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期間祭祀孤魂野鬼的風俗,主要原因有:一是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二是眾生平等、因果報應等佛家思想;三是怕孤魂野鬼作祟的思想;四是遊樂意識。
3.中秋
八月十五,三秋恰半,故謂中秋,有饋節、團聚、玩月、祭月諸俗。此俗唐時尚未有之,而南宋時已極盛。吳自牧《夢粱錄》卷四描繪當時杭州之俗雲: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寠之人,解衣市酒,勉強歡迎,不肯虛度。
宋有拜月祈願之俗,少男祈科名發達,少女求容貌之美(見宋代金盈之《醉翁談錄》卷四)。蓋前者與月中桂樹之傳說有關,而後者與月中有美貌的嫦娥之傳說有關。俗又雲起於古齊國女子無鹽事。無鹽相貌醜陋,幼年時就虔誠地拜月,長大後,以德被選入宮,但長期得不到天子的寵幸。某個八月十五,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很美麗,就寵幸了她,後又立她為後。此亦小說家之言耳。
南方中秋,亦常設燈。明末清初,吳江曾以燈飾龍舟,清代蘇、揚,有燈船之飾(見朱鶴齡《愚庵小集》卷六,鈕玉樵《觚剩》卷一,顧祿《清嘉錄》卷八,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卷八,厲秀芳《真州風土記》,範述祖《杭俗遺風》,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七等)。
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遊錄》)。所謂走三橋者,明顯有度厄之意味在。
偷瓜求子之俗,則流行範圍較廣。清人鄭珍《巢經巢遺詩》有《中秋送瓜詞》六首,蓋寫其鄉之風俗。蔡雲《吳歈》亦詠此俗雲:“早燒鬥香視團圓,蠟炬生花未肯殘。偷得番瓜藏繡被,更無情緒倚闌幹。”是則吳地亦有此俗矣。“番瓜”,即南瓜。“南”諧音“男”也。鄭珍雲此俗乃根據《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一語而來。蓋以瓜類藤藤蔓蔓之延伸,象征宗族世世代代之繁衍。
關於月餅,則難明其起源。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蒸作從食》之食單中,即有“月餅”之名,然未詳其製,亦未詳其為何時節物,抑為普通美食,更未詳其說。該書卷三寫中秋節物與風俗,亦未提及月餅。說者雲月餅起源於元朝末年,亦俗說而已。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雲八月間:“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其時已為明萬曆年間矣。
中秋玩具,則有兔兒爺,即兔子的造型,五花八門。此乃起於月中有兔子的傳說。
4.重陽
九月九日,稱為重九,亦稱重陽,俗以九為陽數故也。亦常稱“九日”,如端五亦稱“五日”例。
重陽之俗,或言起於後漢費長房。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九月九日,四民乃藉野飲宴。按杜公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近代皆宴設於台榭。’又《續齊諧記》雲,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係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然或雲漢初已有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之俗(《西京雜記》)。
飲菊花酒、茱萸酒。菊花酒以菊花莖葉雜麥米,以特殊方法釀成,有藥用作用。或僅於酒中泛菊而已。古稱菊花為“延壽客”。又或於酒中泛茱萸。茱萸稱“辟邪翁”。菊花和茱萸,都有祛風邪、除穢毒的藥物作用。俗多以飲菊花酒為名,舉宴慶節,持螫酌酒對菊,稱為盛事。
佩茱萸。或佩於臂,或作囊盛之以佩。亦有插於頭者,亦有插菊花者,謂之簪菊。
賞菊。或效陶淵明於九月九日賞菊飲酒故事。宋時酒家常於重陽前後羅列菊花,以招顧客。或有菊花會,殆同今之菊花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