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不是頑症,是不難克服的。當然這需要外界力量給予寬慰、鼓勵。更關鍵的是,自己心中要有自強自立的信心,有一種肯定會比別人做得更好的不服輸心理,這樣你就會明顯地看到自己的成績,看到自己的長處,長此以往,自卑就會像秋天的落葉悄無聲息地落掉了。
有一位名叫小穎的女孩兒,嫻靜漂亮,但總是愛躲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來到教室。下課時,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後來大家才知道,她的腿因為得了小兒麻痹症而落下了殘疾,因此,在她的心裏,一種自卑感讓她不願意讓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勢,所以,她也一直不與同學交往。
一天,上演講課時,老師讓同學們走上講台講述一個小故事。輪到小穎演講的時候,全班四十多雙眼睛一齊投向那個角落,小穎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演講老師是剛調來的,還不了解她的情況,他就一直點小穎的名字。
她猶豫了好一會兒,最後才慢吞吞地站了起來。大家注意到,小穎的眼圈兒紅了。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於一搖一擺地走上講台。就在她剛剛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誰的帶動下,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那掌聲熱烈、持久,在掌聲中,大家看到小穎的淚水流了下來。
掌聲漸漸平息,小穎也定了定情緒,開始講述她童年的一個小故事。她的普通話說得很標準,聲音也十分動聽。當她結束演講的時候,班裏又響起一陣掌聲。小穎很禮貌地向演講老師深鞠一躬,又向同學們深鞠一躬,然後,在掌聲裏一搖一擺地走下了講台。
奇怪的是,自從那次演講以後,小穎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是那麼憂鬱了,她和同學們一塊遊戲、說笑,甚至有一次她還走進了學校的小舞廳,讓同學們教她跳舞。後來,她的學習一直很好,尤其是數學和物理。高二那一年,她代表學校參加了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還得了獎。
三年時光,匆匆而過。三年之後,小穎被北京的一所大學破格錄取。後來,她來信給學校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次掌聲,因為它使我明白,同學們並沒有歧視我。我應該鼓起勇氣微笑著麵對生活,那次掌聲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常言道:“人不可貌相。”又說“鳥美在羽毛上,人美在心靈上。”可是,在實際生活中,“美貌效應”的現象卻極為突出。人們見到長相俊俏的孩子,會由衷地喜愛,讚不絕口,親切熱情。孩子的父母更是喜不自勝,寵愛有加。相反,人們對相貌一般的孩子,尤其是長相醜陋的孩子,則缺乏熱情,甚至冷淡、歧視。人們對待孩子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成人之間了。相貌漂亮的人,尤其是年輕的女子,會在人際交往、婚姻等事情上博得他人的青睞,激起他人的熱心,事情往往很好辦。相比之下,相貌不佳者就沒那麼“運氣”了。他們甚至會處處碰壁,心灰意冷,苦惱不堪,羞於見人,自卑心理嚴重。
美國傑出的學者戴爾·卡耐基說過:“一種缺陷,如果生在一個庸人身上,他會把它看做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借口,竭力利用它來偷懶、求恕、懦弱。但如果生在一個有作為的人身上,他不僅會用種種方法來將它克服,還會利用它幹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來。”但願那些深為自己的相貌不佳而苦惱、自卑的人,能從這句話中得到啟迪,甩掉包袱,振作起來,重新塑造一個美好的形象。
任何事情發生改變,都需要一個契機,給予掌聲就是一個鼓勵別人、也鼓勵自己變革的契機。這樣的契機在生活中其實隨時都有。別人不可能經常給你掌聲,但自己要注意抓住這些契機,給自己以掌聲鼓勵。該自己出頭時不畏縮,該表現自己時就要盡其所能。什麼時候看到別人對你豎起大拇指,對你說“你真行”時,你就真正走出了自卑的陷阱,成為了一個昂首挺胸的人。
7、給自己一塊信心的磁石
人生的目標就是你對自己的命令:“我本來如此,我應該這樣去做。”
一個小女孩因為長得又矮又瘦被老師排除在合唱團外,而且,她永遠穿著一件又灰又舊又不合身的衣服。
小女孩躲在公園裏傷心地流淚。她想:我為什麼不能去唱歌呢?難道我真的唱得很難聽?
想著想著,小女孩就低聲地唱了起來,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為止。
“唱得真好!”這時,一個聲音響起來,“謝謝你,小姑娘,你讓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小女孩驚呆了!
說話的是個滿頭白發的老人,他說完後就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時,那老人還坐在原來的位置上,滿臉慈祥地看著她微笑。
於是小女孩唱起來,老人聚精會神地聽著,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後他大聲喝彩,說:“謝謝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說完,他仍獨自走了。
這樣過去了許多年,小女孩成了大姑娘,長得美麗窈窕,是本城有名的歌手。但她忘不了公園靠椅上那個慈祥的老人。於是她特意回公園找老人,但那兒隻有一張小小的孤獨的靠椅。後來才知道,老人早就死了。
“他是個聾子,都聾了20年了。”一個知情人告訴她。
一個人是什麼,是因為他相信自己是什麼。那麼相信你自己能行,就一定行。堅定自信,才會促使潛能發揮。
每個人的心其實都像一塊磁鐵,當你身心愉悅,喜歡自己,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時,美好的東西就自然地被你吸引。相反的,當你悲觀、鬱悶,覺得什麼都不對勁時,負麵的一切東西也就相遇來報到了。
8、推開眼前那扇門
國王想委任一名官員擔任一項重要職務,於是就召集了許多聰明機智和文武雙全的官員,想看他們誰能勝任。
國王說:“我有個問題,想看看誰能解決它。”國王領著這些人來到一座大門——一座誰也沒有見過的巨大的門前。
“你們看到的這扇門,不但是最大的,而且是最重的,你們當中有誰能把它打開?”
許多大臣見到大門後搖頭擺手,有的走進看看,有的則無動於衷。隻有一位大臣,他走到大門外,用眼睛和手仔細檢查,然後又嚐試了各種方法。最後,他抓住一條沉重的鏈子一拉,這扇巨大的門開了。
國王說:“你將在朝廷中擔任要職。”
其實,大門並沒有完全關死,那一條細小的縫隙就隱藏在嚴密的假象中,任何人隻要仔細觀察,再加上有膽量去試一下都能打開它。
局限於自己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卻沒有勇氣嚐試一下,這就是許多人與機會失之交臂的原因。不斷突破自己,勇於嚐試,是獲得成功的關鍵。膽量是一種智慧,大膽是—種大智大意。
西方的一位先哲說過,生活的戰鬥在大多數情況下就像攻占一個山頭一樣,如果我們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它的話,就像打了一場沒有光榮的仗。沒有困難,就沒有成功;沒有奮鬥,就沒有成就。困難也許會嚇倒那些懦弱的人,但對有決心、有毅力和有勇氣的人來說,它是一種受歡迎的刺激。所有的生活經驗都證明那些阻擋人類進步的障礙,都會被行動、誠實、毅力以及決心和勇敢克服。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僅僅把種子撒在地裏是不行的。即使最愚蠢的人也知道,種子撒在地裏不澆水、不施肥就不能有所收獲。要想收獲,你就得不斷地去施肥、澆水,付出你辛勤的汗水。付出和收獲是成正比的。你付出的越多,你將來的收獲也就越多。相反,今天把種子撒在地裏,看見明天沒有收獲,你就再撒些其他種子,那麼你就將永遠看不到收獲的那一天。
可見,成功屬於那些不斷辛勤勞作、不怕付出的人。隻要你能夠認準目標,一直堅持走下去。即使遇到1090次困難挫折也不輕易放棄你的追求,也不言失敗、不退縮。
能夠改變命運的人就是不斷堅持的人,有毅力才會成功。
9、戰勝自己就是戰勝敵人
人性中有很多弱點,如貪圖享受、容易滿足、回避困難、自輕自賤、盲目樂觀、懶散傲慢等等。人生要想成功,就必須戰勝自己的這些弱點。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
但是自己是最難征服的。
羅曼·羅蘭塑造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人要戰勝自己是一個艱難而痛苦的曆程。
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一個貧民家庭,他要靠自己的奮鬥獲得人生成功,就得與社會鬥、與自己鬥。
藏在約翰·克利斯朵夫內心的敵人有兩個:一是宗教意識,一是本能、欲望。前一個要他認命,後一個要他墮落。約翰·克利斯朵夫靠著頑強的意誌與自己戰鬥,他決不認命,不甘於墮落,在那個汙泥濁水的世界裏始終保持純潔的品性,戰勝了自己身上人性的弱點,實現了自己的曆史使命,在他臨終時心靈達到高度和諧的境界:沒有痛苦、沒有恩怨,隻有真正的快樂。
人們常說:英雄難過美人關。
其實,並不是美人打敗了英雄,而是英雄自己打敗了自己。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裏,很多人成了物質財富、金錢美女的俘虜,一生的努力毀於一旦,全是因為無法戰勝自己內心的敵人——人性的弱點。
要戰勝人性的弱點首先必須樹立成功人生的信念,這個信念必須堅定不移。很多人都想獲得人生成功,但是又缺乏自信,因而這個信念並不堅定,稍遇風吹浪打,便自己動搖放棄了。隻有堅定成功人生的信念才能與自己人性的弱點作鬥爭。
其次,是把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長處結合起來發展自己,戰勝自己。
很多人最後被自己打敗是因為自己懷才不遇,自暴自棄。
還有很多人失敗是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特長興趣而跟著社會跑,最後完全喪失了自己。
隻有把社會與個性特點結合起來發展,才能在順境中克服自己人性的弱點。
再次,要有頑強的意誌。與自己鬥爭就是意誌力的考驗。
人生並不總是順境。對多數人,逆境會使他們自甘沉淪,隻有少數具有頑強意誌的人能夠戰勝自己的弱點,頂天立地,像臘梅一樣在冰天雪地裏傲然開放人生燦爛之花。
鄧小平同誌的一生是成功人生的楷模,他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有超常的意誌。他在中國革命進程中三起三落,不畏艱辛,頂住壓力,最終實現了人生目標。所以,有頑強的意誌就能戰勝人性的弱點。
人性的弱點盡管很多,很強大,難於戰勝,就像一張張蛛網束縛著我們走向成功,使人不知不覺陷入自己的敗局,但隻要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把自己的失敗歸於社會、歸於家庭、歸於他人,自我反省,從現在開始,重新做人,克服自身的弱點,那麼,就完全可以開始成功人生。
記住,走向成功的最大敵人是你自己。
要取得人生成功,首先要戰勝自己。
10、一根火柴給你帶來光明
麵對不幸,麵對潦倒,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應該是不斷捕捉生存智慧,承受苦難,直麵打擊,最終將自己打磨成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
老教授和他的兩個學生準備進溶洞考察。溶洞在當地人們的眼裏是一個“魔洞”,曾經有膽大的人進去過,但都一去不複返。
隨身攜帶的計時器顯示著,他們在漆黑的溶洞裏走過了14個小時,這時一個有半個足球場大小的水晶岩洞呈現在他們的麵前。他們興奮地奔了過去,盡情欣賞、撫摸著那迷人水晶。待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之後,其中那個負責畫路標的學生忽然驚叫道:“剛才我忘記刻箭頭了!”他們再仔細看時,四周竟有上百個大小各異的洞口。那些洞口就像迷宮一樣,洞洞相連,他們轉了很久,始終沒能找到退路。
老教授在洞口前默默地搜尋著,突然他驚喜地喊道:“在這兒有一個標誌!”他們決定順著標誌的方向走。老教授走在前麵,每一次都是他先發現標誌的。
終於,他們的眼睛被強烈的太陽光刺疼了,這就意味著他們已經走出了“魔洞”。那兩個學生竟像孩子似的,掩麵哭泣起來,他們對老教授說:“如果沒有那位前人……”而老教授緩緩地從衣兜裏掏出一塊被磨去半截的石灰石遞到他倆麵前,意味深長地說:“在沒有退路可言的時候,我們惟有相信自己……”
是啊,人生其實不就是一次最有意義的探險嗎?麵對人生的許多“魔洞”,我們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惟有在心頭點燃一根火柴,點亮人生的希望,並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11、勇氣——戰勝自己的良藥
戰勝自己,走出困境,不是靠上天的恩賜,而是以百倍的勇氣去搏取自己的好運,“置死地而後生”、“兩軍相逢勇者勝”就是一種氣慨,就是敢於競爭的精神,就是勇氣。人類如此,所有動物類皆如此。鳥類,因為飛翔才得以生存;海豹,因為遊泳才得以覓食。深海的鯊魚與淺海的海豚,清楚地劃分了自己的生存空間。這是生物存在的各得其所。
人類應該學會求生存的本領。人類生存的主要體現就是勞動。勞動開發了財富,勞動創造了價值,勞動的最大貢獻就是“重新發現”。如果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古希臘人,他們都隻守在自己的家園裏,那麼,他們的國家絕對沒有今天的輝煌,也絕對不會發現“好望角”,也絕對不會發現澳洲肥沃的土地。如果說,愛迪生不發明電燈,瓦特不發明蒸氣機,那麼,我們的人類也可能還在黑暗中徘徊。
所謂“好望角”的人生理論,就是鼓勵人們要勇於發現,勇於創造。沒有發現,就沒有世界,沒有創造,就隻能是動物的生活。我們常說,人要有點精神,要有點勇氣。就是說人應該有一點發現和創造,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敢於去幹前人沒幹過的事。一個不敢冒險、墨守成規的民族,注定是沒有前途的。美國人最大的特征是求實與創新,他們敢於隻身一人穿過亞馬遜的密林,敢於隻身一人渡大西洋,敢於隻身一人穿越撒哈拉沙漠。不理解的人會說,他們是沒事找事,說他們吃飽撐的沒事幹。實際上,這是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僅就隻身冒險的本身而言,就可以說是鍛煉人的勇氣、決心和意誌。不要小看勇氣、決心和意誌,這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
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就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也是第一個敢吃毒蛇的人。如果沒有人拿出勇氣去冒險,那麼,螃蟹和毒蛇不可能成為美味佳肴。懦夫有一種可怕的讓別人犧牲的陰暗心理,叫別人領頭,自己跟著走。所以,“跟著走”的民族是沒有創造性的民族;“跟著走”的人是不會遇上好運的。當人們渴望成功之時,不能為自身的軟弱無力而痛苦不堪。
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把地球撬起來。”那麼,找到了這個支點,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切需要勇氣和毅力。
12、想做個“不倒翁”嗎
一個人光有發達的四肢、健壯的肌體,並不算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在一個發育良好的體內,必須同時具有一種正常而良好的心理,這才是我們獲得幸福、取得成功的前提。
有許多人好像生來就非依靠別人不可。他們情願忍受任何環境的束縛,不知反抗。他們到了自己非做主不可時,卻顯得手足無措。
在那些偷閑苟安,怠惰愚蠢的人的眼裏,世上一切好的位置、有出息的事業都已宣告客滿。
打起精神來!它雖然未必能夠使你立刻有所收獲,或得到物質上的安慰,但它能夠充實你的生活,使你獲得無限的樂趣,這是千真萬確的。你無論做什麼事,不打起精神來就絕不會有所進步。你必須全神貫注,竭盡所有的精力和腦力去完成它,務必使你的能力每天都有顯著的進步,因為我們每天從事的工作都可以訓練和發展我們的才能。一個人如能打定如此堅決的主意,那他的收獲一定不會僅夠“填飽肚子”的。
世上偉大的事業,絕非那些僅欲“填飽肚子”以及做事“得過且過”的人所能完成的,隻有那些意誌堅決、不辭辛苦,十分熱心的人才能完成這些事業。
試想,一個畫家想完成一幅名作,但他一提起筆來就心不在焉,有氣無力地東塗一筆,西抹一下,他會成功嗎?一位大詩人,想寫一首名垂千古的好詩、一個名作家,想寫一本名震天下的傑作、一個科學家,想研究出一個有利於人類的高深學理,如果他們整日無精打采地草草從事,這些願望會成為現實嗎?
世上真不知有多少人都在糟蹋自己的本領,遇到必須負責的事情時,就連忙退避三舍,恨不得立刻有人出來指示他、幫助他、護佑他。
在那些偷閑苟安,怠惰愚蠢的人的眼裏,世上一切好的位置、有出息的事業都已宣告客滿。是的,這種怠惰成性的人,隨便走到哪裏,都不會有他們的立足之地。社會上各處急切需要的,是那些肯領頭、敢於奮鬥、有主見的人。一個大有前途,隨處可以立足的人,應該有思想、能判斷、善獨創、刻苦耐勞。那些專門埋怨沒有機會或命運不濟的人,一輩子也不會成功。
隻有懦弱無能的人,才一天到晚埋怨沒有事情可做。那些自信靠自己的力量必能獲得適當位置的人,從不跑到人家麵前訴苦,隻會自己埋頭苦幹。
一個有生氣、有計劃、有遠大目光的人,一定會不辭任何勞苦,聚精會神地向前邁進。他們從來不會想到“得過且過”這些話。
有許多頹廢的人,常常對他人說:“得過且過吧!隻要不餓肚子就行了!”“隻要不被撤職就夠了!”這種人無異於承認自己沒有生機。他們簡直已經脫離了世人的生活,至於“進步”和“成功”那更是想也不必想了。
你可知道有一種最難治的病,而且這種病也是大部分人最容易犯的,那就是使成功完全絕望的“萎靡不振”。
一個萎靡不振的青年,舉止必然呆鈍,毫無生氣,做起任何事情來都會弄得亂糟糟的,沒有結果。他的身體就像沒有骨頭似的,總是東倒西歪,處處都顯得糊塗錯亂,呆頭呆腦,沒有精神。
雷納斯·格利雷先生說,做事若想達到最優境地,就得有遠大的眼光和熱誠的心誌。他們的生活永遠是嶄新的,每天都在有計劃地進步,他們隻知向前跨,不管自己是走了一寸還是一尺,最重要的是不斷取得進步,他們無時不在處心積慮地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惟恐成為一個僅能填飽肚子的人。
任何人如果遇事不肯振作精神、不用熱誠態度、不使出全身能力、不覺悟到長此以往將前途可悲,那他絕不會有什麼成就。
有許多人好像生來就非依靠別人不可。他們情願忍受任何環境的束縛,不知反抗。他們到了自己非做主不可時,卻顯得手足無措。他們毫無自信心,任何事都得請別人來幫忙、來決定。他們連想一想“讓自己做主試試看”的勇氣也沒有,他們從不知怎樣去發展自己的個性。
13、坐井觀天:跳不出自己的界限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每當他釣到一條大魚時,他就把它扔回河裏,釣到小魚時,他就留下來。
一位過路人看到這個情況覺得很奇怪,就問他:
“為什麼不要大魚,隻要小魚呢?”
不料這個釣魚者回答說:
“因為我家隻有一口小鍋,沒有大鍋呀!”
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一些人固執於某種行為或處事模式而同時又對結果不滿意。重複舊的行為隻能導致舊的結果。有人告訴你:“沒有辦法……”、“不可能……”。難道是真的是“不可能”嗎?
“未知的範圍”永遠大於我們“已經知道的範圍”。當你說“不可能”時,隻是代表在你“已知範圍”內的方法都已經試過沒有效而已。所謂極限,就是自己給自己劃的一條線。隻要把你自己打開一點點,走出你自己劃下的疆界,你就會發現事情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一個人對萬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並不需要主觀上的任何功力,因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唯一特征。然而,知足卻需要一種境界,知足而且抱著感恩的心態去積極奮鬥,爭取高質量的生存,那就是一種更加高尚的境界。
所以說,不知足是本然的、順情的,仿佛騎手信馬由韁不費力。知足,倒是自覺的、頑強的、堅毅的和勉為其難的。當你行走在街道上看到一輛輛擦身而過的漂亮轎車時,當你身居鬥室望著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樓的閃閃燈光時,因羨慕、嫉妒油然而升的不知足,自然不招自至了。而要擺脫這些情緒的糾纏,今晚依然知足地臥床酣睡,明晨照樣知足地擠車上班,卻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正常人在這個世界生存,常常抱怨這個世界不公平,沒有給自己提供機遇,沒有讓自己發財致富,沒有爬上高官位子,每天生活在不滿足的痛苦中。現在,隻要你想一想張海迪,你就會感到慚愧,你就會對生命感到滿足,因為你畢竟還有一個健全的身體。你隻要付出一點點努力就可以達到張海迪必須付出超人的努力才能達到的結果,可是你卻僅僅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因為沒有讓你擔任重要工作,因為你喜愛的人離開了你,因為你沒有足夠的金錢讓你揮霍,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抱怨和自我否定上去了,所以,你在社會生活中實在找不到你的位置,你也就沒有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