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資產證券化方式引入的目是為了化解房地產金融風險,邏輯起點的背後是房地產金融風險生成機製的基本理論。
因此,本文首先構建的是一個研究平台,在界定幾個基本概念和房地產金融風險理論淵源的基礎上勾描出房地產金融風險生成機製的研究框架,邏輯地指出對前述兩個問題回答的關鍵在於剖析證券化方式下房地產金融風險生成機製有什麼新變化?以及我國特殊國情下的房地產金融風險生成機製是怎麼的?
對於前一個問題的回答,本書主要是基於資金市場,從金融視角進行局部分析。原因在於本書研究目的不是探討美國市場的現狀與問題,而是透過次貸危機來看資產證券化技術本身是否是對房地產金融係統穩定的否定。而對於後一個問題的回答,則需要從房地產產業鏈出發,考慮上下遊市場各利益主體的共同作用。因此,這是一個基於多市場的共同均衡分析。最後,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的化解之道。
1.3.2研究方法
由於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問題為導向,所以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本文遵循的是提出問題、理論解釋、再到解決問題的基本範式。在具體的研究中,綜合運用了邏輯演繹、現象(觀點)歸納與類比三種思維邏輯,並針對不同的問題選取了不同的研究視角。
(1)整體框架下的多維研究視角
首先,本書在第二章中將歸納法與演繹法相結合,構建了研究的整體框架,推導出國際國內不同條件下的理論視角與研究工具。
在第四章對於中國國情特殊性的分析中,由於與美國不同,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個多利益主體聯盟與分立的市場,融資結構的變革既受製於不同利益主體的現有均衡格局,其演進進程又必然要求打破這種均衡、重組和變革既有利益主體關係。因此,研究重在構建新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引入利益集團理論,基於利益主體視角進行多市場共同均衡分析。在具體研究工具的選擇上,本文采用的是新古典經濟學供求均衡分析工具,認為利益主體作用與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並不衝突,利益主體的作用仍然作用於供求雙方,影響雙方的市場力量與均衡選擇。
(2)國際比較、案例分析與統計實證
首先,第三章考察證券化的房地產金融風險生成機製的“新”變化,這一“新”顯然是與過去銀行主導型房地產金融體係風險生成相對而言的,也就是不同房地產金融體係國家的橫向比較。第四章考慮我國房地產金融的特殊性,顯然是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證券化的房地產金融體係相對而言的,這就使國際比較法成為我們隱含的前提。
與此同時,無論是演繹,歸納,或是類比何種思維邏輯,都離不開案例與實證數據或印證或總結。本文引入“次貸危機”進行討論的實質就是通過案例來折射原理,而在中國國情的討論中,亦對近年來我國各種宏觀調控措施進行了案例總結與剖析。
此外,除了采用計量經濟學的實證檢驗方法,如單方程協整外。無論是在國外市場分析,還是國內現狀剖析部分,本文都運用描述性統計對大量數據進行了整理。總之,曆史、現狀與推論相結合,理論邏輯演繹與經驗統計相佐證穿插於全文各處。
第四節主要內容與結構安排
按前述研究思路,全書共分五章,具體安排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