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某圖案分為八十一部分,自冬至後起,日畫其一,或又紀每日天氣。冬至後八十一天盡,寒去暖來而此圖成,故名“九九消寒圖”。宋以前未見,元以後曆代有之,式樣極多,有畫梅者,有畫圈者,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有以九筆之字九個粗成文句者,日畫一畫,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文人雅士又有“九九消寒會”之舉,九人每九天舉行一次文化集會,如作詩、畫畫等,當然也聚餐,每人輪流做東,九人都輪遍而九九到。
2.除夕
臘月最後一天,謂之除夕,亦謂大年夜。前一天稱小除夕,亦謂小年夜(宋稱臘月廿四為小年夜)。唐又稱除夕為大盡,前一日為小盡。《詩·唐風·蟋蟀》雲:“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因此,一年的最後一天,就叫做“除夕”。此日風俗很多,主要有:
1.祭祀諸神
(1)送玉皇:玉皇大帝於臘月廿五下界,檢查灶神的彙報是否屬實,完畢,於除夕上天,故送之。
(2)接灶神等神:灶神等神於臘月廿四上天彙報,此日下凡,故要迎接。
(3)祭祀路神、床神、井神、石敢當(用來抵擋不好的風水的小石碑樣的石頭)等。
2.祝吉
(1)把青樹枝、芝麻秸、甘蔗等插在門窗上,取富有生命力、芝麻花開節節高、漸入佳境等意思。
(2)商店把黃色的紙條連成一串,與財神像和紙糊的金銀元寶等,一起掛在招牌上,叫“富貴弗斷頭”。
(3)取一根鬆枝或柏枝,插在瓶子或盆中,樹枝上掛些錢幣和象形的元寶之類,叫做“搖錢樹”。
(4)在火爐中加足燃料,控製火力,使之通宵不熄滅,叫做“財火”。但此舉明顯有釀成禍患的危險。
(5)年夜飯豐盛而外,一些菜名字要好聽,如豆芽叫做“如意菜”之類。還有,飯一定要燒得多,新年裏還能吃,叫做“宿歲飯”,乃“有餘”的意思。
(6)在門前畫種種圖形,如金錢、元寶、米囤等,中稱為“畫米囤”,總是祈禱豐年,祝願發財。
3.辟邪
(1)在庭院或門口架起火堆,以消除這一年裏的晦氣,以免帶到次年,叫做“歲火”。有人認為,這也有祝吉的意思。不過,明火容易釀成火災。
(2)將炭放在大門的旁邊,叫做“撐門炭”,可以驅除鬼魅。
(3)用灰在門口畫弓箭,叫做“射祟”。此俗舊時廣東等地有之。
(4)以紅紙作一老虎,老虎的嘴上塗些鴨血,燒在門外,叫做“壓煞”。舊時台灣等地有此俗。
(5)在新舊歲交替之時,大人抱小兒睡在廚房,身蓋紅巾,過了一會才回床。將小兒抱到養豬處走走。在小兒所睡床的蚊帳頂上放幾顆黃豆,或用紅綠線串黃豆三顆,掛在蚊帳上。這些風俗,據說能禳痘症。
(6)把芝麻秸撒在行走之處踩,叫做“踩歲”。蓋“歲”與“祟”同音。
(7)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壓歲果子”等。“壓歲”本來也是“壓祟”的意思,旨在禳災驅邪,但是,後來,這一風俗的含義,純粹是吉慶、愛幼,而沒有禳災驅邪的意思了。
4.其他
(1)守歲:除夕之夜,過了夜半才睡覺,甚至天亮後才睡覺,叫做“守歲”。或雲,此乃“惜陰”之意。宋代,又有“守冬(冬至夜過了半夜才睡覺)爺長命,守歲娘長命”之諺。
(2)在守歲時,貼春聯,貼門神,製作大年初一和此後幾天中吃的美食等。(西方有些國家,在公曆年的除夕,也有守年的風俗。大家坐著,等著年的到來。在子夜,家裏最受尊敬的人,被派出門,把新年領進家來。人們相信,一個好人帶來好運氣,一個壞人帶來壞運氣。見《愛爾蘭民俗學會雜誌》1928年版(The Journal of The Folklore of Ireland Society,Edited by Seamus O Duilearga,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at Room 78,University College,Dublin,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