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雖一度征服了伊朗,但他們在文化發展上卻遠遠落後於被征服的伊朗民族。阿拉伯人處處以統治者的麵目出現,稱伊朗人為釋奴,而亡國的伊朗人在社會上沒有任何地位,處處受到壓製。在這種情況下,伊朗人就從軍事、文化、宗教等各方麵,以起義和不合作的各種方式進行反抗,借以動搖和削弱哈裏發帝國的統治。實際上,到9世紀初,阿拉伯人在伊朗的統治已大為削弱,在伊朗本土,地方勢力日漸強大。
在語言的使用上,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伊朗使用的語言是古波斯語(楔形文字)。公元前330年,馬其頓人入侵占領波斯,古波斯語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中古波斯語,即巴列維語。伊朗的兩個著名王朝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公元224)和薩珊王朝(224~651)時期通用的語言就是巴列維語。到7世紀40年代,阿拉伯人入侵,薩珊王朝傾覆之後,巴列維語衰落,一種在伊朗南方流行的方言法爾斯語(即達裏波斯語)取代巴列維語成為波斯人民的通用語,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波斯語。
伊朗人民在古代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曾經創作了豐富的文學作品,可惜由於年代久遠,又幾經戰亂,保存下來的很少。
伊朗在公元5世紀以後向封建社會過渡,公元5世紀至18世紀為伊朗的中古時期,伊朗的中古文學按其發展情況可分為三個曆史階段。
公元5~9世紀為伊朗中古文學發展的第一階段。
公元5世紀初至6世紀,薩珊王朝統治下的伊朗是西亞最強大的封建國家。公元651年,薩珊王朝在阿拉伯人入侵下滅亡,在薩珊王朝鼎盛時期用波斯語寫下的不少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由於阿拉伯人的侵略,大部分散失。但也保留了一些古代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等,其中有些故事情節被後來的大詩人菲爾多西作為題材,創作了《列王紀》(亦譯為《王書》)。此外,《阿爾達希爾王的功績》《馬茲達克傳》的片斷以及一些翻譯的古希臘作品等,也是可貴的文學遺產。
公元10~15世紀為伊朗中古文學的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的伊朗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達到了當時世界文學的高峰。中古伊朗詩壇的八大詩人就是在伊朗中古文學發展的第二階段湧現的。
公元16~18世紀為伊朗中古文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伊朗文學在這三個世紀處於衰頹狀態,伊朗文學史家稱之為“沉默的世紀”。
公元9世紀末,在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在伊朗的國土上,相繼出現了一些地方政權,這些政權的當政者都是伊朗人,他們名義上仍擁護阿拉伯哈裏發政權,卻或明或暗地推動民族獨立的進程,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並逐漸擺脫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先後建立了一些獨立強大的國家。如公元861~900年統治伊朗東南部的紮法爾王朝,公元875~999年統治霍拉桑、阿姆河和錫爾河中間地區的薩曼王朝,公元945~1055年統治西部和西南部的白益王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