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高山高閣高塔,高處即可,常與宴飲相結合。登高之舉,乃祝吉之意。
食糕。此日食糕之俗,隋即有之。唐代劉禹錫作九日詩,以五經無糕字,遂不複作。食糕亦祝吉之意,蓋諧“高”也。重陽糕之名色極多,如獅蠻糕、花糕、五色糕、食鹿糕、牡丹糕等。
此外,舊時北京等地還有辭青、打圍等風俗。所謂辭青,實際上就是郊遊野餐,因此時百草樹葉正由青變黃,所以,就叫做辭青。朱彝尊《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八雲:“遼俗,九月九日打圍鬥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筵一席。射罷,於地高處卓帳,飲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醬拌食之。”此合射獵、登高、飲菊花酒為一,乃少數民族風俗與漢族風俗的融合。
第四節冬季節日風俗
一、冬季節日風俗概覽
立冬:用各色香草以及菊花、金銀花等煎湯沐浴,叫做“掃疥”。
十月初一燒衣節:祭祀祖先,將紙錢、包括紙衣等的冥器焚化給祖先。
十月初一靴生日:是日晴,此冬天暖;是日陰,此冬天寒。
十月初一菠菜生日:舊時江蘇鎮江等地,此日必吃菠菜。
十月初一祭祀牛王:是日,舊時祭祀牛王,善待耕牛。
十月初五五風生日:舊時江蘇太湖中船戶有祭祀風神之俗。
十月初十牛馬王會:北方某些地區,有祭賽牛王、馬王的風俗。
十月十五下元節:下元節的釋義見上文元宵節部分。在此前後,有到道觀建醮求福或超度亡故親人的風俗。
十月十六盤古氏生日:此說在湖南、湖北等地流傳。
十月十六寒婆生日:寒婆是主寒暖之神,煤炭業者的行業神韓婆神,就是這位“寒婆”,隻是把“韓”代替了“寒”。是日晴,主是冬暖。
冬至:見下文。
十一月十七彌陀生日:是日東南風,主米貴;西北風,主米賤。
臘日:舉行臘祭,祭祀祖宗。舉行蠟祭,祭祀八種與農業有關的神靈,如能吃田鼠的貓,能吃野豬的虎,還有蟲王等等,也叫八蠟。成群結隊的人們頭戴神靈或野獸麵具,手拿武器和敲擊樂器,揮舞跳動,大聲叫嚷,到處驅逐疫鬼,叫做驅儺。
十二月初五吃五豆:早晨,吃五種豆,俗以為如此可以解除“五毒”。有些地方,將豆少許拋灑在路邊,以禳兒童痘症。有些地方,炒穀類豆類嚼之,稱為“咬鬼”等,說是可以“卻百病”。
十二月初八臘八粥:用多種幹果、豆類、穀類、果仁等煮粥,叫做臘八粥,食之健身。
十二月十二蠶生日:某些養蠶地區,有祭祀蠶神之俗。祭品是南瓜和糯米做的食品。
十二月十五點天燈:從是日晚上起,於庭院中高掛一燈,至次年正月半止,叫掛天燈,俗謂如此則一家不生眼病。
十二月廿四交年節:有送灶神上天、打掃衛生等風俗。江南有些地方,有燒田間雜草等風俗,謂之放茅柴。“茅柴”者,“茅草”也。
十二月廿五照田蠶:也叫“照田財”,並不限於此日,正月半也行之,類於“放茅柴”。其俗:把禿掃帚、麻秸、竹枝等物,縛於長竹竿之端,點燃成火炬,一枝枝插在田間,或舉之在田間奔跑,遍照田間。或於正月十五夜為之。(愛爾蘭等西方國家,有些地方,於公曆六月二十九日夜,在十字路口生火堆,從火堆中拿起小木棍扔往農田裏,說如此則宜田。見《愛爾蘭民俗學會雜誌》1928年版(The Journal of The Folklore of Ireland Society,Edited by Seamus O Duilearga,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at Room 78,University College,Dublin,1928)。)
十二月晦日除夕:見下。
二、重要的節日風俗
1.冬至
冬至為古三大節之一。有“亞歲”之稱。前夕稱“冬除”或“二除”,甚至稱“除夜”,有雲冬至一如年節者,甚至有“肥冬瘦年”、“冬至大如年”之說。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雲:“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祖先,官放關撲,一如年節。”金盈之《醉翁談錄》卷四雲:“自寒食至冬至,久無節序,故民間多相問遺。至除歲,或財力不及,不複講此俗。諺有‘肥冬瘦年’之語,蓋謂冬至人多饋遺,除夜則不然也。”冬至有饋節、團冬、祭祖先、守冬(如守歲那樣)、賀冬(如賀年那樣)、獻履(兒媳婦給公婆或其他長輩送鞋子)諸俗。節食有冬至團、圓子、餛飩、赤豆粥等。
冬至日為“九九”第一天,諺謂“連冬起九”是也。將冬至後八十一天分為九個九天,依次分別為一九至九九,九九盡而天暖。九九歌,或稱九九詞,述九九節候之變化。語言通俗,形象性強,當出於裏巷集體創作。宋已有之。因地域之異,九九歌歌詞有多種。如:“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攤;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或五九以下有變化:“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雪的別稱);六九五十四,口中噓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跳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