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古稱波斯,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學遺產,波斯是民族名,波斯族是伊朗的主要民族,占全國人口的半數以上,1935年更名伊朗,現在的正式國名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位於亞非歐三大洲的交界地帶,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樞紐,也是三大洲文明的彙合地。對世界經濟和文明發展起過重要促進作用的“絲綢之路”就是東起中國,中經波斯,西達羅馬帝國的。
伊朗人和印度人同屬雅利安族,是棲居於中亞的遊牧民族,約在公元前兩千紀初開始向四處遷徙,其中一支向西,進入歐洲。一支向東南遷移的雅利安人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向南到達印度河流域,即現在印度人的祖先,一部分西進到達高原地區(現稱為伊朗高原),進入現今的伊朗國土上,即現在伊朗人的祖先。
進入伊朗高原的這部分雅利安人與當地原居民經過多年的融合和鬥爭,逐漸從遊牧生活向農耕生活過渡,並分為兩支,一支稱米太人,據有西部地區,一支棲居在南部和波斯灣地區,為波斯人。至公元前二千紀下半期,各自形成為奴隸製國家。伊朗西北部地區的米太人在公元前7世紀初建立了米太王朝(公元前701~公元前550),並發展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公元前6世紀中葉,居住在南部的波斯族在其首領居魯士的率領下推翻了米太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在第三任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公元前486)在位時達到了鼎盛階段。大流士一世雄才大略,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其版圖東起信德河,西至地中海和埃及,北到中亞和高加索,南臨波斯灣和阿曼灣,使古代伊朗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國。
大流士一世當政時將瑣羅亞斯德教(亦稱祆教、拜火教等)定為國教。其創始人是瑣羅亞斯德(約前628~約前551),在阿維斯陀語中是查拉圖斯特拉,是著名的東方賢哲,他名字的意思是“黃色的駱駝”或“拉駱駝的人”。瑣羅亞斯德教尊奉的最高主神是阿胡拉·馬茲達,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唯一的天神阿胡拉·馬茲達創造和主宰的。瑣羅亞斯德教在祭祀的儀式中要點燃聖火。馬茲達是光明之神,他與聖火是宇宙中善的本源和代表,和他相對立的是惡的代表——惡魔之神阿赫裏曼。在宇宙之內,善惡兩種力量處於永不停止的鬥爭中,善的體現是光明、坦誠、正直、健康、正義、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等;惡的體現是黑暗、虛偽、謊言、暴虐、疾病、幹旱和作物歉收等。瑣羅亞斯德教是最早的一神教,首先提出了靈魂不滅論和天堂地獄等觀念。它創立於伊朗社會轉型期,即從遊牧生活向農耕定居生活過渡時期,是具有革新意義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聖典《阿維斯陀》(一譯《波斯古經》)是波斯曆史與文化的總彙,保留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說、民間歌謠和史詩片斷,據說篇幅宏大,寫在12000張羊皮上,可惜在希臘亞曆山大征伐波斯時被焚毀,僅殘存一卷,現存的《阿維斯陀》是後人重新追憶整理的。
瑣羅亞斯德教以神學上的一元論和哲學上的善惡二元論為特征,其教義對基督教、摩尼教等以及希臘哲學中的一些流派都產生過影響,在6世紀南北朝時傳入中國,盛行於隋唐,在當時的東西兩京都建有祆教祠堂。
曆史上,波斯帝國曾多次入侵過希臘等鄰近國家,如持續十年之久的波希戰爭以及為控製東方商路和拜占庭帝國的戰爭等。也曾先後受到馬其頓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的侵占和統治,特別是在7世紀中葉,阿拉伯第一任哈裏發艾卜·伯克爾侵占了波斯,薩珊王朝末代國王耶茲德卡爾德東逃至霍拉桑被殺,標誌著波斯帝國的傾覆。在政治上,伊朗喪失了千年以上的大國地位,淪為阿拉伯哈裏發帝國的一個行省,在阿拉伯人的直接統治下,長達兩個世紀之久。在伊朗的曆史上,阿拉伯人的這次入侵和占領,其影響的深遠和帶來的變化,遠遠超過了公元前馬其頓人對伊朗的入侵和統治。特別是在思想上,伊朗人的宗教信仰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漸由信仰瑣羅亞斯德教轉而信仰伊斯蘭教,全麵影響了伊朗社會經濟方麵的發展,到10世紀末,伊斯蘭教最終確立了在伊朗的統治地位。