非常珍貴的。

知道了這個道理,你就要向你的時間要金錢。

隻要你抓住了時間,你就抓住了金錢。

要抓住時間,你就要當機立斷,不能遲疑,該做的事情現在就去做。

15、尋找自己的富礦區

一個人一生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尋找到自己人生的“富礦區”。找到“富礦區”,你就成功了一半。

或許你還在學校裏繼續充實著自己,或許你的事業剛剛開始,或許你正在苦苦地尋找著、摸索著……

無論你現在正做著什麼,對於事業剛剛起步或者將要起步的你,尋找到自己人生的富礦區,對你的成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造物主創造了我們人類,創造了我們每一個不同的自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智能結構、心理特點,以及我們的左右半腦的發達程度,都不完全相同。正如河灘上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石頭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尋找自己,認識自己,是我們開始我們的事業之前,首先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你隻有對自己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你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

事實上,敢於特立獨行的人在我們周圍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隻是人口統計中的普通樣本而已,正是這些人組成了芸芸眾生。

“走自己的路”,意大利著名作家但丁說。這是對那些有依賴個性的人的警示。的確,依賴別人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壞習性。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要保持一種心理獨立是很難的,依賴這種不良心理會不時地以各種方式侵人你的生活,而且由於許多人從別人的依賴中可以得到好處,所以,要根除這一弊病就變得十分困難了。

這裏所說的“心理獨立”,是指一種完全不受任何強製性關係的束縛,完全沒有他人控製的行為。這就意味著,如果不存在強製性關係,你就不必強迫自己去做本不願意做的事。要做到這一點之所以很難,與社會環境教育我們不要辜負某些人,如父母、子女、上級或者愛人的期望等因素無不相關。

當然,個人獨立並不代表發展成功,成功的人生還必須追求一種更加成功的人際關係。不過,人與人的相互依賴的關係必須以個人的真正獨立為前提條件。要真正實現心理獨立,就要盡可能擺脫心理上的依賴感,這就意味著你要根據自己的願望獨立生活。當然,這不是說斷絕社會交往,如果你喜歡自己目前與人交往的方式,而它又沒有妨礙你的生活,那就盡可能保持這種交往。

一個人,要真正實現心理獨立,首先就得擺脫依賴他人的需要。這裏講的是“依賴的需要”,而不是指“與人交往”。一旦你覺得需要別人,你便成為一個脆弱的人,一種現代奴隸。這也就是說,如果你所需要的人離開了你、變了心或死去了,那麼你必然會陷入惰性、精神崩潰甚至絕望至死。

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告誡我們,要在心理上依賴父母、老師、上級等各種各樣的人,或許總是在等待某些人來安撫你。如果你覺得必須根據某人的意願做某事,而且事後感到怨恨、不做又感到內疚的話,那麼我們肯定地說,你必須千方百計走出這一誤區。

一般人的另一個大的缺點是,如果他在某個方麵不具備特別的天賦,他通常.就認為不值得全力以赴。這其實也是整個人類的通病。

所以,不要因為你不是個天生的領導者,就認為自己是個天生的依賴者。事實上,沒有傑出的領導天賦並不成其為理由,因為這一方麵的能力我們完全可以慢慢培養。如果我們不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考驗,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潛力。成功者的經曆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真正的成功者從來不會刻意地模仿別人,他們也不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他們自己進行思考和創造。他們常常自己製定計劃並付諸實施。

在我們周圍看到的每個人幾乎都依賴於某些東西或某個人。有些人靠他們的錢,有些人靠朋友,有些人靠衣裝,有些人靠門第,有些人靠社會地位。但是,我們很少見到一個能完全靠自己的雙腳堂堂正正地立身於社會的人,他靠自己的美德而生活,完全自立,果敢有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開創一份屬於自己的天地,開創自己的一項事業。

這也就是我們強調尋找到自己人生富礦的原因。

找到了你人生的富礦區,你就可以在那裏紮根、發芽,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就因為你熱愛那裏的那片土地。

找到了你人生的富礦區,你就可以在那裏挖掘出無窮無盡的寶藏,為社會、為人類、也為你自己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質或精神的產品。因為這裏的礦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找到了你人生的富礦區,你就可以在那裏最大限度地發揮你自己,你的才能、你的智慧、你的體能、你的潛力,你在你自己的富礦上,寫一個大大的人,樹立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的形象。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一生也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富礦區。越是貧瘠的土地上,越是容易生長出雜草。因而,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富礦區,是對生命的一種踐踏,對寶貴生命的一種浪費。而對於那個擁有生命的人來說,這也是最殘酷的事情!

所以,無論你現在從事著什麼樣的職業,或者學著什麼專業,你都需要好好地審視你自己,看看你究竟適合在什麼土地上生長;同時,你需要仔細地看一看你腳下的那片土地,看它是否適合你的生長;看看在這裏,你的人生是否能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

16、不要吝嗇對自己的讚美

在你嚐試消除消極的思想時,你可以同時增加你給你自己的正麵。

當你的配偶、情人、朋友和孩子做了一些令你喜悅的事情,你會讚揚他們。有些人很喜歡批評別人卻很少稱讚別人,但稱讚已被證實比批評有效得多。

即使你對於稱讚別人非常大方,對於稱讚自己你可能還是很吝嗇。你可能會覺得承認自己把某些事情做得很好是很自大的,持有這種態度的人,通常過於依賴別人的意見。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方法確認自己是正確的,所以他們必須依靠外來的回饋。當你覺得你已經把某件事情做得很好時,你必須養成一個用言語獎賞自己的習慣。

你可能會發現在你能夠獎賞自己之前,你必須消除一些消極的思想,當你把一件工作做好之後,你通常會對自己說些什麼?

大部分低自尊的人都會這樣說:“唔,我在這次考試中得到九十五分,這或許隻是因為運氣,這次考試的問題剛好都是我懂的幾個題目,課本的一下章對我來說可能會很難,我大概會看不懂。”

或“我並不覺得這個晚會很不舒服,有幾個人和我談話,我想這表示這裏的人都不喜歡我。”

或“我不能相信我邀約的女孩子她竟然答應了,她一定是有什麼問題是我還未發現的。”

而高自尊的人可能會這樣想:“九十五分!哇!這次考試我真的做得很好,如果我繼續保持進步,我將會在這課程拿到優異。”

或:“我在這個晚會中感到很快樂,我完全忘記了焦慮,我輕易地和很多人交談,我對我的處理方法感到自豪。”

或:“象這樣有魅力的女孩子願意跟我出去玩,真是太好了,事情總會有好轉的一天,我覺得這個定律真好。”

養成一個習慣,每一天結束的時候都重溫一下你當天完成的事情,對於那些你做得很好或者你覺得很好的事情,自己給自己一個讚美,不要停留在消極麵,極力主張積極的那一邊。

一個缺乏自信的人處處要跟別人比較,但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這是因為他們時時把焦點聚在自己的缺陷上,對自己進行太多的否定和責備。而一個自信的人,卻總是把眼光放在自己已有的進步上,無論做什麼總是充滿期待和希望,在向目標邁進的過程中他們總是不斷鼓勵自己,接納自己,最後做成了在別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格雷就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自信心是一個人最為寶貴的品質之一,從本質上講,自信是一種最大的勇氣。”

17、把“不可能”從你的人生字典中剔除

一般而言,人生中的許多事情我們是能夠做到的,隻是我們不能發現自己的特點,不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但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特點,堅持前進,就能做到。

談到“不可能”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再來看一看拿破侖·希爾——著名的寫激勵文章的作家用的奇特辦法。年輕的時候,他抱著要做一名作家的雄心。他知道,要達到這個目的,自己必須精於遣詞造句,文字將是他的工具。但是由於他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接受的教育並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訴他,說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實現的。

年輕的希爾存錢買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這本字典裏麵,而他的想法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這些字。但是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這個字,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然後丟掉。於是他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後,他把自己的整個事業建立在這個前提上,那就是對一個要成長,而且要成長得超過別人的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們並不建議你從你的字典中把“不可能”這三個字剪掉,而是建議你要從你的心智中把這個觀念鏟除掉。談話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態度中去掉它。拋棄它,不再為它提供理由,不再為它尋找借口。把這三個字和這個觀念永遠地拋開,而用光明燦爛的“可能”來代替它。

我們當中的許多人認為自己不是有經驗的失敗者就是無經驗的勝利者。其實,我們無需在有經驗的失敗者與無經驗的勝利者之間作抉擇。我們可以成為勝利者,獲勝的經驗愈多,就愈具備勝利者的特征。這不但適用於球隊、個人,也適用於你。

當我們全力以赴時,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是贏了。因為全力以赴所帶來的個人滿足,使我們都成為贏家。蘭狄·馬丁在1972年參加了第一屆波士頓馬拉鬆比賽。這次比賽全程超過26英裏,而且是在起伏很大的山坡地進行。馬丁博士後來說,每一位到達終點的人都有獎品。大部分賽跑者在參加比賽時,都不相信他們會贏,但是每一位跑完全程的人都是勝利者,因為好好做完一件事的真正報酬,就是把它做出來。你在跟自己競爭,這是最重要的。沒有一件事比盡力而為更能使你滿足,也隻有這時候你才會發揮最好的能力。盡力而為給你帶來一種特殊的權利,一種自我超越的勝利。一位世界冠軍曾說:“盡你最大的努力做這件事,比你做得好還重要。”

不要把別人都看做是陽春白雪;而把自己看做是“下裏巴人”。對於不同的人生來說,各有各的精彩,生命的本質並不是競爭性的。一個人不必把超過別人看得高於一切,隻要心懷坦蕩地去自我發展,心情愉快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就一定會擁有一個充實而快樂的人生。

18、苦難:快樂的綠葉

快樂需要苦難的陪襯,同時需要有用解決苦難的行動來麵對難題的心理準備。

我們所謂的苦難,大部分是出自人們對現象所采取的態度。受害者隻要改變他內在的態度,由恐懼改向奮鬥,這種苦難時常會轉變成為令人興奮鼓舞的益處。無法避免災難時,如果我們以愉悅的心情來麵對它,它的刺會脫落,而變為一株美麗的花樹。不要承認它們有惡劣,不要管它的力量有多強大,不要顧慮他們的出現,將你的注意力移轉到他處;這樣做了以後,它們惡劣的特性就不複存在了。既然它們的益處或壞處是由你的思想所決定,所以這個思想就是你最重要的思想。

練習養成勇往直前,麵對難關的習慣,養成把穩目標,不顧發生什麼事情的習慣。在每天碰到的實際情況以及在心裏想象中,練習積極進取的習慣。在想象中想著你正在采取解決困難、達到目標的積極行動;在想象中想著你對難關所采取的行動,不是逃避而是麵對他們,用進取明智的態度與它們奮鬥。

苦難往往是經過化裝了的幸福。“黑暗並不可怕,”一位波斯哲人指出,“或許,它隱藏著生命之水的源頭。”苦難往往是令人心酸的,但它是有益於身心的。皮魯克斯說:“任何一名敢於挑戰自己的人都應該明白:失敗會改善人的性情和強化人的意誌。即使是悲傷,也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快樂與溫和聯係在一起。約翰·班揚曾說過:“如果失敗是合法的,人們會祈禱更大的苦難,因為它會帶來更多的幸福。這就是挑戰後得到的幸福。”

和快樂一樣,苦難也毫無疑問是上帝給人生的恩賜,但是,它對一個人品格的磨煉卻比快樂要大得多。它磨煉和美化人的個性,教給人以耐心和服從,提升出最深邃和最高尚的思想。

“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優秀的人,必定是曾經遭受過苦難的人,他溫順、柔和、耐心、謙遜而又精神平靜,這種人才是在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第一個真正的紳士。”

苦難或許是命運設定的手段,通過苦難就可以磨煉和產生出品德高尚的人。假如幸福是人生的目標,那麼悲傷就是達到這一目的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即使痛苦也並不完全令人討厭。一方麵,它與苦難相親相愛,另一方麵,它又與幸福毗鄰。痛苦和悲傷一樣,都是手段。苦難從一方麵看,它是一種不幸;但是從另一方麵看,它又是一種磨煉。如果沒有苦難,那麼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會酣睡不醒。實際上,我們可以說,痛苦和悲傷是一些人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刺激他們的才能發育成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雪萊曾經以詩的語言說道:

“最為不幸的人被苦難撫育成了詩人,

他們把從苦難中學到的東西

用詩歌教給別人。”

假使拜倫擁有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婚姻,成了掌璽大臣或郵政總長,那麼他還會去歌唱嗎?

有時,一個悲傷的人會冷靜地對待生活。“他們知道,誰沒有經受過苦難呢?”一位哲人說。當大仲馬問拉布爾“什麼使你成為一位詩人”時,拉布爾回答說:“是苦難!”首先是妻子的去世,接著是孩子的夭折,使拉布爾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非常的孤寂之中,最後他不得不從詩歌中去尋求解脫。加斯克爾夫人的優秀作品也是在巨大的家庭苦難中創作出來的。最近,一位作家在談及個人的感受時說:“娛樂消遣,在很大程度上說來,是在親人去世之後,從生活的極度空虛和寂寞中解脫出來的。她通過創作一係列的作品,增加了朋友的數量,也擴大了交往的圈子。”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許多最為輝煌、最有意義的事業都是在苦難中完成的——有時是為了從苦難中解脫出來;有時是一種責任感,壓倒了個人的悲傷。“如果我不是像這樣的身體虛弱,”多納博士對一個朋友說,“或許我就不會做出像今天這樣的成績。”在談到自己的疾病時,多納博

士說:“你和我的其他朋友都知道,我經常發燒,因而我時時站在通往天堂的大門口,疾病使我處於孤寂和近乎禁閉的狀態,因此,我時時祈禱,你和其他的朋友是不會忘記的。”

苦難往往是經過化裝了的幸福。“黑暗並不可怕,”一位波斯聖哲指出,“或許,它隱藏著生命之水的源頭。”苦難往往是令人心酸的,但它是有益於身心的。惟有經過它的教導,我們才能夠學會承受,才能夠變得堅強。最高尚的品格是通過苦難磨練出來的,“品格通過苦難變得完美。”一個富有耐心而又善於思考的心靈,從哪怕是極度的悲傷中所獲取的智慧也要比從歡樂中產生的智慧要豐富得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